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姜维传 蜀二相时的姜维 初掌军事 -- 陈不到底

共:💬30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说兴势之役

当时驻守汉中的是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听说魏军前锋已到骆谷,而当时驻守汉中的守军不到三万。有人就建议,“魏军来势汹汹,咱们兵少,不如固守汉、乐二城(即229年诸葛亮修筑的汉城于沔阳和乐城于城固),魏军来就让他们进来好了,等到涪县援军到达再救关(阳平关,后改阳安关)也不迟。”王平是长期军旅打拼出来的老兵油子,据说只认识不到十个字,但对于战场形势的捕捉却从来没错过。这次他又摇头说,“不行,汉中离涪县近千里,如果弃守阳平关,魏军就能得据险关为祸。现在应该以护军刘敏和参军(杜义?杜祺?)占据兴势,我率军据后(据关),如果魏军想要进黄金戌,我可率军自上而下攻之。如此争取时间,援军就可及时到达,这才是上策。”王平的建议得到了刘敏的拥护得以执行。随后涪县援军和费掉成都援军赶到,魏军就撤退了。

这段话大有问题,源自于对“关”字的片面理解,导致整个战役进程变了样,很难让人看个明白:

从汉中地理形式看,阳平关在其西,主要是屏蔽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正因为陈仓道要远比东边的三条路来得平坦,适宜大军行动,才决定了阳平关是汉中盆地的战略地位(当然,也是从西川入东川的咽喉)。而此战魏军走的是傥骆道,战役发生地点在兴势,和阳平关隔了很远,当初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要修筑汉、乐二城,正是因为沔阳的汉城位居箕谷南口,而城固的乐城则可以作为抵御来自子午道、傥骆道的支撑点。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要是需要涪县援军来救阳平关,那就意味着汉中盆地已经任由魏军驰骋,后世蒋斌、王含的处境提前出现;还有,刘敏据兴势,王平反而抽身向西,跑到阳平关去,难道想当逃兵?

《姜维传》明确记载兴势之役就是秉承魏延的“实兵诸围”策略,要点就是将敌人堵在谷口,使之不得进入平地,无从展开优势兵力,收到一夫当关的效果,王平所言的“关”指的就是这条战线。姜维的“敛兵聚谷”与此形成巨大反差,也才导致后世人们指责其防御计划。

姜维并未出现在兴势之役的记载中,然而作为涪县援军,理应赴汉中参战。但这次王平在阳平关外围据险防守,进而反击魏军得胜的例子,却没能成为姜维得以吸取的经验。

顺便也说一说,我认为姜维是否参与了汉中战役在两可之间。

如正《初掌军事》一帖所言,蒋琬对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东向不成又回到西,但和诸葛亮略有不同,不仅绕得更远,还将基地改到涪,其计划大体上可以用三点概括:汉中的王平部,主守;姜维的负责西向,主攻;自己则在两线的交叉点--涪,随时准备支援那一方,所谓“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指的就是兴势危机。

这种情况下,姜维若在西方前线,恐怕不是说来就能来的,而且兴势一役提到的主要也是费掉(按说既然主攻西线,精锐部队应该在涪或姜维手里,可从记载看,前到的“涪诸军”作用似乎不如费掉部),当然,成都部队都赶来,也似乎没有道理姜维不来。存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