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聊聊我为什么要“因人废言,因言废人” -- 夕曦

共:💬74 🌺287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觉得您还是放到更大的环境下,重新审视一下最后的质问

其实放到更大的环境里来看,中医在全球是一个慢慢被科学体系接受的过程。09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就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医(TCM)为whole medical system。我本专业是学生物的,做过一段时间的中药标准化的工作,主要是对基于中医组方原理的方剂简化过的配方中有效成分提取的工作,在现在的工作中也和学中医的人接触不少。组方和简化的工作是我老板在做,我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所以虽然我离开当时实验室的时候研究的成果(临床效果和机理阐释上的进展)已经很好,我在这里也不拿那些“中医用了这么多年的有效性”之类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单纯从实验室研究的方面说说我的感受。中医疗法各种非药物手段(针灸之类的,针灸至少在美国已经是官方接受的替代性疗法之一)和药物手段。其中以药物手段为主,而药物中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由于动物药和矿物药存在各种争议性,目前在国外还是以植物药为主,所以这里也主要讨论植物药。西医也是有植物药的,实际上现在中药标准化的研究的大部分方法,就是参考的西医植物药研究,区别是植物药研究大多专注于单味植物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和纯化,而中医则提出了一套混合用药的指导原则。药理研究本身来说,多种有效成分的综合药理分析的成本和难度,要远远高于对单体进行的试验。因为除了各个有效成分单独的药理作用,还要考虑合用的机理,成本是成倍增长的。而现在很多西医新药针对指定靶点的分子设计和筛选则是另一个方向的发展思路,具有针对性没错,但是能够这么做的前提是对于相关靶点的前期研究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受制于人们对靶点作用机制本身的认识。两种思路的成本都不低,混合植物药的研发成本可能还更高(要达到欧美对药物作用机制的阐释水平要求的话)。药物研发的成本都不低,风险也大,是个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行业,辉瑞这样大型的医药研发企业能够同时开发多种药物,每个都砸钱,产出一个伟哥这样的blockbuster就可以吃相当长时间并把另外几条线的都捞回来。没有这样的实力就很难进行医药的研发,而这恰恰是国内很多医药企业——起码是十几年前——不具备的。更多的药厂选择了做原料药,成为富士康一样的药物世界工厂。要研发,要生产,就要有资源,有人才。在国内中西医结合的大环境下,资源和人才的配置又是什么样的?中医讲究医师个人的经验(其实西医也一样),但是因为中医院整体资源配置不给力,各个医院都希望有现成的老中医坐镇直接产生效益,没有太多的资源培养年轻医师,长期下来对人的影响是什么样可想而知。学校的培养方面,很多我了解到的学中医或者学中西医结合的医生都反应,在学校学的是三分之二西医,三分之一中医,到了医院应用就变成四分之三西医。其实学的西医不比专门学西医的少,但是国内学中西医结合的却很难拿到中医西医双执照,这就使得这个方向非常没有吸引力,人才只会越来越少。而我在韩国开会的时候,和一位台湾的教授聊天,中间提到台湾中西结合专业毕业是双照,这种待遇差别对中医行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可想而知。前面提到,按照科学的研究体系来说,药物研发背后一定要有对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中医由于理论成形较早,不可避免地造成其理论发展是和我们现在自下而上,自微观至宏观的医学理论相比是逆向的。要对中医理论进行科学研究和验证,从宏观到微观地进行阐释,必须是从多个相关领域进行,还有大量地交叉学科的研究。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反对中医的人眼里只看到大量的老百姓还对中医颇为相信,貌似市场不小,然而在背后的系统上,要钱钱没有,要人才人才给掐断了。然后质问中医从业者:你们的科研贡献在哪里?在整个国家各个工业领域都被西方压制了百年的大前提下,问中医研究人员:你们中医科研怎么这么式微啊?

年初给我一块钱,年终问我:你怎么没有挣到一千万?没错,我觉得这的确不是偏见。这是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