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赫克托耳说西藏 -- 赫克托尔

共:💬191 🌺16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9. 藏人宰相

除了虚头巴脑的西天大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之类的职务,藏人做过的最高的职务,是大元帝国宰相,此人是八思巴发现,忽必烈一手提拔起来的桑哥。

桑哥(?--1291)生年不详,我怀疑在1240年代。桑哥的名字来源有2种说法,一种认为来自梵文的僧伽(Sangha),简称为僧,意指由佛教出家僧侣所组成的团体,衍生词汇有僧人、僧众等等,与佛、法并称为佛家三宝。另一种认为出自梵文的狮子(Simha),后世转写为辛格(Singh),锡克教徒的男性名字都带有辛格,现任印度总理叫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新加坡(Singapore)来自梵文,意为狮子城,新加坡的logo是鱼尾狮。藏文衍生为僧格,准噶尔噶尔丹的大哥叫僧格。

《汉藏史集》说桑哥出自噶玛洛部落。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派9位吐蕃勇士为首的一批军队,驻扎在与汉地的交界处,大致在甘肃、青海的边界。这批驻军远离家乡久了,向赞普申请回藏,赞普下令【无旨不得返】,音译为【噶玛洛】,从此这批人以噶玛洛为名。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桑哥是畏兀儿人,即使是,桑哥也是藏化很深的畏兀儿人。

由于生活在汉、藏、畏兀儿、蒙古居住的交界处,桑哥精通蒙古、汉、畏兀儿、吐蕃等多种语言,做了译吏,与早年的安禄山相似。1267年,八思巴从西藏回大都,路过朵思麻汉藏交界之地,就是现在的甘青一代,桑哥拜见八思巴,自请为国师效力,八思巴正准备为忽必烈造字,需要语言人才,便把他留在身边,做了自己的翻译。

跟着八思巴,桑哥获得了接近忽必烈的机会,忽必烈见其【狡黠豪横】,将他从八思巴处要来,成了自己的官吏。有次桑哥为八思巴修建求法的佛堂,被御史台治罪下狱,八思巴暂时没吭声。适逢忽必烈要做法式,请八思巴来观看,八思巴说在我们西藏,儿子被关在狱中,其父在街上行走都觉羞愧。我之桑哥为向我求法而起建一座小屋,竟被御史台治罪,投入狱中;我不能前来。忽必烈知道这是八思巴在为桑哥求情,很爽快的赦免桑哥。很明显,桑哥的靠山是八思巴。

灭宋之前,八思巴建议忽必烈核查、钩考蒙古军队的数量,具体谁去干这得罪人的活,史书没记载,我认为是桑哥,原因有4:

1. 八思巴建议忽必烈核查人口,这个建议本身就得罪人,也只能由八思巴的弟子去做这份苦差事;

2. 桑哥的根基浅,荣华富贵全靠皇帝和帝师的栽培,敢于得罪勋旧;

3. 从后面桑哥钩考中央地方官员的行为来看,桑哥有过类似的工作经验。

4. 后文说【当桑哥重新被委任为宣政院官员时,上师返回萨迦】,【重新】说明在此之前桑哥不在负责宗教和西藏事务的宣政院工作。

下次桑哥出场,工作单位是宣政院,当然此时还叫总制院,任总制院使。1274年,八思巴返回西藏,与前任本钦衮噶桑布发生冲突,元廷决定帮八思巴剿灭衮噶桑布,元军主帅正是桑哥。《汉藏史集》对此役做了记载:

当桑哥重新被委任为宣政院官员时,上师返回萨迦,由于本钦贡噶桑布作了背信弃义之事,有人将此情奏报到朝廷。皇帝因为朝廷与萨迦派的关系特别重大,决定加以帮助,遂派大臣桑哥为首,领蒙古大军前往查究,桑哥启奏道;“吐蕃乌斯藏地方山谷险竣,难容大军。”皇帝说:“以蒙古军七万,再加朵甘思,朵思麻之军,总共十万,可否?”桑哥答道:“足可使其驯服,请照此颁诏。”皇帝遂依此下诏。讨伐之军启程,至伍由梅朵垅时,(208b)欲选择地势开阔处,取道拉襄进军,至恰米仲时,有名叫洛本罗追桑布的上师八思巴的司茶侍从,是大臣桑哥的好友,前来军营中慰劳,赠送礼品。他提议大军绕道朗卓,故蒙古军改变进军方向,先攻下朗卓康玛土城,然后以炮火猛攻吉祥甲若仓之城,使贡噶桑布伏法,大军之任务完成。

这段记载很详细,需要解释的只是几个地名。大反派衮噶桑布的老巢是甲若仓,也叫甲若宗,日喀则专区江孜县境内,在萨迦寺正东3点钟方向。朗卓康玛土城在今西藏日喀则专区康马县境内,江孜县以南。桑哥军从青海入藏,按常规,应该向南渡过雅鲁藏布江到江南,再溯年楚河而上,攻入甲若仓,一路南下,但桑哥先拿下甲若仓以南的康玛,再掉头北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顺利擒获衮噶桑布,结束了这次战事,表现出高超的为将之道。

战争于1281年结束时,八思巴已经去世,八思巴的侄子2.1成了第3任大元帝师,年仅13岁。桑哥西行到萨迦寺,修建了东甲穷章康,其门楼的样子采用汉地风格。回内地的路上,桑哥在西藏的要害地域留下共1千多驻军。桑哥还改革了西藏的驿站制度,在此之前,人烟稀少的藏北的各驿站,都要13万户出钱出人维护,不仅费钱费力,而且藏北气候严酷,即使藏人也不胜其苦,服役者纷纷逃亡,导致交通和通讯中断。桑哥规定,藏北的驿站由蒙古驻军维护,13万户只需将粮食、牲畜、帐篷、马具、绳索、医药等物品运到藏北,交给蒙古人即可,大大减轻了藏人的负担,藏人说【对众人俱有利益,这也是桑哥的恩德】。

从桑哥的善后工作可以反推,衮噶桑布之乱前,元朝在西藏没有驻军,驿站交通也不够通畅,大概这是衮噶桑布能称雄藏地的原因之一。对萨迦派而言,他们缺少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不要说其他13万户,一个甲若仓豪强都能让萨迦家族一筹莫展,全部身家性命都寄托在元政府身上。这种先天不足,注定了萨迦政权会是一个短命政权,随着元朝的衰落,它也会随之灭亡。

《汉藏史集》记载,桑哥回到大都做了中书省丞相,主持元帝国的财政。《元史》则说桑哥还在总制院工作,但开始插手中书省即国务院的工作,向忽必烈推荐理财能手卢世荣。《元史 奸臣传》列出的首位奸臣是回回阿合马,是一位理财能手,死于1282年。还在总制院工作的桑哥,向忽必烈推荐卢世荣理财,【荐世荣有才术,谓能救钞法,增课额,上可裕国,下不损民】,这套说辞自然遭到文官的反对。1284年11月,吃过几次御前辩论甜头的忽必烈,召集中书省的官员与卢世荣辩论【所当为之事】,卢世荣获胜,忽必烈当场任命卢世荣做中书省右丞,实际上控制了中书省,成了帝国财政一把手。

卢世荣的经济理念不少,我以为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抑制权贵,【臣言天下岁课钞九十三万二千六百锭之外,臣更经画,不取于民,裁抑权势所侵,可增三百万锭】,话刚出口,就遭到官员的集体反对,【初未行下,而中外已非议】;第二是鼓励海外贸易,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不同。卢世荣用事不到一年,就因为得罪人太多而被捕、被杀,【遂下世荣于狱……有旨诛世荣,割其肉以食禽獭】。

卢世荣死了,暂时缓解了皇帝与官员的矛盾,但是国库空虚的根本问题没解决,忽必烈还得找人理财,终于找上了桑哥。桑哥的后台是死去的八思巴,为官多年,还曾带兵打仗,也算出将入相了,资历能力不是阿合马、卢世荣能比的。既然要用桑哥,就要大用,为此,在桑哥出场前,忽必烈先给他搭台子。

1286年正月,释教总制院使桑哥奏请,【命杨琏真加遣宋宗戚谢仪孙、全允坚、赵沂、赵太一入质】,将南宋宗师押解到大都监视居住。释教总制院是元朝的宗教管理局,杨琏真加是八思巴的徒弟、桑哥的师兄弟,被忽必烈派到江南做江南释教总统,挖掘南宋皇陵。从桑哥、杨琏真加的互动来看,杨琏真加是桑哥的直接下属,江南释教总统是释教总制院的派出机构。由杨琏真加押解宋朝宗室进京,而不是元朝的江南地方官,足见江南释教总统的权力之大,可能压倒了地方军政机构。对应的中央机构,释教总制院的地位可能也在中书省和枢密院之上。

同年2月,桑哥【具省(中书省)臣姓名以上】,忽必烈调整中书省的编制和人员构成。桑哥作为中书省以外的官员,出面提交中书省班子名单,有很强的象征性,预示着将来中书省将听命于桑哥和总制院。

1287年闰二月,忽必烈正式、再次设置尚书省,六部为尚书六部,地方上的行中书省(行省)改叫行尚书省,改由尚书省管理,将中书省的多数职权划归尚书省,桑哥为尚书省平章政事。1288年3月,【以六卫汉兵千二百、新附军四百、屯田兵四百造尚书省】,修建尚书省办公大楼。

中国的中央政府几经变迁,到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后数百年,各王朝虽然都有变动,但大致框架不变。金国皇帝完颜亮于正隆元年(1156年),正式废除中书省、门下省,只保留尚书省。尚书省直接由皇帝控制,作为中央政权最高执行机构,从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实行一省制,包括本朝的国务院、民国的行政院。

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称帝,改元中统,设置中书省,最高长官为左右丞相,1262年由皇次子真金(长子早死)任中书令,则中书令是中书省最高长官,相当于首相或总理。1270年,忽必烈急需钱用,废除主管财政的中书省制国用使司,设置尚书省,原制国用使司长官、首位理财奸臣阿合马担任平章尚书省事。于是尚书省成了帝国的最高财政机构,加上历史传统,尚书省俨然位居中书省之上。1272年,忽必烈大概觉得尚书省树大招风,废除尚书省,职权并入中书省,阿合马重回中书省,气焰熏天,终于引发众怒。1282年,有人以太子、中书令真金的名义,大庭广众之下刺杀了阿合马。

既然忽必烈亲手搭好点将台—尚书省,桑哥有了用武之地,下面就得真刀真枪的干活了。桑哥闰2月上台,3月便大刀阔斧的干了起来,首先更定钞法,颁行至元宝钞,中统宝钞继续通行。第二步是以尚书省官员的身份,检核中书省的钱谷财政,从之前的戏码来看,这场堪比抄件大观园的检核,是早已定好的计划。分出尚书省,目的是避免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桑哥检核出中书省欠钞4770锭,昏钞1345锭,每锭折合白银50两。所谓昏钞,就是破旧的纸币,因用久钞面字迹模糊,故称。《元典章户部六昏钞》:“其倒下昏钞必须烧毁者,盖为昏钞不堪行使,故使讫退印,每季入炉烧毁。”该烧的昏钞不烧,一定是中书省做假账的结果。仅此2项,就有6000多锭,折合白银30万两,作为参考数据,元朝的财政收入,每年约300万锭。

眼见桑哥来势汹汹,中书省平章麦术丁即自伏,参政杨居宽说自己只管人事(铨选),不管钱谷,桑哥命左右侍从当场打他的脸,说你既然管人事,现在财政出了事,你的提拔贬斥就没有不对的吗?中书参政郭佑,自称有病,不知道这些烂事,也被桑哥举报。忽必烈下令追查,杨居宽、郭佑这两位副总理级别的高官都被处死,弃市。王良弼、吴德非议朝政,说今天尚书省钩考中书省,不遗余力,不怕将来中书省钩考尚书省吗?桑哥将他们处死,籍其家。

钩考完中书省的钱谷、政绩,杀了2位副总理立威,手上沾了血,既展现了才干,也有敢于杀人不怕得罪人的酷吏风范,忽必烈很高兴,11月,提拔为尚书右丞相,兼总制院使,领功德使司事,进阶金紫光禄大夫,桑哥成了有史以来官最大的藏人。在皇帝的鼓励下,桑哥又把钩考的矛头指向地方大员,包括蒙古人和色目人。地级地方高官,真定宣慰使速哥、南京宣慰使答失蛮,皆勋贤旧臣之子,也被罢黜。既然开了口子,下面就hold不住了,甘肃行尚书省参政铁木哥、江西行尚书省平章政事忽都铁木儿、兵部尚书忽都答儿、漕运司达鲁花赤怯来,都被罢免,尤其是兵部尚书忽都答儿不勤,还挨了桑哥一通老拳。

1288年4月,桑哥把节流、钩考的手伸向亲贵、军队,他上奏说:【自至元丙子(1276)置应昌和籴所,其间必多盗诈,宜加钩考。扈从之臣,种地极多,宜依军站例,除四顷之外,验亩征租。】忽必烈同意。此举与当年八思巴建议忽必烈核查蒙古军队人数相同,碰了被钩考者的奶酪,这帮人自然恨死了桑哥。

尚书省的权力越来越大,【凡仓库诸司,无不钩考,先摘委六部官,复以为不专】。在财政领域,桑哥专门设置征理司,负责钩考各部门钱粮,以及追赃,【自立尚书省,凡仓库诸司无不钩考,宜置征理司,秩正三品,专治合追财谷,以甘肃等处行尚书省参政秃烈羊呵、签省吴诚并为征理使。】桑哥严肃财政纪律,账目不合者即使破产也要把帐平了,【以理算为事,毫分缕析,入仓库者,无不破产,及当更代,人皆弃家而避之】,颇有后世的雍正帝抄家皇帝的风范。10月,桑哥以中央欺瞒这么多,地方会更多为由,派12个官员到各省,钩考钱谷,为了防止地方官谋害这些钦差大臣,给每个人都配备了卫队。

为了促进钩考、追赃工作,桑哥培植了一批酷吏。例如1289年2月,大都路总管府判官萧仪因贪腐被免职,忽必烈打算将其流放做淘金户,萧仪曾经是桑哥的手下,桑哥向皇帝求情,说萧仪【尝钩考万亿库,有追钱之能,足赎其死】,皇帝为了搞钱,必须倚重桑哥,只好【曲从之】。户部尚书王巨济专理算江淮省,因钩考钱谷有能,赏钞五百锭。

1288年11月,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忽必烈改释教总制院为宣政院,宣政院正式挂牌成立,秩从一品,印用三台,尚书右丞相桑哥兼宣政使。一人身兼两大部门长官,桑哥的权势煊赫无比。为表彰桑哥的理财功绩,皇帝在尚书省门口立《桑哥辅政碑》。

桑哥明白,元朝连年财政赤字,说到底是元朝廷乱赏乱花造成的,收入再高也架不住胡花。于是在1288年12月,他从理论高度对皇帝说,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百姓的血汗,咱们得悠着点花:【有分地之臣,例以贫乏为辞,希觊赐与。财非天坠地出,皆取于民,苟不慎其出入,恐国用不足。】忽必烈没明确表示是否接受,只是含含糊糊的说我自己看着办:【自今不当给者汝即画之,当给者宜覆奏,朕自处之。】

大概是得罪人得罪了上瘾,桑哥又把大刀砍向皇族。忽必烈有11个儿子,4个嫡子,长子早死,次子真金,立为太子,后世元朝皇帝都是真金的后代。其他儿子中,最重要的是老三,同为嫡出的忙哥剌(?--1278年)。至元九年(1272年)十月,忙哥剌封安西王,赐螭纽金印,以京兆路(今陕西西安)为属地,驻于六盘山,对应的,老二真金为燕王。设置王相府,以商挺、李德辉为王相。次年,册立真金为皇太子。忙哥剌进封秦王,再赐兽纽金印。王府两府并置,在长安称为安西路,在六盘称为开成路,号称“一藩两印,两府并开”。京兆尹赵炳兴建宫室,冬、夏分驻两地。忽必烈做皇帝之前,【受京兆分地】,以西安为首府。忽必烈又受蒙哥之命负责管理汉地,有东、西两个行政中心,东部在开平府,称帝后改叫上都;西部在六盘山,忽必烈在六盘山接见八思巴,蒙哥钩考忽必烈,针对的就是六盘山的王府。忽必烈即位后,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一度犹豫,虽然最终选择了真金,也给了忙哥剌补偿。原来的东部老巢,开平府还是自己的,真金做东北的燕王,任中书令、判枢密院事。西部的老巢西安、六盘山都给了忙哥剌,封秦王、安西王,负责西北军政,权势之大,与真金不相上下。1278年,忙哥剌去世,儿子安难答继承安西王,按摊不花继承秦王。

忽必烈的另一个嫡子那木罕是老4,那木罕,封北安王,使用螭纽金印,本来负责坐镇西北前线,对付窝阔台的孙子、叛王海都,由于作战无能,那木罕被手下人绑架,送给叛王,丢够了忽必烈的老脸,1285年才获释。

1287年10月,桑哥进言【北安王相府无印,而安西王相独有印,实非事例,乞收之。诸王胜纳合儿印文曰‘皇侄贵宗之宝’,宝非人臣所宜用,因其分地改为‘济南王印’为宜。】忽必烈采纳,收安西王相印。11月,桑哥又建议:【是皇子忙哥剌封安西王,统河西、土番、四川诸处,置王相府,后封秦王,绾二金印。今嗣王安难答仍袭安西王印,弟按摊不花别用秦王印,其下复以王傅印行,一藩而二王,恐于制非宜。】忽必烈收秦王印,撤销按摊不花的王傅,实际上取消了秦王。

桑哥削减宗室的利益,也是一种节流的措施。元朝的前身是蒙古帝国,有着浓重的贵族共和残余,大汗或皇帝即位,需要诸王开会表决,即使忽必烈废除忽里台,直接立太子,依然要不断给诸王甜头,大量赏赐财物,让他们闭嘴。翻开《元史》,随处可见皇帝赏赐诸王的记载,赏赐不仅频繁,数量也很大。随便从《世祖本纪》中找一处,1287年,【分赐皇子、诸王、驸马、怯薛带等羊马钞,总二十五万三千五百馀锭,又赐诸王、怯薛带等军人,马一万二千二百、羊二万二千六百、驼百余。赈贫乏者合剌忽答等钞四万八千二百五十锭】,仅现金一项,就超过30万锭。另一处记载,【敕中书省:“大府监所储金银,循先朝例分赐诸王。”】。还是1287年2月,中书省上奏,从年初到2月中旬,1.5个月花了50万锭,这样下去,一年12个月,会花掉400万锭,而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300万锭。因此大臣们建议皇帝制定预算,不要乱花钱,【自正旦至二月中旬费钞五十万锭,臣等兼总财赋,自今侍臣奏请赐赉,乞令臣等预议】,忽必烈的回答不置可否,事实上也没法表态,【此朕所当虑】。桑哥砍掉一家王爷,自然能减少一笔开支,反作用也很大,不仅皇室肯定不满,又有离间骨肉之嫌。

中央、地方的钩考,目的是堵上财政漏洞,尽量减少贪腐。增加财政收入,无非增收、节支两条路。看看节支的路差不多走到头,桑哥打起了增收的主意,建议加税:【国家经费既广,岁入恒不偿所出,以往岁计之,不足者余百万锭。自尚书省考天下财谷,赖陛下福,以所征补之,未尝敛及百姓。臣恐自今难用此法矣。何则?仓库可征者少,而盗者亦鲜矣,臣忧之。臣愚以为盐课每引今值中统钞三十贯,宜增为一锭;茶每引今直五贯,宜增为十贯;酒醋税课,江南宜增额十万锭,内地五万锭。协济户十八万,自入籍至今十三年,止输半赋,闻其力已完,宜增为全赋。】盐、茶、酒醋等税收比例,几乎都翻了一番,这下又把纳税人得罪了。

尽管如此,元朝财政赤字的老毛病依然不能短期内解决,桑哥继续采用滥发纸币的老办法。1287年3月,【更造至元宝钞颁行天下,中统钞通行如故。以至元宝钞一贯文当中统交钞五贯文,子母相权,要在新者无冗,旧者无废。凡岁赐、周乏、饷军,皆以中统钞为准。】新版至元宝钞与旧版中统钞的比价为1:5。

桑哥的开源举措中,还包括修建水利工程,进而扩大税源。1288年10月,桑哥奏请修浚大运河,【安山至临清,为渠二百六十五里。若开浚之,为工三百万,当用钞三万锭、米四万石、盐五万斤。其陆运夫万三千户复罢为民,其赋入及刍粟之估为钞二万八千锭,费略相当,然渠成亦万世之利。】大运河工程过于浩大,将来能否盈利且不说,第一步肯定还得花钱,反而增加了国库开支。1290年5月,桑哥派人检查云南的银洞,获得白银4048两,立银场官,秩从七品。

几路大刀砍下来,桑哥得罪人无数,财政状况也没根本好转,因为这是元朝的痼疾,皇帝忽必烈也医治不了。负面反应却层出不穷,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从皇室到黎民,都对桑哥怨声载道。何况桑哥权力太大,影响了皇帝的权威,眼看自己寿命将尽,还有3年活头的老皇帝决定不折腾了,给继承人铺路。

1291年初,忽必烈将桑哥抛出来做替罪羊,给百官泄愤,与古今诸多酷吏、能吏一样,桑哥以贪腐、揽权的罪名免职。2月,以桑哥沮抑台纲,殴打监察御史为名,让御史大夫月儿鲁控告他。旋即让尚书省、中书省官员辨论桑哥之罪。3月,杀桑哥的党羽、妻弟,推倒《桑哥辅政碑》。5月,皇帝追究桑哥的党羽,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加盗用官物之罪。尚书省也随着桑哥的倒台,于5月被废除,【尚书省事皆入中书】。7月,桑哥被杀。桑哥的新政人亡政息,灰飞烟灭。

通宝推:文青,一介书生,晴空一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