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曹参的冰火人生 -- 江南水

共:💬7 🌺17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曹参的冰火人生(续完)

冰样的治国心态

简单说一下汉初齐地的情况。

当时齐地的范围,跟今天的山东省差不多。自春秋以来,这儿一直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春秋时期,晋国或拉或打的摆平齐国后,才可以放心大胆的跟楚国争霸;战国早期,魏国称雄中原的伟业,活生生让齐国给搅黄了;战国晚期,秦国虽有鲸吞天下之势,但也得先安抚住齐国。并且,齐国也出过一个霸主(齐桓公),一个东帝(齐闵王)。简言之,齐国因为境内没有高山大川之类的天然屏障,自己做不成什么大事儿,但是,别人要想做成什么大事儿,得看他的脸色。

更难得的是,在当时一片残破的天下,齐地是为数不多的相对完好的地区之一。

自前279年齐襄王在田单的辅佐下复国以后,齐国这个地方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甚至,在前221年秦国大军兵临临淄城的时候,齐王田建选择的是不战而降,而不是放手一搏。

秦末大乱时,秦军因为中原反秦武装的阻隔,打不到齐地,中原的反秦武装面对秦军的凌厉攻势,也没闲工夫去骚扰田氏。呵呵,战国末期的一幕,在秦末几乎一模一样的又重新上演了一次。楚汉相争时,汉军在本地区进军神速,攻守双方基本上没有拉锯战,也为这一地区保留了不少元气。

不用脑子也能想得出来,齐地这么好一个地方,刘邦是不会给别人的。果不其然,汉五年(前202年)正月,刘邦就摘去了韩信戴了11个月的“齐王”的帽子,同时,又给韩信送上了一顶“楚王”的帽子,美其名曰,韩信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多说一句,韩信这顶“楚王”的帽子也没戴多久,10个月后他就被刘邦“双规”了。韩信费尽心机弄到的王冠,不到两年,说没就没了。

“齐王”这个位子整整空了一年,汉六年(前201年)正月,刘邦又封自己的长子刘肥为齐王,曹参为齐国相国。八卦一下,刘肥他娘也姓曹,在沛县那个巴掌大的地方,她会不会跟曹参有宗亲关系呢?

刘肥这个孩子,先是在家里种地,后来又在项羽那里做人质,政治、军事经验约等于零,他这个齐王就是个摆设,齐国地面上的事儿,相国曹参说了算。换句话说,曹参才是齐国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

曹参,打仗是把好手,治国却没了主意,他以前连县长都没当过,一下子就面对齐国这么一个大摊子,他要是一肚子主意反倒是怪了。

好在曹参是个谦虚的人,不懂就问。他把齐国的读书人和乡绅召集起来,开起了诸葛亮会。这会开得让曹参的头大了好几圈,这帮与会的家伙,一人一个主意,弄得曹参不知道该听谁的。(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就在曹参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没有到会的盖老先生引起了他的格外关注,于是,他马上派人携带重金前去礼聘这位盖老先生。

盖老先生告诉曹参“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通俗说就是,相国大人,您啥事儿都不用干,老百姓自己就能安心的过日子。这位盖老先生潜心钻研崇尚“清净”的黄老学说多年,可不就出这么个主意嘛。其实,盖老先生本人也人身体力行“清净”,他没主动去凑那个诸葛亮会的热闹,就应该算是一个注脚。

自己啥事儿甭干,老百姓就能安心的过日子,这个主意对行政经验为零的曹参来说,实在是太对心思了。二话没说,曹参就把盖老先生奉为上宾。(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焉。

就这样,曹参在齐国当了九年的一把手,也当了九年的甩手掌柜,结果,齐国安定、人人满意,他本人也被人们称为“贤相”。(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惠帝二年(前193年),曹参收到了一份中央发来的文件,内容是:汉帝国的相国萧何去世了。

在秦帝国的时候,曹参和萧何是同事,萧何是沛县公务员的头儿(主吏掾),曹参是监狱长(狱掾),俩人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陈胜起兵后,这俩人就撺掇着县令召回流亡在外的刘季,然后,大伙儿一起造反,这是啥关系,这是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关系。

跟着刘邦走上造反这条路后,萧何主管内政,曹参在外冲锋陷阵,一起为刘邦集团的发展壮大,直至夺取天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坐了天下后,要给各个功臣来一个排名,为了压制势力庞大的武将集团,刘邦强行让萧何坐了头把交椅,战功卓著的曹参只好屈居次席。这件事,让萧曹的私人关系出现了裂痕(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俗云:共患难易,共富贵难,萧曹二人也没能免俗。

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后,曹参让家里的仆人赶紧收拾行囊,并且断言:我马上就要到中央去做相国了(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果不其然,七月初五萧何去世,七月二十七曹参就接任了他的职务,汉帝国的相国(七月辛未,相国何薨。七月癸巳,齐相曹参为相国。

此时,曹参应该没有见过刘邦那份有关人事安排的政治遗嘱,但是,他却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何也?因为,整个功臣集团,除了萧何,就他一个人有在大地方做一把手的行政经验,而且他在武将集团中还颇有人望,不用他用谁?!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刘邦的政治遗嘱,萧何临终前有没有推荐曹参,曹参只要没死在萧何的前头,就只有他才能接萧何的班,这在当时,应该是公开的秘密。

曹参接任萧何后,他的行政原则是“照过去方针办”,他自己啥决策也不做,啥事儿也不干。对那些想劝他干点事儿的同事们,曹参就用美酒来堵他们的嘴,让他们没机会开口说话。

对自己的儿子,曹参就没这么客气了。曹参的儿子曹窋,在惠帝身边工作(中大夫),奉惠帝的意思,休假回家的时候,问他爹:您整天啥事儿都不干,就不担心天下出大事吗?(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一听这话,曹参就火了,打了曹窋二百板子:天下事不是你小子该多嘴的(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听了曹窋的回报,惠帝有些挂不住了,责备曹参道:那些话,是我让曹窋问的(乃者我使谏君也。)。曹参心里话:你以为我猜不出来啊?

曹参没有直接回答惠帝的问题,而是问惠帝:陛下觉得您和高帝谁更英明?

“万万不敢比。”

“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您好像不如萧何。”

“这就对了,高帝和萧何已经把各项规章制度都弄好了,你我君臣只要照着做,不就行了吗?”(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一想,是这么回事儿,也就不再干涉曹参的行为了。

萧何搞的法令为啥这么神圣,以至于让曹参不敢对其说三道四。

萧何制定的法令,充分借鉴了秦法,甚至“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都原封不动的写进了汉朝的法令(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在这些律令中,凝聚了数代秦人的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绝不是曹参一个区区的监狱长所能轻易撼动的。从出土的《二年律令》来看,在具体的法条上,汉法还继承了秦法严密细致的特点,可执行性特别强。由于汉法有可执行性强的特点,曹参用人的时候,就专挑那些木讷老实、按章办事的人。(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惠帝五年(前190年)八月,曹参去世,他一共做了三年零一个月的相国。我不由的想,如果萧何多活三年零两个月,谁会接他的班呢,汉初的行政又会是啥样呢?

曹参的“萧规曹随”严重影响了后来人的施政,你想啊,以曹参之尊,都不敢改弦更张,开国功臣中谁还敢啊?开国功臣逐渐凋零后,担任丞相的人,都是些靠父辈余荫而上位的家伙(周亚夫除外),那就更没胆子改变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来是曹参的权宜之计的“清静无为”,渐渐上升成了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通宝推:楚庄王,trilfe,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