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老兵不死,不肯凋零 -- 晨枫

共:💬140 🌺600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可能还真的是一个历史传统问题

可能也和作战环境有关,在一战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和美国的手枪没有太多的机会直接的在战场上进行对比,我对二战及此前的武器也不是很了解。简单的查了查,给我的感觉是,欧洲不是没有用过大口径的手枪,但基本都是在手枪进入半自动时代以前。英国使用过.455,法国直接从美国手里采购过Colt的.45的转轮手枪使用。但是一进入半自动时代,就发生了明显的分野。

一战时期欧洲普遍使用的半自动手枪是.32ACP口径的,也就是7.65mm,对于欧洲人来说,后来二战中广泛采用的巴拉贝鲁姆9x19mm弹实际上还是增大了口径。而在美国,Colt陆军单动转轮手枪(SAA,.45Colt弹),享有非常崇高的历史地位,被称为:The Gun that Won the West。是属于好人坏人都用他,“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尽人皆知的秘密”那种,后来双动转轮替代单动的趋势出现,替换Colt SAA的双动转轮用的是.38 long colt,结果就得出了威力远远不如.45Colt的结论(那是必须的,都是转轮,减小口径在操作性与射速方面的优势显示不出来)。再后来就是一步跨越到了.45ACP口径的1911,这种思路就延续下来。

前面也说到,环境的关系导致的设计思路不同。因为正好欧美口径大小的分野与半自动趋势同步,我大胆猜测提出因为使用环境不同导致设计思路不同的猜测。手枪毕竟是作为近距离的贴身自卫武器使用的,很难想象在平原野外相隔几百米用手枪对射的情景。。。所以城市环境,室内,战壕近距射击的需求是优先考虑,欧洲整体环境相对于美国来说地形更多变,城市更狭小。在转轮手枪的时代,转轮这种结构限制了射速(除了美帝那种专门训练的快枪牛仔。。。一般军人很难做到,而且欧洲也没有美国蛮子西部拓荒时期那种非军事人员大量使用转轮手枪的机会),那么提高有效性的方法,就是make every shot count——提高威力,只要不是大到不可控制,大家射速都差不多,那么谁威力大,胜算就大一些。但是半自动的兴起改变了这种局面——射速可以弥补威力,甚至更加有效,在较近的距离内,密集的火力带来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在实战当中很少会出现特种部队训练那种“2 in the body,2 in the head”,基本都是对方放倒才停火。射速慢的话,威力再大,第一枪打偏了,要让枪重新回到瞄准位置,再打,间隔时间大。这个威力小一点的半自动,已经足够打好几发的,而且因为好控制,复位时间短,停止作用再差,只要打中一枪,多少还是会让对方反击受阻,再补枪就是了。对于欧洲的狭窄环境,更实用一些。

而美国来说,平原地形,城市也没有欧洲密集,一战没有太多战壕战的经验,去了趟欧洲战场,基本也是打酱油的角色,(而且据说美军当时在战壕战中使用的霰弹枪特别牛x)。再加上后来冲锋枪的发展,因为冲锋枪抵肩射击,.45ACP的可控性就显得尚可接受,比如M3黄油枪就一直用到差不多M4卡兵列装。。。手枪的地位已经不是那么突出,各种历史原因造成对手枪可控性的要求没有那么强烈。而且并不是所有士兵都使用手枪,像陆战队“每个陆战队员都是步枪手”的理念,军官也要使用至少是卡宾枪作为主要作战武器,手枪能打,靠谱,就可以了。而特种部队使用大口径手枪的效能,很容易就能超过普通士兵使用较小口径的手枪,训练时间在那里摆着,就好比AN-94,装备俄全军,提升不了多少整体战力,给特种部队用就能成为利器。

9mm巴弹在美国的使用,我个人来说不认为是以85年9mm的M9替换1911为标志的,而是Glock在警察中的使用。M9整枪,尤其是枪管的位置较高,而人手承受后座的支点,在虎口,造成了较大的枪口上调的力矩,可控性的优势有限。而Glock是比较早地一批注重人机功效和生物力学设计的产品,引入了高姿握枪的设计思路,又是单动,扳机里小,更适合速射的控制。现在美国警用手枪超过60%是9mm口径,Glock功不可没。近几年无击锤设计的半自动手枪,双动也好,单动也好,基本上都是以Glock为标杆,以超越Glock自我标榜。而且提高控制性,射击的密集度,基本也是现在美国国内一些像Magpul Dynamics,HSP,VTAC之类的动态射击教程宣扬的宗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