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用扫描机过度的可行性 -- 祈甦

共:💬7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啊,没事没事

本来就是大家讨论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没有不敬的问题,请不要往那里想。国内很多人确实有这个问题:写东西不标明出处,这是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偷”了一小瓢,结果一桶水都受到怀疑。不说这个了。非常感谢兄之赞赏。写文就是希望有人看,看了还觉得好就是bonus了。还记得淑女司令的那片“钓鱼”的帖子吗?

人眼到底能辨别多少种颜色,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说法,“鉴赏家”也有他们的说法,我两者都不是,只好凭感觉。我的看法是:人眼(我的眼)能辨别16 bit以上的颜色。不过这种辨别,更多的也许是感觉上的。数字相机或计算机图像的色彩已经非常丰富了,但把反转片放在light box和loupe(非常抱歉,准确的中文译名不知道,是灯箱和鉴赏镜?)下,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细微的差别,数字的总有一点“塑料”感,太多“干净”,有点不真实;反转片的色彩过渡就是柔和了那么一点点,有时没有那么干净,但真实、悦目。我想这是数字信号的“截断”误差(truncation error)的关系。数字音乐也是一样的问题,密纹唱片到现在还是有一批忠实的爱好者,他们能听出CD的细微缺陷,虽然专家说CD的采样频率已经高于人耳的分辨率了。DVD Audio的采样频率比CD高很多,目的就是想进一步压缩CD的缺陷,尽管99.99%的人根本听不出来这点差别。24 bit和48 bit的差别可能也属于这类性质吧。48 bit提供了更好dynamic range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Canon FS4000和Nikon ED V都是42 bit,但后者的DR要好很多。我要是现在买,肯定买Nikon。但“要是现在买”,也可能一投栽进DSLR了。谁知道呢?

2880dpi打11x17确实没有必要。我打过1440dpi的11x17,是朋友用100毫米微距拍的一朵花,我帮他扫、帮他打的。朋友喜欢得不行,花200多加元把它装镜框了,这我倒是没有想到,要我花200加元装镜框,好像舍不得。多出来的“点子”是软件产生的没错,但软件还是蛮“聪明”的,多出来的“点子”帮助色块的平滑过渡,在主观上产生了分辨率提高的感觉,凑到鼻子尖也难于看出digital mosaic,但谁会这么看呢?11x17打360dpi就可以,但720dpi还是有显著的改善,值得,再往上就没有必要了。

请不要说指教,交流心得而已。与兄讨论很愉快。

哪位版主,适当的时候,是否可以劳驾把这个贴移到信息技术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