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千军万马”开发页岩气的主张,看极端市场化灾难 -- gaogeli

共:💬96 🌺348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二、千军万马开发页岩气可能落入西方能源战略陷阱

二、“千军万马”开发页岩气可能落入西方的能源战略陷阱
[B][/B]

时下的中国,人们对“新能源”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太阳能、风能、页岩气等能源类型。这其中,媒体对“页岩气革命”炒作最热。对此,一些海内外学者持谨慎态度。有人甚至警告:“页岩气革命其实是个骗局。” 美籍旅欧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指出:“目前页岩气的开采极具争议,因为会使有毒物质进入地下水,同时还可能会破坏地质构造引起地震。”他还披露:“在评估了生态环境的影响后,几个欧洲国家的政府已经暂停国内页岩气的开采。”

一些中国学者也持谨慎态度。如蔡金水先生2013年1月在《人类是曙光——世界新能源正面临革命性突破》外链出处 一文中,就概括了美国能源战略变局的四大诡异现象:

最近,中国互联网上正在热议的一个话题:近几年世界能源市场上,美国出现了一些令人不解的诡异现象:

1、美国竟然由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净出口国,出口石油比进口石油还多……

2、更诡异的是,美国公开放弃了伊拉克的巨大石油资源,并宣布开放75%的美国离岸石油和油气田开采权……

3、世界石油天然气价格反常地不断下降……

4、美国放弃了核能,却把最新研制的压水堆、行波堆等先进核电技术转让给了中国……

蔡金水接下来的推测是:

对这些诡异现象,也许只有两个解释:美国已经控制了比伊拉克更丰富的石油资源,或者美国已经掌握了能够代替中东石油的新能源。

实际上,这个问题美国官方和学术界三四年前就曾直言不讳地宣称过: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早在2009年2月就对记者明确宣布:“21世纪的工业革命需要新的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革命不要怕被(多数人)误解为神话的公开挑战!”

2009年11月9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的“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专题研讨会上,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社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安东尼乔治(Anthony George)教授作了主题演讲,承认“美国多年来不用看中东产油大国的脸色,而依靠新能源技术革命额外地得到了大量的石油!!!”

这里还有一个讯息。2013年9月10日,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主办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高峰论坛”上,《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作者、美国趋势基金会主席、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明确提出,以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为基础和动力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正走向尾声,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届时,现有的全球生产和生活模式将被颠覆。 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这场新能源革命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值将达到4%,而且能在2020年前创造170万个新就业岗位。有迹象表明,丰富的、低成本的新能源正在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

山姆大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很自私的,他们不可能是“活雷锋”。要进一步理解“蔡金水推测”,有必要介绍当下中国被主流学术界和主流媒体淡化乃至于屏蔽了的两个有可能是关系国家发展命运的“能源资讯”:

资讯一:曾一统天下的石油天然气“有机生成说”,早已被推翻。

旅居德国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在《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 中,对传统的石油天然气“有机生成说”(即石油天然气由生物遗骸生成的)早已被俄罗斯科学家提出的“无机生成说”推翻的依据、过程,有着详细的介绍,这里只简单介绍一统天下的石油天然气“有机生成说”难以自圆其说的几个常识性问题:

疑问一,按照“有机生成说”,那么,盛产石油天然气的中东地区哪来那么多的“生物遗骸”?有人计算过,仅沙特阿拉伯加瓦尔一个油田就“需要一个长宽高各约15公里的立体空间,里面填满恐龙肉”,这可能吗?世界上已发现的3万多个油田中,有8个特大油田占了全部储量的一半左右,“生物遗骸”怎么能集中得这么离奇? 据中国工程院2011年预测,我国页岩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方古生界,技术可采资源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 同样的问题是,古生界只有低等生物,要生成如此巨量的油气资源,需要多少三叶虫遗骸?

疑问二,石油天然气储存最深处达1.4万米(西西伯利亚的罗马什基诺油田),万米深的石油天然气井世界各地有不少,当初的“生物遗骸”是怎么埋下去的?谁解释过?

疑问三,按照“有机生成说”,生成天然气的源岩和聚集并保存天然气的盖岩就应该是含有大量有机质的烃源岩,属于水成岩,然而,有一部分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却储存于火成岩之下,如俄罗斯德涅兹河盆地80个储油或储气地点部分或全部属于“结晶质基岩构造”,又如前苏联和越南合资的苏越石油公司于1987年5月在白虎盆地5000米深处的花岗岩层中也打出了石油,日产石油33.8万桶,这又怎么解释?

疑问四,按照“有机生成说”,如何解释大量比水轻的石油为什么总是储存于水层之下?

疑问五,按照“有机生成说”,如何解释一些油田产量趋向枯竭后,储量和产量又突然猛增数倍(如美国1971年开始开采的潘佐尔公司尤金岛330号油田)的“石油储量动态性补充”现象?

疑问六,不少油气藏与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相伴,并有大量的氦,有谁解释过这种“有机生油说”无法解释的共生现象?

疑问七,如果“有机生成说”成立,那么,太空探测发现的土卫六上的甲烷(天然气的主要成份),又是从哪来的?土星的卫星上何时出现过大量的生命?

与这些难以自圆其说的常识性问题相关的是,“生物遗骸化石化”石油成因说是俄罗斯科学家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于1757年最早提出来的。两百多年来,这一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假说从未受到西方科学界的任何质疑。

西方科学界和主流舆论在狂热鼓吹“罗蒙诺索夫假说”的同时,又在不予余力地打压相反意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摆脱西方对石油的控制,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斯大林在前苏联启动了独立自主地研究石油理论和勘探技术的超大型科学计划。1951年,以尼古莱库德瑞夫斯塔夫发表《驳石油生物成因之假说》为标志,“俄罗斯-乌克兰现代石油理论——地壳深处非生物源石油成因论”诞生。经过40多年1000多篇科学论文的深入讨论,他们最终证明:石油的来源不是生物性物质。生成短链碳氢化合物分子所要求的压力和地幔层的压力相等,这就使得石油能在地幔里不断生成,并通过断层或迁移通道,被挤压到地壳的浅层。

西方主流舆论何以要打压前苏联科学界对石油天然气“有机成因说”一统天下的批判?原因就在于按照石油天然气“无机成因说”最保守的估计,“地球有巨大的石油储量,足够满足未来几千年的人类需要”, 而一旦公众接受这种新理论,西方石油寡头就无法炒作“石油峰值论”并制造能源枯竭的市场恐慌,他们也就无法将其控制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1973年初的三美元/桶,一步步炒高至2008年6月26日140美元/桶的天价。

纸里包不住火。进入21世纪后,西方一些有良心的科学家逐渐向世人公布了天然气可以无机生成的研究成果——曾任欧洲空间局科学项目部主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执委会主席的罗格博奈和曾任欧洲南方天文台台长罗德维尔沃尔彻在其新作《继续生存10万年人类能否做到?》中指出:

在冥古代(距今45-38亿年),那些束缚在吸积的小行星中的挥发性化合物,从熔融的岩石中被释放出来形成了次级大气。……在不断的碰撞过程中会产生冰和挥发物以及输送水冰混合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氮等大气基本元素。

……甲烷主要由生物和人类产生,也可通过自然界中的阳脊火山喷发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放出甲烷和氧气,方程式为:

CO2+2H2O→CH4+2O2

西方为维持石油霸权的上述战略图谋至今没有完结,因为石油天然气“无机成因说”一旦打破“有机生成说”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紧接着就要面对能否人工合成的问题。与此相关,有学者在分析新能源发展动态的基础上警示:美国正悄然启动一场新能源开发及舆论控制的大战略。

资讯二,许多中国人想象不到的新能源革命正悄然临近。

时下的中国,人们对“新能源”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页岩气等“物理能源”和“化学能源”。这其中,媒体对“页岩气革命”炒作最热。

善良的中国人很可能又被西方石油寡头及其鼓吹手们忽悠了!

据中国学者蔡金水在《人类曙光——世界新能源正面临革命性的突破》中介绍,新能源还包括许多鲜为人知的“量子能源”(这里借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振宇教授提出并定义的概念) ,如暗物质与暗能量、空间能、引力能、射线能、磁能,还包括行波堆、快堆等核技术的突破,以及以氧核冷裂变、冷核聚变为标志的新核能等一二十种类型。这其中一部分的开发利用技术正在面临或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即将在近期以低成本进入商业开发。

对于美国能源战略变化的诡异,蔡金水先生判断:很可能是美国已经抢先一步掌握了成本低廉、储藏丰富、环保清洁的新能源技术。有迹象表明,最有可能的是掌握了“氧核冷裂变”(水中的氧原子裂变为碳和氦)与亚氢反应堆(即“冷核聚变”,也就是水中的氢坍缩为较低能级亚氢)技术,或者掌握了“特斯拉线圈”的实用技术。

这其中最能说明美国能源战略诡异的,是“氧核冷裂变”技术。

1983年哈尔滨高级工程师王洪成发现,在水中加入他偶然失误配制的“特殊膨化剂”等后,水能转变成燃料并驱动各类机动车。然而,基于“科学常识”,主流科学界一直将其视为“伪科学”予以否定和抵制。1992年12月 16日,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检测结论中认为:经检测确认95%以上的水转变成柴油等燃料,但按照现有自然科学理论,水的分子结构是氢二氧一,燃烧需要碳,而“水中氧的去向和油中碳的来源不明”。

与主流科学界以现成的化学反应理论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背道而驰,原国防科工委新能源实验开发基地副总工程师、上海学者许驭在王洪成真实演示的启发下,经过17年的刻苦钻研,在吸收、聚集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土卫六上的甲烷与海底、地下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与王洪成超常规“水变油”发明(发现)具有相同的形成机理,进而实现了链式“氧核冷裂变”原始创新理论的整体性重大突破。

许驭证明:王洪成的“水变油”实验不是人们思维定势中的碳和氧的化学反应,而是“氧核冷裂变”。

据许声毓先生的《“氧核冷裂变”——或可改变世界的新能源技术革命》外链出处一文介绍:

氦-3是国际物理学界公认的核裂变产物。许驭认为,在重现土卫六上的甲烷和地下石油天然气形成过程的超常规实验中,共发生了两次“氧核冷裂变”:第一次通过巧妙接收宇宙线子引发超分子微腔中激发态氧原子发生无水环境中“氧核冷裂变”,形成高密度超分子超流子氦-3离子磁流体(实质上已通过超分子微腔自组装成天然氦-3冷聚变成氦-4的高能冷核聚变微电机);第二次将上述与超分子微腔相配位的子氦-3离子磁流体等新物质按万分之一的比例放入大量海水中,在子氦-3与外来中子冷聚变为氦-4(放出18.4MeV能量)的过程中,在海水中发生了第二次“氧核冷裂变”生成石油天然气、大量的氦-4(在干天然气田中含量约占7%)、岩盐等;多余的新物质继而与其他物质冷核聚变生成其他金属、非金属共生矿。

通俗地说,“氧核冷裂变”就是水中的氧原子(原子量16)在常温或低温等条件下,裂变为碳原子(原子量12)和氦原子(原子量4)。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当年承认“水变油”事实又弄不明白的“水中氧的去向和油中碳的来源不明”问题,在摆脱了化学常识的僵化禁锢后,却能在量子常识中得到答案。

“氧核冷裂变”商业化推广的技术门槛在于,实验中95%的水加5%的油,虽然能完全转化成油,但转化后的油具有敲缸、爆缸、腐蚀性等副作用,还需再加工。

据报道,许驭的研究项目在国内被封杀后,其研究团队一些成员移居美国,获得了美国国会、能源部长朱棣文以及五所大学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他们的研究成果,从此“不能讲,也不敢讲”了。

基于上述分析,蔡金水等认为,美国很可能已经抢先一步掌握了成本低廉、储藏丰富、环保清洁的新能源技术。如果这一判断属实,那么,美国新能源战略就隐蔽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企图——在悄然启动一场史无前例的新能源革命的同时,忽悠中国人耗费巨资去发展核电、风能、页岩油气、油砂等高投资、高污染、高风险的非常规能源,将高代价的夕阳工业包袱冠以“新能源”名义甩给中国,以此拖垮未来的中国经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