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6.4 “情感体验”:恋爱与幸福感

回到苦乐体验的问题。这一节试着分析:对于来自意识的快乐体验,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其发生背景和原因是什么?为了理解这一点,以恋爱中的情感体验为例子;因为这几乎是一般人所能获得的最强烈的关于“幸福”和“快乐”的体验。当然,亲情、友情,也能获得特定的情感体验。我们接下来分析情感体验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走到路上,带着微笑,一脸幸福。你可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嗯,这妞可能恋爱了。当然,对于哥们也是一样的。恋爱会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幸福感。我如果说这种体验主要来自于内在的意识,理由应该是充分的:因为两个人在恋爱之前,可能已经认识了很久;但是,所有的情感体验,却只能在恋爱的过程之中才会发生。

有些人说爱情不需要理由;佛教是不承认的。佛教接受因缘前定,甚至认为这一生相处的感觉,都是被往世的因缘决定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两个人会彼此看得上眼的原因——“缘分”。当一个人发现对方对自己“有意思”之后,互相的评估和考察就开始了;基于各自对对方的印象,决定了交往是否能持续。这个过程并非同步,可能一方已经陷进去了,但另一方可能还没感觉。这时,陷进去的一方,可能是要经历一些特别的情感,如果你理解单相思的话。我猜这应该不是很稀有的体验。

然后,要么一方陷进去,要么双方都陷进去的。“陷进去”是从被对方“打动”或“感动”开始的。而被“打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可能是一个特别的眼神或一丝微笑,可能是照在对方鬓角发丝的阳光,可能是对方的表白或某个行为……总之,对方的某个“行为”让您感到“很顺眼”,你对此很“欣赏”;总之,您认为这个行为很好。说到底,“很好”的意思,就是符合您的“价值”评判。当然,“价值评判”的标准来自您的“世界观”。这个一开头有介绍,此处从略。

那么,一场“恋爱”居然是从迎合了“价值观”开始的?我自己认为:是的。但是,虽然结论如此,具体可能稍微复杂一些。我曾发现有个妹子似乎对我有点意思,可是后来我努力争取的时候,却失败了。多年后得到一句解释:“那只是一瞬间的感觉……”,我为此有一种要吐血的感觉:妹子,您下钩的目的,原来不是为了钓鱼啊!但是我终于也理解了:“价值评判”可能是某一瞬间晕头的结果;价值评判可以重做并不断被校正。这是我很痛的领悟。

然后,以前人结婚是靠媒妁之言,所以发展感情是从婚后开始的。不过,能否成功地发展出感情,我依旧相信:一定要从对方迎合了自己“价值判断”开始。总之,你绝对不会与你眼中的“废物+混蛋”发生感情的。你可能会反问我:大哥,你如何解释段誉的妈妈和段延庆的关系?以及逆反的孩子,专门找流氓来恶心爸妈?我承认:兄弟你很犀利。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段延庆本身能满足“报复”的价值,但是说有感情就多余了。这就是解释了。

价值判断,是发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优点)。这对恋爱的当事人具备有什么意义呢?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是否可以托付终身”的依据;你假定你毕生的幸福,都可以寄托于此人身上。如果你从对方身上发现的闪光点越多,你“托付终身”的意愿可能就会越坚决;乃至于,对方成为你的“终极寄托”,你的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取决于他。爱情并非都是甜蜜和幸福的;因为你愿意寄托,对方还未必愿意呢;但是,如果你确信你的“幸福”终于有了依靠,那么,内心一种深刻的“幸福感”和“甜蜜感”,是可以从此生起的。

那么,这种幸福感背后到底有什么呢?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应该会有很多种因素。

(1)欣赏和尊重。欣赏、尊敬或尊重,意思差不多。总之,尊重是基于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而生起的。对方的某种美丽可能让你无法直视,对方的诚实和敦厚让你感动,或者对方的智慧让你产生信心……所有这些,都会让你感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这些“闪光点”,是一个人的卓越之处,会带给相关的人以饶益或快乐。一个人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他具备“闪光点”。

(2)关心和谅解。关心是基于尊敬的深一层的发展。因为你尊重他,所以你的每个行为,可能都要考虑对方是不是开心;所以,你会非常在乎对方的想法,你最不愿意的,是对方不开心,更不要说有意去伤害对方。你真诚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考虑。如果对方的一些想法不合你的意思,只要不很严重和出格,你一般也会给予谅解。

(3)奉献和牺牲。总之,你愿意付出,甚至不期望回报;其实也不是不期望回报,对方开心,会使得你更加开心。

基于上面所列的这些因素,我认为爱情是“功利”的。“功利”是指具备“目的性”;这里的“目的性”主要是指“想和对方一起生活”。我们只愿意和“具备闪光点”、符合我们价值评判的人生活在一起,而不愿意和一个“废物混蛋”在一起;为此,我们花费许多心思经营爱情,其实是在经营自己的幸福;我们直觉到:若不付出尊重和关心,乃至做出奉献和牺牲,我们也许无法赢得爱情。

但是功利的爱情,却也带来“幸福”感。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带来幸福感?其实应该与三个因素都有关系。(1)欣赏和尊重一个人,实际上是会让自己变得谦卑;这是后二者得以发生的原因。为了和你所欣赏的人在一起,你必须做出交换。交换的方式如下:(2)关心与谅解:暂不考虑自己,而关心另一个人;同样还有(3)奉献和牺牲。这里应该并不难理解。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拿掉其中任何一个,看看这种感情会成为什么样子。我想,你应该懂得。

我们通常把关心与谅解,以及奉献与牺牲,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但与其说我们是被爱情感动,还不如说我们是被这些品质感动。这些感动甚至无需对方的反馈或酬答,很多人自己就会为自己感动,这是为什么很多单相思会发生并持续很久;这也是何以有些人失恋之后难以自拔的原因;这也是有些人在恋爱之中会自虐等的原因,比如割伤自己、让自己形容憔悴。

而且,我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觉得,这里的关心、奉献和牺牲,未必与品质是否“高贵”有什么关系。这不过是一种交换,通过这种行为,可以表达:因为我欣赏你,所以我愿意和你在一起,那么,我愿意为你付出这么多。但无论如何,我们表面上不再是仅为自己考量,不再那么自私。所以称为“高贵”的品质也未为不可。

赢得对方的感情,然后两个人亲密的在一起,一开始会有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你我应该都懂得。因为两个人从陌生开始,经过试探、碰撞、磨合,打开壁垒,向对方开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不一般的体验,充满了新鲜、惊奇,伴随着坦诚、勇敢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可能是以一生为赌注。这是不平凡的体验,所以幸福感并非幸致。

但是,一开始两个人还知道互相珍惜;但是很快就不会了。所以,下面是悲剧之预言,常见的说法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未必等到婚姻,很多人相恋一段时间就分手,都是相似的过程。最可惜的是:如果爱情是伴随快乐和幸福感的,那么,这个坟墓同样也是快乐和幸福的终止。

世间绝大多数情感,最终都要从绚烂归于平淡。但是,也肯定会有例外。前面说过了,佛教不接受宿命论;佛教接受一切现象背后皆有原因。我们这一节,一直在讨论“快乐体验”的原因;而且一直认为,只要原因还在,那么快乐就应该一直都在;“幸福感”也应如是。如果幸福感失去了,那么,也一定是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失去”了。

当我们去反思爱情的坟墓何以会发生的时候,首先要认识到:维持情感体验的“幸福感”的关键在于:一定要维持对“闪光点”的认知,甚至要不断强化;然后“尊重”就会得以维持,然后谅解和奉献也都会得以维持,然后相关的情感体验也会得以维持。所以世间有句话:“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悦己者,是有人欣赏自己的才貌;知己者,是有人欣赏自己的价值。总之,有人欣赏自己,才值得你为对方去付出。你不欣赏对方,对方也感觉不到你的欣赏,那么所谓谅解、奉献、牺牲,根本无从谈起。那么,爱情不死才怪。

那么,想维持感情不平淡,那么双方在对方的心目中,都应具备“尊重”的“特征”。如果你每次想到对方,都有“概念”说:哇,我太太是多么难得的贤妻良母啊,她那么体贴、温柔,皮肤依旧细腻,对孩子也无比耐心……你能这么一直说服自己,那么这种感情或许会比较耐久。

不过,这似乎依然是困难的。你太太会挖鼻孔,会和你吵架,还有很多观念冲突,在这些过程中,情感褪色;最后纯粹是为了家庭、孩子、习惯而继续维持在一起。平淡了,但不表示过不下去。

但是,幸福感离开“欣赏和尊重”、“体谅和牺牲”,是无从获得的。而且,这些“欣赏”或“牺牲”,还必须得是基于“概念”,自愿、真诚的发起的。所以,如果说快乐体验是“可塑”的,那么可塑性就在于此:到底能不能从两个人的相处中,一直维持对对方“具备优点”的“概念”的认知。

总之,归根结底,还是“概念”。精神疾病的根源是“偏执”的概念;幸福的“情感体验”背后需要“欣赏和尊重”的概念。如果回到佛教的修行,也都是在“塑造”“固化”某种概念。所以下一节是佛教的某种实践,或许可以作为这里的参照。但是,无论如何,这里应该已经把情感体验中的“幸福感”及原因做了说明。最后,我对世人能够维持长久的“幸福感”并没有信心;因为,佛教想“塑造”并“维持”特定的概念,也并不容易;这需要长期的“修行”,而且要借助于“禅定”。

但是,无论如何,这一节解释了“幸福体验”的原因,并对如何获取情感体验、并维持幸福感,以及维持多久,以及你能不能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的原因,实际上都做了说明。我祝愿天下所有有缘分的人,都能洞察幸福和快乐的原因,并获得最深刻、最长久的幸福体验;毕竟这几乎是世俗体验中最好的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