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这个主题贴子请不要移动,谢谢有关版主 -- 温相

共:💬44 🌺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明成祖征伐安南始末-1.安南沿革

安南,古号交趾,相传在中国尧舜时代叫做南交。《韩非子》中说:“尧帝之地,南至交趾。”据说古时候岭南一带的的人“卧时头向外、足在内而相交”,故而称之为交趾。又因地处中国南方,也称南交。据《后汉书》载:“《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其俗男女同川而沐,故曰交趾。”

有关资料还介绍说:“古南越(广信)人有许多不同于中原人的习俗,如断发文身、在额上文各种图案(“雕题”:雕,刻;题,额)、头上盘发髻、赤足行走等风俗。商周时的中原华夏族用龟甲兽骨来占卜,而岭南民族则采用鸡卜,将竹签插入鸡(腿)骨,根据鸡骨龟裂的纹理走向来判断所卜事物的吉凶。”这表明交趾地区的某些民俗和中国内陆边疆省份的风俗有过一定的密切联系,从这些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交趾原来和中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中国领土中固有的一部分。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发兵数十万平定百越,设置象郡,就涵盖了今天越南的中部地区,这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关于安南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出现。

到汉武帝讨平南越以后,复又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根据《中国辞源》记载:“汉元鼎(汉武帝刘彻)六年(公元前110年)置交趾郡。”这应该算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用郡县的形式命名交趾的开始。

而自从汉光武帝以后,交趾的政治环境开始有些不稳定了。《精编26史》载:“汉光武帝(刘秀)建武16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拜马援将军讨平(公元43年)。”这个过程,《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汉光武帝16年春1日,征侧与其妹征贰反,九真日南合浦蛮俚均应之,凡略65城,自立为王……征侧等寇乱多年,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戾为副南击交趾,马援浮海而进,隋山刊道千多里至浪泊(封溪县界)与征侧等战大破之,追至禁谷……18年马援斩征侧征贰,岭南悉平。”

有汉一代,中国中央政府一共设13个刺史部,交趾刺史部为13个刺史部之一。交趾刺史部统辖管理岭南苍梧、南海、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9郡56县,也就是今天的广西、广东、海南3省(区)及越南北部、中部。汉朝第一任刺史为罗宏,最后一任的刺史为朱符,前后一共19个刺史,长达316年。

东汉末年,朝廷权力下移,镇守交州的刺史和太守要求政府把交州的管辖权交付他们,此后,交趾郡太守士燮在原刺史张津死后被汉朝中央政府授给“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觐太守如故。”的名义,以后还加官到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其实,士燮在交趾已经是呈现半独立状态,史称“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以后,东吴孙权派遣大将步骘征服交趾,士燮归顺。东吴永安七年(264年)又将岭南分为广、交二州。其中交州辖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

延至唐代,交趾隶属于岭南,称安南都尉府,这是安南这个名字的首次出现。《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武德五年(公元613年)明州獠(徭)反,遣交州(交趾郡唐改交州)都督李道彦讨平之。”这说明直到唐代,中国的中央政府仍旧对交趾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7年,交州守将杨廷艺遇害,其部将吴权讨不从命就此发迹,不仅一举消灭叛将皎公羡,而且,还把前来增援皎公羡的南汉刘洪操所部打得大败,白滕江一战,刘洪操战死,南汉无力吞并吴权,只好听任吴权擅自实行武装割据。而后,吴权定都定都古螺,建立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王朝--吴朝。《越南通史》称:“吴权设官职,制朝仪,定服色,并整顿国内政治欲为长久之业。” 吴权本人就是越南历史上的“前吴王”。吴权本人尽管称王却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还接受中国的册封,但是,吴朝的建立却标志着越南独立迈出了第一步。

吴权、吴昌炽父子以后,安南进入群雄并起的“十二使君时期。”十二使君分别是矫公旱、矫顺、阮宽、吴日庆、杜景硕、李圭、阮守捷、吕唐、阮超、范白虎、陈览、陈明公等十二个诸侯,他们互争雄长、不断征战,其中陈览的部将丁部领于公元965年打败其他诸侯,逐步统一安南,968年,丁部领建国号“大瞿越”,定都华闾,称帝。他就是安南史上的丁朝的开国皇帝,人称:“大胜明皇帝。”

丁朝建立之际也是中国内陆改朝换代的时节,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宋初乾德年间(公元975年)安南曾经表示内附,得到宋太祖的允许,丁部领的儿子丁琏被封为交趾郡王,这是安南作为中国藩属国的第一次出现。宋军本来灭掉南汉以后完全可以南下直取交州,但是,宋军没有这样做,从而丧失了第一个把安南归还中国内陆的宝贵机会。

丁琏病死以后,弟弟丁睿(王字旁)年幼,丁朝大将黎桓掌握朝政,控制丁睿,自称权知军府事。这时正值北宋宋太宗赵光义当政,大臣赵普建议南取交州,其本意是调回自己的妹夫侯仁宝,哪知道另外一位宰相卢多逊生事,暗中给赵光义建议就近让侯仁宝夺取交州。赵光义侯仁宝为交州水陆转运使,进占交州。侯仁宝一开始进军神速,效果不错,哪知道中间中了黎桓的诈降之计,侯仁宝战死,宋军大败。抱着侥幸心理的宋太宗赵光义无可奈何,以后北宋政府将错就错的册封黎桓为交趾郡王,安南历史从丁朝就此转移到黎朝。也称前黎朝。

公元1006年,黎朝的建立者黎桓病死,儿子黎龙越、黎龙铤先后即位,但是,虎父犬子,黎朝的军政大权不到四年就转移到了大将李公蕴的手中。李公蕴原籍福建,侨居越北古法乡,深得黎朝统治者的器重,授给殿前都指挥使的头衔,统领禁军。李公蕴看到黎桓的儿子不争气,野心就此萌生。公元1010年,李公蕴定都大罗城,建立安南历史上的李朝。李公蕴本人实际就是中国人,所以,他在位期间极力推崇中国内陆文化,推行汉化政策,所以,尽管这一阶段安南脱离中国,但是,彼此在文化上的沟通丝毫没有淡化。

昏庸无能的北宋皇帝对于李朝的建立也是显得无能为力,照旧册封李公蕴为交趾郡王和静海军节度使。李朝到了李圣宗即位时改国号为“大越南”。但是,得寸进尺的李朝并没有因为受封于宋就感恩戴德,相反则因为看透北宋的软弱,大举进兵侵犯宋朝的南部边疆。壮族破落贵族侬志高率领百姓反抗交趾的侵略,然而,北宋政府不给予任何援助,侬志高随后自称仁惠皇帝,从联宋到抗宋,宋朝派遣狄青等人平定侬志高,屠杀壮族居民。

宋神宗熙宁年间,交趾集结10万大军再度侵宋,发水陆两路围攻今广西。水路由太尉李常杰统领,从永安(今越南芒街)渡海攻克钦、廉(今合浦)两州。陆路由宋为??率领从机榔扑太平(今崇左)、永平(今宁明)两寨,进围邕州(今南宁),知州苏缄率兵民守城40余日,终于不敌,交趾军队破城后,兽性大发,屠杀我居民5.8万余人。邕州沦陷后,宋朝中央震惊,调遣郭逵反击,驱逐交趾军队出钦、廉、邕三州,毙李朝太子李洪真,安南李朝皇帝李乾德被迫请和。这时,李朝兵力已经大大受损,宋军只要趁机一鼓作气还是有机会再度收复交趾的,然而,宋朝政府满足于交趾的“悔过自新”,就这样,再次失去归属交趾的机会。

李朝传到李惠宗时,因为没有儿子,皇位只能传给女儿,末代李朝的皇帝居然是一个女流,这位被称作昭皇的李佛金轻而易举的便把皇位转交给自己的丈夫陈日照手中,他是李朝名臣陈守度的儿子(实际是外甥),也是安南历史上陈朝的建立者陈太宗。

陈太宗执政时期正值中国政局板荡之际,蒙元帝国入主中原,元世祖忽必烈早在兄长蒙哥汗时就对安南问题十分关注。1257年,忽必烈北返,留大将兀良哈台(蒙元名将速不台之子)镇守大理。这时候,元军两名使者被陈守度扣留。(陈守度此时称太上皇),兀良哈台于次年发兵进攻安南,安南军大败,蒙古军也因为天气炎热留了九天也撤退了。可是,就此蒙元以此为名进行了长达多年的征讨战争。

忽必烈称帝以后,先是调发大军征服安南之南的占城,1281年,忽必烈设立占城行省,册封占城国王。忽必烈把占城看作是征伐亚洲海外诸国的中转站,占城的君臣自然不满,忽必烈就命大将唆都对占城连续进行征服。1282年,元军大破占城军,占城国王亲往元大都谢罪,此后占城一直成为元朝的领地,不敢生事。

忽必烈在征服占城之前的几年已经动手对安南进行修理,他重申藩属国应尽的义务,一共讲了六条,条件比较苛刻,安南陈太宗那边予以拒绝,这就给忽必烈进兵的绝好借口。公元1277年,陈太宗病死,儿子陈日煊即位,忽必烈不承认陈日煊的法统地位,几次严厉警告陈日煊是“不请命而自立”,特别是平定南宋以后,忽必烈完全腾出手来对付安南,他立陈日煊的叔叔陈遗爱为国主,还把陈遗爱送回安南,结果陈遗爱被杀,忽必烈以此为借口发兵安南。

1284年,忽必烈命皇子脱欢为统帅带领六路大军攻打安南,战事的第一个阶段,元军屡屡得利,安南军一败再败,但是,由于天气日益炎热,而且,安南地势不利于蒙元马队作战,所以,进入五月以后,元军逐步撤退,在撤退途中遭到伏击,名将李恒战死。1287年,忽必烈不甘心失败,再度起兵九万二次进军安南。这次仍旧是脱欢带领,安南陈日煊故意玩弄请降一类的缓兵之计,等到元军挨到春夏之交时,天气再次成为最大的助手,帮助安南军队消灭元军。于是,这次征伐安南也以失败告终。忽必烈一生戎马、可谓百战百胜,现在竟然两次没有得手于安南,老迈多病的晚年忽必烈对大臣们说:“此事(指安南)犹痒在心,岂诸人爬搔所及?”仍旧以不能拿下安南为耻,终忽必烈在世,元朝始终不承认陈日煊的国主的地位。

日月如梭,转眼时间指向明朝,安南脱离中国领管已经400多年了。安南和中国的关系将向何处发展,是继续独立,还是重新归化,这个难题的解答的任务就落在了建立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和稍后完成靖难兵变的明成祖朱棣肩上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