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看好日本? -- forger

共:💬211 🌺1612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里给你看一篇文章吧

日本的年轻人,由“PC世代”转变为“携带世代(即只用手机不用微机的新一代)”,日本的手机服务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事实上自美国摩托罗拉推出首代大哥大后,日本国内的手机市场一直很繁荣(按比例讲,全体国民平均每人一部手机),在世界上也属于明显领先。但日本电信业的闭关锁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自己的东西不走出去打别人;二是既然不同外人竞争,就无法了解/跟上外部世界的脚步,不知道外人已经可以打自己。于是SMARTPHONE一出,日本的手机制造商几乎全灭。

我可没有急于断言,急于断言的是你,把一切归咎于汇率。以你的常识,中国这么灭全世界的制造业,只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你知道有多少日本小企业自1990年代至今,就没有更新过一件设备?

外链出处

以下为部分引文:

  (日本)失去的20年已然无法寻回,但是更令世界震惊与迷惑的是,曾经号称“技术的索尼”、建构引领业界工业设计美学观的索尼究竟为何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在两个季度之前,索尼才取得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盈利,所谓的One Sony 蓝图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整体而清晰的构架,如果不是有 PS 主机,如果不是有 Xperia 系列智能手机,除了乔布斯视索尼为偶像这种言之凿凿的传闻之外,这些年的索尼能让人记住的地方究竟还有什么呢?

  索尼的衰败更像是冰山一角,映射的不仅是日本经济的衰滞,更是整个日本科技圈江河日下的残局。

  东芝、松下被三星揍得满地滚爬,京瓷、夏普在国内市场的风头在苹果到来之后就被抢得一干二净,矢志要做日本 IBM 的富士通如今在国际市场上早已经近乎销声匿迹。

  这些曾经金光闪闪的品牌死在闭关锁国上,如果不是有 iPhone 这种奇葩产品,或许到今天日本的消费者还以为他们的功能手机和 DOCOMO 的网络搭配是最好;它们死在自以为是上,即使鼎盛强大如索尼者,在当年实际上也没有在拓展海外市场上花特别的心思。

  思维一封闭,观念一保守,手段再高强也是白搭。

  日本科技企业最大的软肋莫过于对外界互联网思潮的漠视和无动于衷,直至今日,我们都很难看到他们在这方面有任何有企图有效果的动作,即使面临苹果、Google、Twitter 的冲击才想起去搭建自己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可惜即使如索尼,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晚了一步就再也赶不上了。

  iPhone 和 App Store 的成功宣告了移动智能时代的来临,Android 的风行也清楚地告诉大家“软件”、“平台”和“硬件”究竟如何去结合。很明显,日本过去那套闭门造车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只适合在前互联网时代做产品,但是抱着这种心态和眼光在这个新的时代注定要四处碰壁。

  苹果手握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还有无往不利的 iTunes 和 App Store;微软的 Xbox 4直接把自己定位于“家庭娱乐终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移动三屏一云,听起来就很了不起的样子;Google?它刚刚砸钱买了 Nest,再之前和一众汽车厂商组建了 OAA(Open Automotive Alliance,开放汽车联盟)。

  在有了互联网、SNS、移动智能设备以及云服务之后,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有机组合的部分,每个节点都可能是相互连接着的,这使得我们有了更多的玩法和认识。产品与人之间,产品与产品之间,人与人之间,明明是应该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对不起,除了索尼的 SEN 之外,日本厂商在这方面并没有这方面的计划和动作,他们的产品是以“点”的形式呈现的——一个,一个,再一个,另一个。

  单纯比拼某个产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日本的科技公司用自己整整20年的失落来为中国上了生动的一课,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公司的生死之道,那么本来就和它们有着不小差距的我们又岂能放过这个赶上甚至超越的大好机会?我们怎么好意思从中吸取不了半点经验教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