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六十五年“扩招”史 三代百姓中国梦 西电演讲稿 -- 马前卒

共:💬15 🌺3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西电演讲 续1

3 梦想的台阶

人最容易忽视脚底下已经踩着的东西。很久以前就听过一个笑话。说一个人每天都推着手推车通过边境,然后海关警察每天都检查他的手推车,检查了十几年也没发现问题。最后警察退休了,问他到底每天靠什么生活。他说走私手推车啊。这个笑话真假不论,但我意识到,我们经常忽视摆在桌面上的东西,实际上呢,这些人人都看得到的东西才是历史中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自己忽视了,就得靠外人来提醒一下。

差不多十二三年前吧,我刚工作,在苏州当一个设计员,每个月赚几千块工资,租房子吃饭,买回家车票之后剩不下多少,主要娱乐还是一群朋友在家里聊天。那个时候经常到我家来的,有个非洲黑人朋友,长沙铁道学院毕业的,也在苏州当一个普通技术员。听他自己说,他的父亲是教师,家庭在非洲也算知识分子中产阶级。他满嘴长沙话,最喜欢吃臭豆腐和中国的大盘鸡,经常和人争论中国到底好不好,走在街上看到一些社会问题,总希望发表一点个人意见,表示中国也不是那么完美。他好不容攒点年假,就要转三四趟飞机,回家看看。后来我才知道,他回家干什么呢?他希望鼓励他的弟弟妹妹努力读书,将来有朝一日也能考上长沙铁道学院,一定要让自己的家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中国这么一个值得向往的地方。

那是我第一次遇到如此强烈向往中国日常生活的外国人,虽然是非洲穷国来的,但从感性认识上对我冲击也很大。我第一次发现,中国普通老百姓每天抱怨的日子,原来可以让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的人向往。中国一个普通的大学,可以成为别人眼中改变命运的圣地。之后我才了解他为什么经常抱怨中国的社会问题。首先他希望维护一点小国公民的自尊心,人之常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完全是按照天堂的标准在要求中国。我第一次看到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被人抬到如此之高的标准来要求。

后来我又想。这个非洲朋友在21世纪初看到的中国现实,实际上对中国来说也是新鲜事。不用非洲人来看21世纪的中国,就算让20世纪后期、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人,自己来看,也会觉得这个国家很不一般。

我记得在90年代前期,中国的中小城市有一项土政策,叫买户口。买户口的意思是,你交一两万块城市增容费,就可以给你办农转非,把户口从农村户口改成城镇非农业户口,某些地方5000块就能办。当时许多农村家庭愿意拿出一大半积蓄,来买这个身份。

为什么要买这个户口呢?因为在之前的几十年里,城镇户口经常有一定的隐形补贴,比如说用粮票购买相对便宜的食品,比如说优先考虑安排城市待业青年就业。尤其是80年代初,知青一刀切回城之后,所有人都知道城镇户口是可以世袭的好东西,都希望能把下一代送到城里。考虑到当时多数中国人是农村户口,可以说城市户口背后的粮油补贴,安排就业,就是当时最普遍的中国梦。

这个中国梦是什么概念呢?我当时就在一家大型国营企业的家属区生活。80年代初,为了安抚嗡嗡嗡后的社会情绪,中央和各级企业领导狠狠地拨了一笔钱,用来提高职工待遇。在发了这笔钱之后,有点条件的企业终于开始盖家属楼,取代过去的自建住房和简易平房,让普通职工住进有自来水和下水道的房子。许多国企老工人最怀念的年代,仔细问下来,就是80年代中前期的太宗时代。

但是,不是说年轻人一工作就能住上自己的房子,就算你结婚了也不行。刚入职的年轻人,一般只能住集体宿舍,结婚如果能在宿舍给你隔个单间就算很不错的待遇,你出钱租也不可能住上成套的房子。往往是孩子都很大了,才有机会搬进三四十平米的成套公寓房。我1981年出生,我家搬到住宅楼的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

有了房子,总不能用旧家具,总要有点现代化的装备,但那时要是攒钱想买点电器什么的,有没有钱不说,首先要问你有没有供应票。没票的话,有钱也不能卖给你。就是说工业品不能敞开供应。

那时候已经得到城市户口的年轻人,一般的希望就是通过接班、顶班制度进入国营企业,当一个青工,工作强度可能比现在的流水线工人略轻一些,但大多数人从此会停在这个层次,考大学是极少数人的事情。当然我不是说大学生多了一定是好事。但是,今天的年轻人通过学习,通过钻研学术,能获得更好职位的概率要比那时候起码高10倍。

这样的生活呢,在我们今天看来毫无吸引力,是年轻人实在没有其他发展机会才会去选择的生活。富士康的工厂里随时都提供类似水平的工作,考虑到双休日,休息时间比当年每周休一天还长得多。不怕受累的话,当快递员,到搬家公司打工,一个月赚六七千还是不难的。从福利来说,现在哪怕就是个普通农民,新农合对大病的报销额度也都过半了,而且转院到上级医院的自由度比当年更大,这实际上都超越了当年的国营企业工人待遇。

我和你们的年龄差距只有半代人,没有和你们倚老卖老的资格。我说这么多不算遥远的历史,不是炫耀我比你们多了十几年的历史阅历。我只是想说一个事实:就是20多年前的中国梦,放到今天是所有四肢健全的年轻人随时拥有的底限生活退路,是给我们生活兜底的选择。这就像上台阶,每当你爬上一个台阶,你眼睛盯着的就是下一个阶梯了。所以中国梦不是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就像挂到驴前面的胡萝卜一样,是个不断变化的目标。

再往前追溯,规律也是一样的,我们父辈期盼招工进城,当国企职工的时候,他们厌烦的是穷困,单调的农村生活,无论是下乡知青,还是农村读了书的青年,都希望能逃离农村,哪怕进城当个临时工也好。但即便是这种生活,在中国也是一种新事物。因为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实际上和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农村有本质不同。

我父亲是1955年出生的,在山区农村生活了很长时间。我曾经问过他,什么时候发现中国开始现代化了。我还以为他会说80年代的某个时间。没想到我父亲说,60年代初,他就发觉这个世界开始大变化了。那时候发生了两件事让我父亲印象深刻。

第一件事个是家里独轮车的轮子改成了安装橡胶轮胎的金属轮子。

过去的车轮都是木头包铁皮,损坏非常快,还非常颠簸,要坐的舒服一点就要用破皮子包裹。现在换成橡皮轮子,货物加在泥地上的压力被有弹性的车胎分散到更大的面积,这意味着车辆通行能力大大增强了,颠簸还减少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同时出现的还有马车使用的胶轮,生产队纷纷开始买马车,除了用于生产还用于长途运输,动不动就要跑一趟县城。

在这之前,绝大多数山区妇女和很大一部分山区男人一辈子也没去过县城,从这以后,小脚妇女也能进城,偏远山区的山货也能卖钱了。许多偏远山村因为交通不便,没人愿意嫁过去,嫁过去一辈子回不了娘家。现在有了胶轮大车,偏僻的地方光棍也少了。当时的大乡镇都有大车店,许多县城有一个超级的马车店,既是旅馆也是停车场,还是饭店兼市场,是县一级的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经常来这里的马车夫就是本地的风云人物,在本村就是现在的微博大V,报纸主编,办什么事都有面子。当时有个全国闻名的电影《青松岭》,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情节就是“夺鞭”,贫下中农夺取马车的控制权。这么一个情节能成为全国宣传的典范,足够说明橡胶轮胎马车给中国社会带来多大的冲击。

我父亲说的第二件事是玉米的普及。

我家虽然在河北省,但已经是长城以外了,过去是热河省的地盘,算是东北。当年东北沦陷以后,歌词是这么说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你看,这里完全没有谈到玉米。但现在呢,东三省的玉米产量每年是六七千万吨,仅这一项就占全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全国高粱产量也只有不到300万吨。为啥高粱没了呢?

主要原因就是高粱不好吃,口味和营养不如玉米,长期看来产量也不如玉米。现在我们每年几百万吨高粱,几乎全是用来酿酒的,不是为了猎奇没人吃这东西。但是,在50年代之前,高粱在北方许多地方是绝对的主粮,南方人过来都吃不惯高粱米饭。这是因为当时的农民都是自然经济,不搞水利,更低排涝不方便,容易盐碱化,再加上没有好的种子,所以中国农民没法用玉米替代高粱。莫言的老家是山东高密县,高密县最低洼的地方,莫言那个村叫下洼村,是最容易盐碱所以那里高粱最多。直到人民公社改造水利,县里下来人推广良种。玉米才成为中国北方农民的主要口粮。这个变化,在我家发生在60年代,口粮完全变了,这让我父亲感觉到这农业生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让他们那一代农民全都知道,现在种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我父亲说的这两个变化。放到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历史看,那就是一瞬间发生的变化。就在这二三十年里,中国农村普及了农电网络,普及了小学中学,普及了赤脚医生,基本消灭了瘟疫。搁到历朝历代,这都算太平盛世。这就是为什么共产党执政的前几十年有那么高的支持率,怎么折腾大家都认为这世道过得去。

但是呢,这种稳定性仅仅持续了20多年。到我记事儿的时候,也就是80年代中期,农村结婚已经不再满足于用马车迎亲了,一定要搞一辆汽车过来才有面子,马车已经被视为落后的象征了。农民的儿子要是不好好读书,会被父母骂,说你不好好读书,是打算在家里锄地,啃一辈子棒子面吗?

棒子面就是玉米面,是20多年前刚刚普及的新食品,到了80年代,成了没出息的人才吃的东西,有出息的人可以出去工作,赚工资,吃细粮。就算到南方那些血汗工厂打工的人也可以吃陈米,不用吃粗粮了。与其同时,马车、搪瓷用品、有线广播、农村常用的载重自行车,也从先进的象征变成了落后的象征,从我们父辈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他们童年时的中国梦被新一代中国梦吃掉的过程。

4 工业革命 梦想才能革命

1949年建国,今年是国庆65周年。从我前面的回顾来看,中国人至少更新了三代中国梦。六十五除以三,不到22年,从记事到30岁,你就能看到你年轻时的梦想变成新梦想的垫脚石。这在全世界都是很不寻常的变化。

前一阵子,我有个同学,被华为派到海外飘了七八年回来,回到我们读中学的小县城。我带他爬上县城附近的的一座小山往下看,我们90年代读书时的最高建筑已经被淹没到高楼群里找不到了。我感慨说,这个小县城,如果让读小学的我来看,你说是北京上海我都信。我那个同学接着我这个话说他在海外的经历,说交了许多朋友,朋友们往往喜欢给他看童年时的照片,这些照片的共同点是背景和今天的照片完全一样,只有照片上的人物变老了。像中国这种几十年就完全找不到原来面貌的国家,在全世界真是很少见。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有人可能说是太祖伟大,改变中国,有人可能说是太宗思想先进,搞改革开放,有人可能说是前总理这个人下手狠,敢于让国家扔包袱。总之在网上我看到把发展归功与谁的都有。不过,领导人再了不起,也就是管那么几年,中国梦持续更新了60多年,我相信,一定存在某些超越领导人个人意志的发展规律。要研究中国梦不断更新的原因,必须在每一次中国梦更新的过程中,找到共同的规律。

我们可以具体分析一下刚才说过的三代中国梦。

五六十年代,我父亲认为刚刚出现的橡胶轮胎和玉米代表中国梦。这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说,橡胶轮胎需要合成橡胶工业,玉米普及需要足够的水利人才,这都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七八十年代,年轻人要进城,要工作,要享受国家提供的食品补贴,要住楼房,要买彩电冰箱洗衣机。从生产角度看,食品补贴意味着粮食迅速增产,必须靠化肥,靠化学工业;楼房需要钢筋水泥,家用电器需要电子工业支持。这也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21世纪,春节晚会上开始唱《我的要求不算高》,大家要80平米的大房子,要便捷的交通,也就是要更多的钢筋和水泥。要出国旅游,不能游泳去,这个国家要不就得自己造飞机,要么就得造足够的东西换飞机,总之也是工业的问题。

三代梦想,每一代都可以归结为站在上一代的梦想上,期望更多更好的工业品。为了满足历代的中国梦,我们已经从世界排名第几十位的工业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工业国,现在还是不能停,我们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工业经济有个特征,就是指数增长。

我们搞农业,是对着土地劳动,不管你怎么劳动,土地也不会增长,最多是每亩地多打粮食。你种地的能力再强,土地的亩产也就是从上百斤变成上千斤,亩产万斤目前还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工业经济是我们对着机器劳动。机器和土地不一样,本身也是产品。你没法从一块耕地种出另一块耕地来,但你可以用机器造另一台机器,造更多、更先进的机器。所以呢,工业在受到原材料和能源限制之前,是可以无限增长的。在这个增长过程中,一方面工业本身增加了,另一方面我们造消费品的能力也增加了。

比如说现代工业是从英国开始的。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开始用机床生产机床,用烧煤的蒸汽机去矿井里开采更多的煤,用钢铁制造的钢铁厂去生产更多的钢铁。这几个从手工业发展出来的行业都开始独立的增长。等到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蒸汽机驱动的火车开始把各种工厂连接起来,这几个独立发展的行业开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叠加出指数增长的效果。英国人用蒸汽机驱动机床,用机床制造更精密的蒸汽机,用机械化的力量去生产钢铁、开采煤炭,再用这些煤炭和钢铁生产更多的机床和蒸汽机。在各个工厂之间,有蒸汽机驱动的火车把工厂连成整个的工业体系。这就形成了第一个现代装备制造业体系,或者说最早的重工业体系。

这个体系首先能自我循环。只要有煤矿、有铁矿,他就能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机床,更多的蒸汽机,更多的铁路。从物质上说,这实际上是煤和铁的循环,每一次循环都带来更多的煤和钢铁。有了足够的煤炭钢铁和机械加工能力,英国人就能造出现代化机器,去生产消费品,要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经济从此进入指数增长阶段。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煤与铁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这个核心工业体系就叫煤铁复合体。

煤铁复合体支撑了大英帝国,到现在全世界最普遍的语言还是英语。不过蒸汽机也有它局限的地方。精度不够。所以造不了太好的工业品。从能源上来说,蒸汽机离不开铁路和运河,否则没法运煤炭,也没法运大批的工人来干活,所以那时候工业就是沿着铁路和运河展开的,工业区就是一条条的线,是一维的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也没法再持续增长了。

这个时候接班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来持续工业经济的指数化增长。19世纪后期开始,德国人美国人开始制造电动机和内燃机。电力和内燃机比蒸汽机更稳定,能支持更精密的生产。更重要的是电力传输方便,扯一根线就能在任何地方搞生产;内燃机轻巧,可以装在汽车和飞机上,把原材料和商品运到各个地方。所以,只要商业上需要,陆地上任何地方都能开工厂。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支持了一维的工业区,现在内燃机和电动机开始支持二维的工业区。工业从几条线变成了一个平面,电话和汽车把发展成一个面的工业区连接起来,人类可以在一个国家搞全面工业化了。

之后还有第三次工业革命,计算机、核电站,把生产进一步做细,能源供应方式进一步做大,一直持续到今天,就是我们这个有40亿城市人口、25亿网民,能把飞船发射到月球和火星的世界。这个世界和2个世纪之前比,最大的变化,或者说唯一的变化,就是这三次工业革命。

我前面提到了一个数字,中国制造业占全世界的比例。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中国用19%的人口,占据全世界22%的工业。用22%去除19%,是1.15。就是说,中国的平均工业化水平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倍。粗略一点说,我们刚刚追赶上全世界的工业水平。

我们用了多少年来追这个工业水平呢?从整个国家来说,可以说就是这65年。1949年的时候,中国的钢铁产量是16万吨,修一个北京的鸟巢体育场都不太够,给每个人打个菜刀都勉强。所以那个时候,任何金属工具都很珍贵。农民家里,许多农具还是木头包铁的,用来舀水的水瓢,不是木头的,就是真的用一个葫芦切开。一个铁皮罐头瓶改造的水瓢,可以放到普通女孩的嫁妆里,当一份重要财产带上。这样一个国家,连第一次工业革命挖煤炼铁的任务都没完成,是谈不上什么中国梦的。所以说,我们追赶世界工业平均水平,建设中国梦的时间就是新中国65年。别人用2个世纪,一个多世纪做到的事情,我们中国必须在65年里做完。

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的65年,历史课本上好多细节实际上对应的就是这三次工业革命。比如说50年代我们搞水楼,搞大炼钢铁,全民挖煤炼铁,就是我们补第一次革命的课。70年代,中国搞葛洲坝水电站,建设湖北的二汽,第二汽车厂,在西北搞第一个超高压输电网,就是消化了苏联工业援助后,自己搞第二次工业革命。最近的二三十年,我们引进西方技术,拼命造山寨货,琢磨别人的最新技术,直到最近搞龙芯,搞自己的第三代核电站,发射中国的太空站,这就是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别人总说我们用搞运动的方式来搞建设,但我们是用2代人的时间去追赶别人七八代人做的事情,本来就没法指望自然而然的做成。搞点运动肯定有损失有浪费,但只要大的方向目标做成了,你得承认中国补上了该补的课,就得给中国一个及格分。

这就像各位考试前突击复习,用两三周的时间搞定一个学期的课程,只要最后考及格了,也一样不挂科,一样拿学历啊。大学生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在短时间内基本搞清楚一门课程,这个能力毕业后相当有用。中国这个晚来的学生既然赶上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其他的一切历史问题都是附属问题,甚至从问题变成优点。从时间上看,中国搞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对应的就是前面说的三波中国梦。有这么好的成功经验,我们这一代人要做好我们的中国梦,就应该研究成功的发展经验,延续这个发展势头。

后续点这里

https://www.ccthere.net/article/4013340

链接出处

通宝推:南宫长万,snark,桥上,风暴,发了胖的罗密欧,my8883,不远攸高,乡下大西瓜,天狼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