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07 -- 桥上

共:💬8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7附:假途灭虢2

《僖二年经》:

虞师、晋师灭下阳。((p 0280)(05020003))(032)

《僖二年传》: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暱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先书虞,贿故也。((p 0281)(05020201))(032)

我的粗译:

晋国的大夫荀息向晋献公请求用“屈”那里产的驾一辆车的四匹好马、以及“垂棘”那里产的玉璧、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晋献公不干,说:“这都是我家的‘宝’哇。”荀息告诉他:“要是能从虞国那里借到道,这些东西不过是放到了宫外的仓库。”晋献公又说:“虞国那里还有个宫之奇很厉害。”荀息回答说:“宫之奇那个人的性格怯懦,不可能强硬的劝谏国君。而且他从小在宫中长大,和国君非常亲密,就算他劝谏,国君也不会听。”

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道,荀息对虞国君臣说:“当初冀国胡作非为,竟然从‘颠軨(líng)’进来,袭击了‘鄍(míng)’邑的三座城门,我们完全是看在贵国的份上,才出兵击溃了他们。现在这个虢国还在胡作非为,派人盘踞在迎宾的客舍骚扰我国南部的乡野。我们斗胆向贵国借道以向虢国请罪。”

虞公答应了晋国的请求,还自告奋勇打头阵,宫之奇劝谏他也不听,召集了部队就出动了。这年夏天,晋国的里克、荀息率领部队会合了虞国的军队,一起讨伐虢国,攻破了下阳。《春秋经》里把虞国写在前头,就因为是晋国贡献了宝物才把虞国请出来的。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此注曰:“屈即北屈,见庄二十八年《传》并《注》。”而杨先生注《庄二十八年传》“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云:“蒲,晋邑,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其地俗名斩祛垣,相传为寺人披斩晋文公祛处。二屈,北屈、南屈,两屈盖毗邻,故夷吾一人镇之。北屈在今吉县东北,南屈当在其南。据《晋世家》,蒲边秦,二屈边狄,故曰君之疆。疆,境也。”((p 0238)(03280201))。

与“屈”相邻的狄人正是游牧的族群,因此当地盛产好马。推测“屈”(北屈)位于东经110.69,北纬36.19(吉县麦城)。

杨伯峻先生还注曰:“垂棘,地名,亦见于成五年。沈钦韩《地名补注》以为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如此,估计“垂棘”位于:东经113.2,北纬36.4(潞城县北)。或以为“垂棘”在泽州-高都镇,则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95,北纬35.60。

一“乘”马虽然也是四匹马,但和一般的四匹马还是有区别的。一“乘”马特指为驾一辆车配好、训练好的四匹马,比随便四匹马要宝贵得多。在一“乘”马中,对驾车的两匹服马和拉套的两匹骖马的要求不尽相同,而服马和服马、骖马和骖马则要大体一致。

甚至有时一“乘”马还会配毛色,《诗经》有好几处说到配了毛色的一“乘”马,如“驷驖孔阜”(四匹黑马,驖音tiě)、“驷騵彭彭”(四匹赤毛白腹的马,騵音yuán)、“骐駠是中,騧骊是骖”(中间两匹枣红马,两边则是黑白花的马,駠音liú,騧音guā,骖音cān)、“駜彼乘黄”(四匹黄马,駜音bì)等等。《史记》后来言“不能备纯驷”也反证一般都是尽可能四匹马颜色一致。

“鄍”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4,北纬34.88(平陆县圣人涧镇槐下村,据当地人且从事考古的卫斯先生)。“冀”(杨注:“冀,国名,《路史后记》十一以为殷商-傅说之后,未详所本。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有冀亭遗址,当是其国都。不久终为晋所灭,以为郤氏食邑。”),“冀”推测位置为东经110.65,北纬35.64(清涧村西聚德田)。“颠軨”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北纬34.9(太宽村至南坡,亦据卫斯先生)。“下阳”推测位置为东经111.12,北纬34.79(平陆张村镇太阳渡村东南,下阳遗址)。“晋”当时都于“绛”,推测位置为东经111.55,北纬35.73(曲村)。“虢”另有都邑“上阳”,在黄河南岸,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1,北纬34.76(三门峡李家窑)。

至于所借的道,关键路段就是虞坂,这也是古代盐道的关键路段。所谓盐道,是指把解州盐池的盐外运的主要通道,这一段道路本来就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还是大上坡(解州盐池湖面海拔约325米,从盐池到虞坂另一端海拔至少提高了四百多米,即虞坂路段本身也上升了三百多米将近四百米),就更加艰险。

从这一段《左传》的记载看,这一段盐道当时已能通兵车,而且似乎不是现修的,可见古人为了便于取得宝贵的盐,此前就早已经对这一段道路进行了整修,使其能走车。卫斯先生有关于虞坂的描述如下:

虞坂盐道的地理位置:在今平陆县城(圣人涧)北23公里的中条山北麓,盐道从今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西北的坪头铺下山,经“平怨地”、“儿女洞”、“锁阳关”、“青石槽”、“伯乐识马处”、“小鬼额头”、踏“三迭浪”、“猴儿牙茬骨”,避“大石斜”、过“胶泥洞”、“十八盘”至今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南山底,全长约7000米。沿途山势险峻,坡道盘曲。从“锁阳关”南200米至“小鬼额头”下150米,长约3500米的盐道就开凿在陡峭的石崖边上。其开凿的过程是:现将石崖顺边从顶往下切,切到一定深度,顺山势削出一个六七米宽的斜坡面,然后将此坡面下凿成槽,槽底宽2至4米,上口宽5至7米,在槽的外沿,即临沟的一面,是蜿蜒崎岖的护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青石槽”路段。盐夫所称的“三迭浪”、“猴儿牙茬骨”等难走路面也主要分布在这一段。现在仍可以清楚看到虞坂古盐道在不同时期开凿时所留下的痕迹,以及当年盐车行走车轮碾磨形成的槽痕。难怪元代诗人元好问当年过“虞坂”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蹟深一尺,当时骐骥知奈何?千古英雄泪横臆!”(《关于晋“假虞伐虢”所假“虞道”与战场的再探讨》)。

下面是几张虞坂的照片(截自网上)以及虞阪所经山区的天地图卫星影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至于“颠軨(líng)”,则是过了虞坂之后前往“鄍”的道路,卫斯先生也有考察:

准确地说,“颠軨”原路段:即循今209国道933至937标段,从今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軨桥村南坡口,至圣人涧镇太宽村“太宽壕”南出口,全长约4公里。典型的鞍部地形。关于“颠軨”的地理方位,实际上郦道元在《水经河水注》卷四中已说得清清楚楚:在“傅岩东北十余里,即颠軨坂也。《春秋左传》所谓入自颠軨者也。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之南北路,谓之軨桥也。”“傅岩”即今平陆县城“圣人涧”,从郦道元所述情况来看,无论从傅岩与颠軨相互间的距离看,还是从“颠軨坂”地形看,唯只有现平陆县张店镇軨桥村南坡口至圣人涧镇太宽村的“太宽壕”南出口在距离上、地形上与之吻合(《关于晋“假虞伐虢”所假“虞道”与战场的再探讨》)。

从虞坂前往虢国的下阳未必得经过“颠軨”,但所经过的仍然是虞国的领地,因此如果晋不灭虞,灭下阳只会有利于虞。据卫斯先生分析,虢国在黄河以北领地的北、西两侧也都是虞国的地盘:

从笔者(卫斯先生自称)历年所获田野考古资料分析:现山西平陆沿山及山前平原地带应为虞所辖,西至洪池,东到三门望远。东西长约200里,南北宽20至30里。虢在黄河北岸的领土主要分布在“盘南”以西至“洪阳”沿河一带,东西约长60里,南北宽6至10里。盘南以东的茅津至砥柱至渔林(今平陆曹川镇境内)约百里之内沿河一带与今平陆三门与坡底之间的“畔沟”以东山区,均为“夷人”或“戎人”杂居区(《关于晋“假虞伐虢”所假“虞道”与战场的再探讨》)。

下面是晋、冀前往虞、虢道路上一些地点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于宫之奇这个名字,我猜想其实意思就是“宫”里的那个“奇”,“奇”才是此人的“名”。当时在一“国”(城)之内的“民”大多只属于一两个“姓”,而且多数人都没有“氏”,同“名”的人必然很多,所以要在“名”的前面加上各种特征以资区分。我觉得《左传》中著名的“烛之武”、“介之推”也属此类,分别意为从“烛”那里来的“武”,从“介”那里来的“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