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2014 读书杂记 -- gb2312

共:💬32 🌺20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知乎用户:用历史学讲出了超越时代的故事

作者:知乎用户

田余庆的史学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 1950-1970 年代。代表性的研究是几篇关于曹操的讨论。

此时田先生刚刚进入北京大学,在史学界尚处于后辈。可以看到,此时田余庆的写作能力还不太足。最早的论文《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中甚至出现了“走统一的路”这种半通不通的小标题。

我自己的看法,“文化大革命”对田先生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袁曹之争与世家大族》到了 1974 年才刊出,便是一例。这一段时间社会环境不允许做学术,而且田余庆先生后来还被牵扯进了梁效写作组的一堆乱七八糟事情,因而学术成果出现得不多。

第二时期是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初。以下就其大要进行讨论。

(1)《论轮台诏》

站在今天的立场往回看,1985 年发表的《论轮台诏》应该算是田余庆在历史研究上第一次取得划时代的突破。这篇文章今天看来仍然极为震撼。以往我们讨论汉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一般仅是强调这是武帝个人的“幡然悔悟”(范文澜就持此看法);真正的政策转变发生于汉昭帝时的“盐铁会议”。徐复观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讨论,认为这里存在历史风向的转轨,但他那篇论文不是一篇考订史实的历史论文,而是思想史的演绎。

田先生的《论轮台诏》通过复杂的考证,将几件事放在了一起考察。这几件事包括:戾太子与汉武帝政治争论的背景、西域开边的政治背景、戾太子被杀事件中得利之人在武帝晚年纷纷得罪而死、武帝晚年的政策转变。田先生认为这几件事是相互联系的,反映了汉武帝中后期政治上的一个连续过程:由扩张逐步趋向“守文”,从而揭示了汉代这一重大历史转变的历史场景,将这一转变的发生时间提前了。

这篇文章基本奠定了田余庆著史的基本方法:通过繁复的考证,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来龙去脉考订清楚,以看到彼此之间的联系。这一方法,后来在《东晋门阀政治》《拓跋史探》中大放光芒。

同时,这篇论文也奠定了田余庆著史的一个风格:以冷静的态度和沉郁的笔触,来书写历史上那些看起来很残酷的故事。汉武帝父子相残,史事惨酷,读史者每每不忍多看。田余庆在论述时,给人的感觉是冷静中带有一丝悲悯的感情,这种写法非常有感染力。

(2)《东晋门阀政治》

这是田余庆的代表作,对他的赞美之词多来自本书。这本书激励了无数的青年学子投身历史学大坑。对这本书的赞扬,已经汗牛充栋,我口拙,夸不出什么新鲜的了。

历来治史者,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会关注其中的士族门阀。《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便是将门阀士族在东晋政治上的登场与离场,以及这些历史过程中展现的历史场景,完整地展现了出来。田余庆撰写本书时,东晋史上哪些事件相互联系、与士族门阀有什么关系,基本没有系统的研究。故而田先生的研究,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考订源流,重建历史场景。有些考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例如桓温曾称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田余庆便去考证京口的酒和箕,然后引出关于京口兵的考证,亦即后世北府兵。这条史料证明了北府兵正式诞生以前,京口便已有令人瞩目的军事地位了。类似例子甚多,读过的人自然懂。

田余庆本书中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结论,这里仅列举几条。

东晋与北方的鲜卑结盟、与羯胡为敌,不仅是民族问题使然,还与西晋末年司马颖、司马越两大阵营对立,有着密切关系。

东晋的基本政治格局,是两组对立:流民帅与门阀士族的对立,荆州与扬州的对立。

京口(北府)在东晋初即组织有强大的流民军事力量,是建康朝廷能抗拒上游方镇压力的主要力量。这是东晋后期北府兵的前身。

东晋时期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的经济发展,是“荆扬相持”的重要原因。故而门阀士族之间的政争,经常围绕江州展开。

桓温之家族(龙亢桓氏)背景极为复杂,很可能是曹魏后期“高平陵之变”中因反对司马懿而被杀之桓范的后代。(这一条貌似被姜维传的游戏作者采用了?)

北方纷繁复杂的民族动乱,并非偶然,而是汉末开始民族内迁的结果。这种局面绝非一两个军事强人如苻坚所能解决。故而淝水之战即使前秦取得胜利,其结果也是把北方的混乱传到南方。

真正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在于东晋,是皇权政治的变态。一旦条件成熟,皇权仍会伸张,努力恢复正常的状态。

南北朝的历史分立,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

这本书的文字表述也很为人称道。在上世纪中后期,魏晋南北朝史是很难读的。人名、地名不仅多如牛毛,而且大都是匆匆而过,往往无甚事迹就从历史上退场了。田先生的这部书,语言上娓娓道来,叙事有头有尾(例如庾楷、王廞等小人物,其退场本来与历史进程关系不大,但田余庆还是要交代全),读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和困难。

田先生沉郁的文风,让六朝士族繁华落尽的历史终局,显得格外凝重;但在结尾,田余庆将这种凝重升华为对隋唐时代的眺望,这是一曲对新纪元的赞歌。

然后说一点这本书的不足。这本书对于门阀政治的制度基础:九品官人法和门品制度,几乎不置一词。祝总斌、阎步克给解释得比较清楚了。

(3)讨论蜀吴两国历史的几篇论文:《隆中对再认识》《蜀史四题》《东三郡与蜀魏历史》《孙吴建国的道路》《暨艳案及相关问题》

这几篇论文分别讨论了蜀、吴两国的本土化问题。无论刘备还是孙策兄弟,他们入据蜀、吴之地,都是外来政权。如何与当地统治力量结合,便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田余庆对这两国的本土化过程进行了考察。由于这一历史过程极度隐晦不显,田余庆又进行了一番梳理史实的功夫。蜀汉的特点是刘备所领“新人”与刘璋所留“旧人”的争端。其核心是诸葛亮与李严之争。而吴国则是淮泗武人与江东大族之间复杂的关系。田余庆抓住了暨艳“检校三署郎”、试图阻止三吴子弟猥滥而入朝为官者,反而遭到孙吴政权惨酷对待的历史惨剧,指出了孙吴政权本地化过程的诸多关节。

这几篇论文,为后世写三国畅销书的人提供了基调。后来写书写游戏的,稍微搞点“内幕真相”,基本都是从这里学来的。

暨艳案那篇论文,后记非常精彩:

(这篇文章发表于 1991 年,刚好是田余庆文风开始恢复沉重的时候。)

第三阶段:1990 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拓跋史探》。

如果说《东晋门阀政治》是一部异常令人振奋的作品,描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那么这一时期,田先生的文风突然回到了《论轮台诏》的风格。《拓跋史探》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北魏政治史中北方民族气质(“代北遗风”)的影响。其中包含有多桩残酷的历史事件,如北魏“子贵母死”(儿子立为太子,则杀其母)的制度,崔浩因国史编纂而遭到灭门之祸,等等。田余庆所关注的,是北朝汉化过程中的变化或反动,以“代北旧俗”与汉文化的冲突表现出来。

田余庆在这部书中,强调了鲜卑等北方民族的元素,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这一点颇具前瞻性,是近年来整个中国史研究的新动向,很多思路颇为发人深省(如“新清史”等)。这是田先生对中国史学的一大推动。但这都是后话了。

整体而言,《拓跋史探》不如《东晋门阀政治》系统,可读性也略逊。从历史书写陡然从振奋人心的新时代赞歌,变为沉郁痛苦的历史足音,其中的变故,今天已经很难揣测了。

今天看来,田余庆的历史学,除了那些令人深省的结论和兴味盎然的小考证以外,主要的开拓,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坚持以史料为基础的考证,以梳理历史人物、事件,重建历史场景,找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不依赖概念为起点作理论推演。

2. 要有大视野,不仅追溯历史进程的来历,也要看到未来发展中各种力量、元素的意义。

3. 注意历史的叙述。优美的文字,能大大提高史学的影响力。

这三点,总结出来,都是大白话。但是读过田先生书的人,想必会有切身体会。

时过境迁,我也不是当初的高中生了。过了这些年,再去读《东晋门阀政治》,深感田先生作为史学家的人文关怀。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固然可以把关怀直接建立在对中国前途的担忧上,但把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倾注进一个个考证,讲出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故事,从而让历史出现纵深,这不也是一种具有魅力的人文关怀吗?所谓“盛世著盛史,痛世著痛史”,不正是如此吗?

通宝推:tom,陈王奋起,有道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