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腊月三十,能有学习研讨的机会也不放过

  有句话书到今生读已迟,所以就算腊月三十,能学习研讨也不放过。反正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乍死乍生也不知道到了哪一世。

  觉得楼主写得非常精彩,见识了原来这就叫洗脑,由浅入深,条理清晰,一步步引入“圈套”。文中说的道理我虽然知道一些,但以前学的时候接受的过程跳得很快,等回过头来跟人讲的时候就不知道从哪里讲起,而看过此文后于入手处若有所得。

  对文章本身没有任何意见,只是看过之后引起一点思考,提出来探讨一下。

  1. 因果律本身,也是意识的抽象总结。

  这么说不是反对因果律,而是说因果律并不确定就是“真实”的规律,更多的是一种假设,是一种信仰,尽管我也有这种信仰。于是根据因果律这一假设去否定上帝的假设或者梵的假设,显得道理并不是很充足。

  但就算因果律是假设,也不影响中观理论,因为中观(应成派)的核心就是说,任何概念或感觉都是名言假立或者心上的假象,“感觉”并不比“概念”更真实,这种对一切真实性的彻底否定就是空性,而缘起就是假立的意思,所以这种空性和缘起是同语反复。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里的中观思想比楼主介绍的更彻底,这就是应成中观思想。这种应成中观思想,自然能否定上帝和某一类梵。对于假立的一切现象呢,则并不否定。

  2. 六识里,对于行动力强调不够。

  六识就是前五识加意识,也就是“感受”加上“分析、总结、推理、归纳”的能力(文中的说法是唯二“真实”的东西),这都是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欠缺影响和改造世界的范畴,比如激情冲动的行动力在哪里呢?这一点其实成为某些佛教理论的一个潜在的缺陷。比如道教就认为自己可以出阳神,而佛教一般是修习出阴神,差别就在于阴神缺乏激情感气韵。其实佛教的色界定就相当于出阳神的能力,不会缺乏这个能力,但某些理论确实没有明确界定出这类概念,在实践中也就容易造成学徒的偏向,容易枯坐而达不到色界定,理性认识到了,脾气却不容易改,没认识到是修行方法有缺失反而容易给自己的脾气找借口,最终迁延时日而不能进步。

  理论上的缺失也就对于“慈悲”为什么是必要的讲的不透。只要解脱了不入轮回了不就完了吗?慈悲一下只是想做个好人吗?就没有更进一步的理论上的必要性说法了吗?

  其实慈悲跟激情冲动的行动力有关,跟是否容易进入色界定有关,跟情感有关,跟脾气的控制有关,跟崇拜信仰有关。上帝这一假设,就是心开放趋于宁静时的体验。

  中观应成派对这方面的处理会比较好,名言假立或者心上的假象,就代表了两方面的现象,前者跟智慧有关,后者跟慈悲有关。对于禅定,前者跟无色界定有关,后者跟色界定有关。对于上帝,也并无根本上的排斥,而是作为修行的一个阶段----天人乘。

  大年三十能有机会在这里探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挖掘自身并得到更多更大的快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