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救火队成型-中国版本的08火山在前面了? -- 范进中举

共:💬324 🌺1956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谢谢老大解惑,但仍然有点不理解

兄台的文章一直是追着看的,特有料。

我以前有些盲目乐观,学习了您的文章后,最近确实有些危机感了。

但您提到的事实——美日两国的借债搞基础设施而结果不同——也让我引发了新的问题:凭什么中国就一定是下一个日本,而不是下一个美国呢?容我姑且主张,中国这样做将成为下一个美国。提几点理由,期待您的反驳。

(一)产业问题

1. 窃以为日本的停滞根本原因是产业链提升而不是借债搞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根本问题是产业链到顶想往上走,而上面又遇到美国。虽然在汽车业和电子业稍好,但IT以来,日本产业的战略性投资基本打了水漂。另一方面,韩国和中国又在后面挤压日本,日本又缺乏根本有效的应对。这是日本停滞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兄台所论借债搞基建。

2.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正在爬坡期间。中国的产业链上升还有空间,而且目前凭借庞大的世界出口和庞大的内部市场,在未来几十年内,即使是学习人家老道路,也应该还不用太担心。好象原来河里有贴说,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中国在挤压他国产业方面还是有一定力量的。以建筑机械而论,三一、中联等的崛起,至少把原来日本、美国的空间挤压了一些。

3. 中国最大的希望是在于拥有一个独立工业体系和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从用电量和能源消费已经是世界第一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实物消费市场其实是世界第一。虽然币值计算还远远不够)。因此可以保护自己的标准和企业,电信产业上的TD就是明例。(当然,兄台所说的美帝做空然后低价收购的危险确实不能不妨)

(二)借债搞基建

1. 金融危机一定会导致部分企业破产受损,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似乎不能简单认为中国产业就会拉美化。如果中国的整体产业的生产率在全世界最有竞争优势,那么,部分企业的破产只是意味着另外一些企业的扩张,但这个企业多半还是中国的。

2. 姑且相信40万亿的说法。但正如其他人所讲,这40万亿的基建总比40万亿的养老要好。我觉得,地方政府的基建大概有两个作用(1)改善城市面貌、物流等等成本,从长远来看,还是值得的。这跟大运河类似,当时来看,杨广开拓运河,得不偿失。但“至今千里赖通波,共论禹功不较多”。对于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来说,应当是好事。美国19世纪的铁路建设,后来也形成许多泡沫,以至于不得不联邦设立州际贸易委员会来管制,开创美国联邦经济管制之先河。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可以说重复建设过度投入,但美国的物流竞争优势,从根本上来讲,都是19世纪的铁路建设所奠定的。不管怎么说,总体上基建越早搞,基成本越低。对于一个城市政府来说,你一年拖一年搞基建,其成本只有越高的份。现在借债虽然成本高,但你若是拖个几年等到手里有钱,那时的拆迁安置成本等等各个方面要更加高出许多。

3.借债到债还不了,当然要破产出售资产。问题是,为什么一定是美国人来收购呢?我相信,一些美国企业也会来收购低价资产。但中国的四大行就非得傻乎乎着等着吗?

我相信会有部分地方政府破产,但这种破产,不一定是美国人的整体收购中国,而是中央企业(尤其是四大行)收购地方政府基建设施的情况。到时大概是这样:(1)通货膨胀,这点钱不算什么了。中产阶级和存钱银行的人被收割;地方政府的债务事实上缩水;银行和央企越来越成为金融寡头;(2)能够创收的基础设施,如地铁,大幅提高价格,保持运营成本。大家的钱袋子是鼓了,可也是不经用了。(3)难以创收的基础设施,比如农村公路,就跟大学圈地后还不了钱的情形。没有人收购,就这么摆在那里做为社会沉淀的资产算在那里。因为折旧和没有收入,它们被算做负资产,如同您所说的日本农村公路一样。但在未来的长远来看,它事实上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无形中促进了汽车的消费和农村资源和城市产品的进出。虽然国家亏了一把,但社会的整体物流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下降了许多。

前面我在基本承认您的40万亿的情形下尽量往好的方面想,并不是否认坏的可能性。只是想听听您的反驳,这将更有益于自己的思考。

通宝推:贼不走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