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再谈直-10(上) -- 晨枫

共:💬37 🌺35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对吧

“在固定翼飞机上,后三点曾经很流行,这是因为后三点容易通过增加主起落架长度,在地面就形成自然的抬头姿态。这样在起飞滑跑时,自然增加机翼迎角,增加升力,有助于缩短滑跑距离,在发动机推力不足的过去尤其重要。”后三点起落架是在螺旋桨飞机上普遍使用的,可以以很少的重量代价保证螺旋桨离地面的安全距离。但是地面滑跑事视野太差,得走之字形,而且刹车时容易拿大顶,二战时就有P38、B25之类的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缺点是重量大,一九四二年七月十八日,Me262原型机首飞时还是采用的后三点式,主机轮很高,尾轮矮小,造成机头上仰,喷气流吹打地面,驾驶员什么也看不见。更糟糕的是尾翼成了死角,承受不到“气流”。任凭怎样蹬舵动杆,舵也不起作用。所以,尽管当时飞机的速度很大。却还是离不开地面,最后是温德尔当飞机时速达到一百八十公里时,他仍继续保持最大的推力,然后突然短促而有力地点了一下刹车,飞机立即“鞠了一个躬”,尾部翘了起来后才成功起飞。而后来德国人也终于采用了“美国人的发明”—前轮,也就是前三点式起落架,在随后的喷气时代,后三点式起落架就被排挤到边缘了,主流是前三点式。

  梅塞施米特式飞机呈水平状态,于是,机身气流也恢复正常,操纵舵也开始起作用了。文德尔立即拉杆,飞机毫不费力地离开了地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