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陕北边区特货贸易的历史原因以及特货的来源 -- 驿寄梅花

共:💬288 🌺1126 🌵7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谈不上打擂台,就说说问题吧

从民族感情上来说印第安人大可以指责欧洲殖民者强占土地,对印第安部落进行屠杀。但从史实上看也应当承认,多数印第安人死于殖民者带来的天花。不同部落为了自身利益也曾联合殖民者相互屠杀。——史实问题就是是史实问题,我只是指出当年英国的情况而已。就如我指出天花病毒导致印第安人口大量毁减的重要原因之一,谈不到站在谁的一边。你要说《鸦片史》马丁.布斯编造历史,胡乱写书。大可以把他拉出来批判一番。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当时的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都受到重挫,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亚洲战场,进步力量都受到重创。苏联解散共产国际,蒋介石翻脸不认中共,大搞反共摩擦。】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宣布解散。6月份胡宗南到洛川前线视察的嘛,此事引发了边区备战、市面萧条以及随后的金融大动荡。

【陕北边区150万人,11万平方公里,土地贫瘠,中共在没有完成土改仍然存在地主劣绅的情况下,突然要养活多出来的20多万的军政人员,以及越来越的慕名而来的进步青年。这是边区人民生存的大问题

】——哪里有20多万军政人员呦。

年份 边区人口 马匹 人数合计 供养合计 人口百分比

1939 1200000 4428 49686 58542 4.88%

1940 1200000 4974 61144 71092 5.92%

1941 1362254 8120 73117 89357 6.56%

1942 1362254 7469 72451 87389 6.42%

1943 1414786 7012 75611 89635 6.34%

1944 1448818 8666 112205 129537 8.94%

1945 1595065 3050 107294 113394 7.11%(日军投降前)

1945 1595065 5561 61338 72460 4.54%(日军投降后)

1946 1595065 6042 75522 87606 5.49%

1947 1200000 12076 126822 150974 12.58%

数据来自第七册《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2.18P85/87

及第六册P450

“人数合计”为实际供养人员,供养合计=人数+马匹*2这是边区通用的计算方法。

一般来说边区财政口会说需供养“8到10万人”供养20万人这个数字是哪里都没出现过的。

我还真没有在河里直接贴excel的方法,有个小号ID宣称是我不懂,十分丢人。

话说这两年我没怎么在河里发帖还真是孤陋寡闻了。

【同时还要学习一下计算机科学和相关技术。说实话,贴文结果格式给贴没了。最后搞到只好上传图片,不光不利于网上搜索引擎的收录,甚至不利于读者的阅读。真的不是一般的丢人】

【边区里的20万军政人员还有进步青年在中共身体力行的号召下,开垦土地200万亩】——这个事疑问比较大,目前正在梳理的就是这一部分。“生产自给”里面集中了边区最多的烂账。顺便说一下陕边老百姓人均耕地面积大约是10亩。

【所以这样估算,为解决陕北边区接近200万人,每年人均3斤棉花的使用量】——哦,3斤可太少了。边区倒是举过个例子,(严格统销前)各部队自己搞生意,有的好的可以穿细布衣裳,搞不好的发给3斤棉花替代单衣……边区上级机关举这个例子以说明贫富差距巨大。3斤呀是个哪儿也不到哪儿的量。顺便说一下给办事人员三斤棉花的县是最老实的县,真是一丝不苟按中央要求没有做“生意”。

【苦于当时没有合格的商业以及生产专家。面对边区的经济问题的严峻性。中共的临时解决办法是,将一些物资分发给各个机关团体单位,让他们各显神通自行解决吃饭穿衣问题。但是这样产生很多弊端损害了边区军民的利益,渡过当时的混乱之后,中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指派专人负责边区进出口货物的问题。】——这个不全对,关于如何经营财务,部队、机关和中央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几收几放,多次博弈。皖南事变之后是放后来43年7月前多次提议统销结果下面部队上吃惯了甜头,不愿意边区统销。7月后虽然统销,但是依然走私暗流不止,1944年又重复严格统销政策。但依然部队里依然有大量偷卖的。后来抗战后上收小家务,一度部队算是没辙了。不过47年自卫战争爆发,陕边军政机关被压制到绥德,那一段又下放了特货的贸易权要求各部队都有责任推销“新土产”。结果后来反击出去打黄龙的时候,各个部队手里都有特货,一下子又乱套了。大致就是这么个经过吧,有点乱。

【为什么盐没有成为边区的出口创汇产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盐的单位重量价值低,大量出口食盐需要占用大量人力畜力,扩大出口量得不偿失,因为贸易人口没有增长,食盐的使用量不会增加。

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不可能过高的涨价,食盐涨价是盘剥穷苦的劳动人民,让百姓少吃盐甚至吃不起盐。

就这样陕甘宁边区在严重的生活危机下,为解决主要是穿衣问题,出口皮毛,猪鬃,食盐,特货,打破反动势力的封锁。】

出口猪鬃?……哦,猪鬃乱入了。边区还真没出口过猪鬃。生猪倒是有年出口一万头左右的规模,但是猪鬃从来不是单独出口品,至少我没见过出口几千斤猪鬃这种记录。

关于边盐出口的问题,我大致说过,这里引用一下。当时是作为特货问题的一个侧面约略提及的,说的比较轻佻,细节也还有很多没说的。此外关于盐税、公盐代金,具体数目等很多地方需要补充,有些地方也没做好数据对比。回来我在书里连同烟草等问题详细说一下吧。

【【抗战开始以后,由于日军封锁沿海,盐在这一时期到真正成了紧俏物资,最狠的时候,连自贡这么土且古老的产盐地都开始满负荷运转了。在抗战那种环境下,盐可比鸦片膏子赚钱。民国29年夏,因淮、沪盐被日军控制,陕中、豫西地区食盐供应紧张,国民政府盐务总局局长缪秋杰想从陕甘宁边区运花马池盐接济。经何遂介绍,缪秋杰在重庆海关宴请中共领导人董必武、叶剑英和博古。席间谈妥,由何遂的长子以盐务总局代表身份赴边区洽办,以花马池盐换取边区所需的棉布等日用品。这是公盐部分,共产党靠它赚明钱,剩下的就是走私私盐。】

这说法可真是把人笑煞,前面贴出的进出口数字已经很清楚了。边区每年出口的边盐总额仅仅是进口布棉总额的几分之一,全靠边盐换回布棉?除非缪秋杰是猪头三!而且从利润上来看边盐利润非常菲薄。潞盐沦陷的确给边盐带来了外销的机会,但也仅仅是带来了机会而已,边区贩盐不但没有大赚稍不小心还要赔钱。为什么呢?

一是路途遥远是运费占比太高,单看成本就划不来。二是国民政府也是官方垄断食盐销售,边区即使费劲巴力的把边盐运到口岸,国民政府膀不动身不摇,只要加加税瞬间就把利润榨取干净了,边区虽然掌握货源倒成了廉价的打工仔。

关于边盐问题我们就不多说了,这个问题展开的话可以写的比特产问题还长(因为资料可以公开查到)。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以下文件,看看陕甘宁基层各县算的运盐明细账:

《绥德专署的报告》P322-323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3》

《延川县政府运盐工作报告(第二号)(节录)》P47

《安定县运盐工作第一次总结报告(节录)》P70-82

《合水县运盐报告》P105-106

《固临县呈文》P117-118

《甘泉县运盐总结报告》P179

《甘泉县府的报告》P381

《华池县府运盐工作报告》P392-393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4》

《边区绥德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运私盐与分配公盐的报告》P139

《一九四三年运盐工作总结》P407

《延长县政府关于六区四三年九月份第一次运盐检查情况报告》P355-P358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7》

总的来说食盐要从边区北部产盐区运到南方国统区口岸销售一来一回要走十余天,人吃马喂连带住宿消耗极大。陕甘宁边区为了支撑30万驮以上的年销量不得不采取全区总动员的方式,是个畜生就拉去背盐,牛马骡驴都拉去了。而这么做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和职业的运输人员(边区所谓长脚)不同,一般的牲畜和普通农民(边区所谓短脚)并不适合长期出远门运货,强行运输的话往往造成牲畜死伤,民夫运费大大超支。当时兼任绥德地方领导的王震,再尝试运盐一段时间后郁闷的说:“诺大损失款项如何维持?”

更要命的是边盐价格也不高,早期边盐价格仅仅是同重量粮食价格的70%,后期盐价上涨也不过是同重量粮价的1.5倍(注:此处可以略作修改,历年春节期间天寒地冻盐价可达到4倍粮价)而已,并不如何值钱。边区为什么不能趁着日军封锁内陆,把盐价暴涨一下捞一大笔呢?不是边区不想,做不到而已。

西北并非只有陕甘宁产盐,紧邻边区北部食盐产地的内蒙地区也大量产盐,内蒙王爷也不是弱智,如果盐价飞涨,蒙盐也不是吃素的。同时青盐(宁夏出产的盐)品质不逊于边盐,运输距离比边区远不了多少。而且西北各地也多出土盐,品质虽差,胜在价格低廉。在这种情况下边盐实难提价。辛辛苦苦开采的边盐运出边区一看,人家的卖价比自己的成本都低,这生意还怎么做呢?

即便边区不惜一切代价,在完全亏本的状态下搞食盐外销。民众从劳动力上也负担不了,以1943年为例,当年边区外销食盐30万驮,外销金额15.7亿,贸易逆差缺口39.5亿。单纯从进出口平衡的角度来看至少还要外销75.5万驮食盐,也就是说即便完全不考虑亏损的因素,外销食盐的数量也要达到105.5万驮。

1941年边区曾做过统计,当年边区外销边盐近30万驮,全边区共有劳动力30万,花在运盐上的平均时间为15天,加上自卫军训练、开会放哨、担架运输、建筑零星、优待代前、挑水砍柴等义务劳动加上自己种地时间,一共需要380天……可一年仅有365天。也就是说按照1941年的劳动强度,已经开始危害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了。如果再额外运销75.5万驮,则又需要多加37.75天的义务劳动,全年花在运盐上的时间要达到50多天!人可以忍耐,更要命的是边区驮畜总共才11万头,是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人受得了畜生也受不了啊。另外边区运盐最好选在植物生长茂盛的季节,因为这时可以让驮畜自寻草料,即所谓“放青”,如果在天气寒冷的深秋或冬季运盐则牲畜草料费用太高,基本全是赔本。而草木茂盛的时节又多是农忙季节,所以难以组织足够的劳动力进行长途运输。这个时候让农民和牲畜放弃农活,花50多天跑在外地运盐是极不现实的。

退一步说,即便真的组织起这么大的运力,边区的盐产量也跟不上,边区的盐是池盐,要靠不断浇淋冲刷获得,还要多存放一段时间化去硝质。1944年边区大幅提高食盐产量,试图多进行外销。结果出了不少颜色发黄发黑的次盐,这种盐根本…卖…不…出…去…因为劣质的土盐西北各地自己就能生产,不必麻烦边区费心了。事实上边区的产盐量是有上限的!不是说你想开采一万吨,就出一万吨优质食盐。再退一步说话,即便边盐出来了,老百姓也放弃一切全力运盐了。到边境还是会出问题,你的外销市场在哪里?边区目前外销的30万驮食盐已经可以满足900万人的吃盐需求,要是骤然增加75.5万驮就要新开辟2300万人的市场,那就要把边盐卖到河南,山西去了,这运费就更高昂了,这足以让边盐丧失一切价格优势……所以谢觉哉对边盐大量外销的结论是 :

“陕西全省说是九百多万人,甘肃全省六百多万人,青海百把万人,宁夏七、八十万人,绥远忘记了,大概只二、三百万人,整个西北不够两千万人。即令我们有权力把青海吉兰太池、察罕池以及各地小盐池封闭,勒令尽吃花马池盐也还不够……一切决定于条件。我们现有的条件(主观客观及没有铁路河流等),好可能销四、五十万驮,不好也可销二、三十万驮。然而我们却空想销到百万到二百万驮。现实是无情的,逼得我们不得不从二百万驮而一百五十万驮,而百万驮,而七十万驮,而六十万驮,而三、四十万驮。然而军费的大亏空怎么办? 以前没想到,以后不想想到。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负担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毛泽东语)。”《谢觉哉日记》1941.7.19

所以说妄图靠边盐解决贸易平衡是不切实际的。成本问题无法解决,劳动力、牲畜负担问题无法解决,产能无法解决,甚至连销路都无法解决,根本就是空想嘛。

如不依靠特产,边区还有一个法子——把8万军政人员大大缩减。按照中央下发的精兵简政原则,每个地区军政人员不宜超过人口的3%(根据后来讨论一般认为西北根据地只能负担1.5%的脱产军政人员),那陕甘宁8万多军政人员必须削减到4.5万,但考虑到边区机关众多,又需要部队防止国民政府发动袭击。边区始终无法减少军政人员。故而……

举几个小例子简单的结束讨论回到特产价格上来:

真正的言论自由,这里还很不够。前天市青联一位同志黄儒汉来谈,他说运盐的事,区乡级干部多不了解,须要一些有知识的去帮助他们。我料他心中有语,颇露出对运盐不十分赞成的意思,于是他就告诉我乡村青年逃避运盐早晨赶着牲口躲向山沟等事。

《谢觉哉日记》1941.7.19

“人民有利益,人民自己不会去,还要公家来催?”

“这次去驮盐的牲口,准得剥皮吃肉,要带着刀子、盐、花椒去。我只有一个驴,死了也不去,要罚就罚。”——安定县老百姓1941年7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4》

我们来看盐业公司的利润大不大,他花了大批资金,费了许多时间,取得毛利不过百分之九,实际上是赔本的,假若把此项资金用到其他工农商业上,亦不会不赚钱。

《一九四四年一至四月食盐产销(运)情况》 盐务局1944.5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 第五篇1944-1945》

你瞧直到44年边盐都不怎么赚钱,抗战胜利之后就更不要说了,边区贸易公司负责人,后来的边区财政厅厅长、共和国贸易部副部长范子文是这么说的:

战争结束,交通恢复后,淮盐即将运销河南,潞盐亦必运销西安渭河北岸及南岸一部分地区,边区食盐外销市场,必然大大缩小,在外面火车汽车与边区驴骡运输相形之下,我们是不能作胜利竞争的……我食盐市场形势,既然完全改变,统销自无存在与继续的条件了,如若勉强维持,在内地运销上,还须付出大量现金购买内地运销之食盐,造成只有买进,而无卖出之巨大损失。此种损失,且非一时之积压与冻结资金以及物价金融变动损失可比,而是在政局稳定之下,根本就无恢复统销市场大量外销的可能。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9》P285

那还……玩……个……屁……呀!

既然边盐利润如此菲薄,边区为什么还要坚持食盐外销呢,难道边区真的如此热爱为国统区人民服务,还是有劳民伤财的瘾头?都不是,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要从边区金融的角度找原因,我会在后面做简要介绍。

………………我们前面说到边区为什么不赚钱也要坚持边盐贸易,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要赚一赚汇率差:

因为边盐出售给边区贸易机关,脚户只能获得边币,而牌价和黑市价之间的汇率差就被边区暗中吃了。这就和苏联末期、我国改革开放前、朝鲜现在一样,因为进口需求太大,人为拉高本币币值。当然这一招只能在牌价与黑市价相差不大的时候玩玩,真到两者相差悬殊的时候,这招就会玩脱了。

比如脚户将一驮边盐运到盐业公司,出售得到5000边币,按边区的牌价相当于给了2500法币,不少了。其实这5000边币在黑市上只能换回500法币。脚户相当于被骗走2000法币!表面上看边区贸易机关也是平买平卖一分钱没挣,其实这2000边币补贴到畸形的汇率差中了。但请记住边区人民不是弱智。

在黑市价和官方价相差悬殊的时候,脚户有两个选择:

第一种、稽查不严的时候直接走私,避开边区贸易部门直接和国统区贸易,吃回那2000法币。在这种情况下脚户甚至会反过来和盐业公司打价格战,他们为了尽快出货可以不必卖到2500法币。比如800法币就可以出手,总归比在盐业公司出售合适多了。盐业公司再兴冲冲的拿着之前囤积的边盐准备按汇率以2500法币出手,结果发现行市都已经被走私货打烂了,2500法币的价格根本卖不出去。只好含恨以压价出售,烧鸡大窝脖被迫承认黑市价格,捞不到太大的汇率差。

第二种、稽查严格的时候脚户们直接关门歇业,给盐业公司卖盐巨亏,绕道走私你抓我。那我不做生意了成嘛?

正是由于以上两点原因造成了1943年关中无人卖盐,陇东大量走私食盐的奇观。

边区虽然利润菲薄但依然坚持边盐销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边盐和特产,国统区几乎不需要边区的其他东西(即便是边盐也是可以替代的)。但边区对国统区的布棉却有很大需求,边区上下老老少少总不能光屁股吧。于是哪怕明知道受了极不平等的剥削,也要咬牙出口自身资源。这就和早年中国靠出口资源换取日本家用电器,现在非洲靠出口资源换取中国家用电器一样。谁都知道这么做吃亏,不过谁让你得使用人家的产品呢。】

【蒙河友所赐,可以粗略估算42-49年的陕甘宁边区,特货出口大约是300万两……对于特货的三大产地云贵川每年40万担的特货贸易,千分之一的贸易量。这时候常凯申手里有美国援助,以重庆为陪都,四川的20万担特货贸易的税收少不得收入自己囊中。】——您是蒙哪位河友所赐,还请说清楚,我想和他好好交流一下,关于陕边后期的细账。是略有缺失的。一是因为陕边47年自卫战争的时候把部分特货贸易账本烧毁了,导致自己掌握的数目都不全。二是因为后期晋边和陕边财政合并,详细数字有再研究的必要,此事也涉及晋边特货不同渠道的销售占比问题。如果这位河友能研究到这一层说明的确是有看过书的,那么看的是什么书,是推算值还是实际汇报值(例如陈希云对贺龙的汇报)。大有交流的必要。关于云贵川1940-1949的鸦片产量细节及运输、销售范围,各地价格,市场情况我也很有兴趣。你要说这是1935年的数据那就算了……价值不大了。这方面国内详细的研究比较缺乏,至少我3、4年前收集数据的时候觉得相关数据比较缺乏,有些数据置信度也不是很高,缺乏多方验证。

———————————————————————————————————————————

关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在玄武门发生了什么,还是很有研究的必要。

唐王朝的宣传机构几十年来一直在宣扬太宗如何中正仁厚,亲兄慈弟,孝敬先皇。

但在天授元年的一个雪夜,一个小小的书吏在喝酒温书的时候突然发现尉迟家书、秦王遗稿,天策上将征伐录和东宫兵马调动详单、寝宫宿卫人员行止摘编中都隐晦的记录了一场牵涉极广的军事政变,这和长期以来宣传的太子齐王莫名暴毙大不相同。

这件事是写还是不写?

写了,自然有贞观遗老跳出来指斥书吏是武后一党,甚至指责是隋炀帝余孽,要替杨广翻案云云。

但不写后世就依然会以讹传讹,或者编造出各种离奇故事。

史料依然是史料,未来的大唐宣传机构可以继续为太宗找理由,添加一些“太子”和“齐王”谋逆的罪证。但六月初四的这场流血事件是谁都没法抹杀的,是需要有个人好好辑录下来的。哪怕万世之后未换了新的宣传机构,这件事也应当流传下来,让天下人知晓。尧舜又如何,桀纣又如何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遂良公说过:“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想到这里书吏不由得又灌了一口酒:“好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