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历史上,毛泽东不够伟大,只是很特殊(续) -- 醋留香一世

共:💬201 🌺1460 🌵18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知道人口翻了一番

人口翻了一倍,大部分是农业人口,除非是大部分人蒸发了才会“较少的劳动力获得较多粮食”。

中国大部分时候都是人多地少,有的是荒地可以开,近两百多年才有的人口爆炸。

“过去一家家族供养,也难以培养一个秀才”,这也是捏造出来的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胡扯,搜一下就知道,明初谢应芳诗《读大诰作巷歌》:“天语谆谆祸福灵,风飞雷厉鬼神听,挂书牛角田头读,且喜农夫也识丁”,徐健顺更是《我所理解的古代教育》有更详细的资料,摘一段外链出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私塾。到了六岁左右,他能带弟弟妹妹了,能放牛了,能砍柴了,很多人家就会让孩子辍学,所以古代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教育的,会背《三字经》《百家姓》和一些唐诗,但是并不是文人。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古代也有女馆,专教女生的。也有专门给女孩读的蒙学书。我们采录到的吟诵调,有的先生会分男调女调,教男生是一个调,女生则是另一个调,比男调要温柔细腻。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都是要上学识字的。您回想一下笔记小说里的情节,是不是这样?那时候好女孩的标准是“知 书达礼”。有人要说,古代给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这个我不想争辩,只请您亲眼看看那些女孩的蒙学书,我们再讨论吧。

综合这些情况,中国古代的文盲率大概是世界上最低的。我们总有个印象,觉得旧社会文盲率高。这是因为1950年的调查数据是80%以上的文盲率,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但是,1860年代,外国传教士曾在湖南一带做过调查,结果是文盲率只有60%,而且还是一般的县镇山区。在城市,文盲率会低于50%。一百年间,文盲率的飙升有两个大的原因。一个是战争,我们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百年。另一个更重要,是教育体制的急速更替。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旋即废止读经,政府只承认新学堂的学历。私塾大批消失,而新学堂却一时寻不到教师。今天全国都难觅国学教师,情况不是一样吗?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当年教育转型太急,以致于广大县镇农村,包括许多城市,新学堂一时难以建立,建立起来质量也没有保障,而私塾已经大量 消失,结果是两代中国人,大批失去了受教育机会,文盲率一下子上升了近一倍。......古代的教育,是在蒙馆解决识字问题的。进了学馆,先生不管识字,就是没有识字课的专门内容。先生会教怎么查字典,学生有了难字也可以请教,但是,没有专门教识字的时间。识字,是要在六岁以前通过自由阅读关的。

为什么我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们是做采录的,采录了六七百位私塾出来的先生,而且有大量的文献为证。这个事是毋庸置疑的。古代编有《不二字》这样的书,就是识字课本,把蒙学中重复出现的字去掉,剩下的就是生字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共是2250个不二字,其中2000个左右都是常用字。蒙学不是只学三百千的,还会学点别的,声律启蒙啊,千家诗啊,于是识字量就过三千了,经常能达到四千字以上。

我们中央民族大学有一位关辛秋教授,她的父亲老关先生,是安徽人。我们采录过他。关先生四岁开蒙,六岁父母双亡,家庭出了变故,他一下子成了流浪儿童。就是两年的蒙学学习,很明确。他流浪流浪着,就流浪到了新四军那里。新四军收留了他。收留的那天,新四军的首长看着他问:“小鬼,认字吗?”他回答:“认得。”“认得多少?”“不知道!”首长就笑了,指着里屋说:“去,到里屋去,自己数数,认得多少字!”他就去了里屋,很认真地数自己认得多少字,半天,出来跟首长说:“三千多字。”首长很惊讶,这么个六岁的孩子认得三千多字,太好了!于是,他就做了新四军的情报员。因为他小,鬼子不注意,他可以这边看了书信,到那边背给别人听。老关先生是位老革命,解放后一直在东北工作。这个材 料很纯粹,两年的蒙学学习,就是三四千字的识字量。

三四千字,对于汉语来说,就是自由阅读线。有了这些字的基础,就可以阅读任何他想读的书。古代的儿童,是六岁就可以读任何他想读的书。我问过很多先生,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督促他学习的,像叶嘉莹先生、钱绍武先生等很多先生都说,没怎么样啊,就是父亲的书房是开放的,我可以去看任何书。看任何书有个条件,就是识字过三千。关键是他从六岁就自由阅读,他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爱读书。现在我们的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是小学六年级毕业,识得1700字,据说还在减负,要减成1500字。到了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才有自由阅读能力。

再说了,中国财政投入教育的比例一向是微乎其微的。当年的教育,也一样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公社的收入经过税收,经过统购统销以后的剩余。

企业还照样为员工提供了厂房、办公室、车间,机器设备呢。再说了,这些东西和公社有关系吗??没有公社,就提供不了这些东西了??我见过的资料,北京有水库,是在59年公社以前就已经修好了的。大型的工程,也不是一个公社可以组织的,像古代的长城、汉武帝打对外战争,大运河这样,都是国家机器组织的徭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