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 冉重光

共:💬284 🌺1182 🌵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连载6】第三章 现代金融资本的破坏力要素如何参与分配

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竞争,会导致生产力提高,竞争会进入良性循环;而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竞争,则会导致破坏力提高,竞争会进入恶性循环。

  对一个企业老板来说,他一家给工人长工资,既不能提高全社会的购买力,也不能改变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只能让自己少赚钱,甚至因为成本降不下来在市场上被竞争对手击败。所以,所有企业都会竞相压低工人工资。在这样的竞争中,破坏力参与分配的份额就会像滚雪球一样的越滚越大。除非有法律和政府的强力介入保护工人权利,否则这个恶性循环无法被打破。

  对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同样如此。比如,在次贷危机之前,如果美国有一家金融机构名叫“诚信银行”的拒绝卷入,坚持只向有还款能力的人发放房屋贷款。它就会发现,随着房价被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越炒越高,买得起房子的人就越来越少。比如某客户A原来可以自付10万,贷款30万来买房子,30万的贷款他还得起,“诚信银行”可以向A发放贷款。但现在这套房子的价格涨到了80万,A还是只有10万的自有资金,需要贷款70万。这就超过了A的还款能力。于是“诚信银行”就不能再向A发放贷款了。就这样,坚持原则的银行的客户将越来越少,利润越来越低。这样下去,“诚信银行”就可能会因为业务量不够而破产,或者被别的敢于滥发贷款的银行收购。

  所以,既然大家都在发放次级贷款,往房地产市场里面注入“内生增长”的货币,抬高房价。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就必然导致彼此竞相多发货币,提高“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的份额。资产泡沫,也就这样越积累越大,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直到最后,所有银行的钱能贷的都贷光了,无钱可贷了,泡沫就会破灭。“内生增长”的那部分货币消失,价格返回原位,但是,被投机泡沫扭曲的分配结构却已经无法改变了。

  就好像土地和机器都是生产要素一样,货币也是生产要素。所以,它作为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和作为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角色经常会被混淆。很多掠夺者也就打着“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旗号来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金融投机者李莫福尔在《股票做手回忆录》里面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购买了大量的咖啡囤积,等待价格上涨以后抛出。量非常大,导致了咖啡价格的上涨。由于咖啡是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这种在战争期间囤积咖啡来发财的行为非常痛恨。政府施加了压力,李莫福尔被迫把手里的咖啡卖掉了。

  为此,李莫福尔很不满意,他说:我之所以要买进咖啡,是因为预期它将来会短缺、会涨价。现在的市场价格太低,我购买一部分把价格抬上去,将来咖啡短缺涨价的时候,我又会把这些咖啡卖掉,可以缓解将来的需求。这是让咖啡能更有效的得到使用。

  也就是说,李莫福尔认为自己是在通过对未来的预期,以达到调节咖啡价格的作用,在赚钱的同时也在造福大众。虽然人们今天可以喝到1美元一杯的咖啡,但由于战争,将来咖啡可能出现短缺,会涨到5美元一杯。我先买一点囤着,让现在的价格涨到2美元一杯,但将来短缺了再卖出来,让价格保持在2美元一杯。算下来,还是对人民生活有利的。我从这中间赚点钱,就跟商人把商品从A地运到B地去卖赚取差价一样,我是把咖啡从A时间保存到B时间去卖来赚取差价。有问题吗?

  有问题。

  问题在于他利用了金融杠杆。

  李莫福尔是著名的金融投机者,不是商品经销商。他不会真的买一大堆咖啡来放在仓库里等着卖。他的钱很有限,所以需要从银行贷款来买卖。贷款的比例是1:10,自己有1万美元,即可从银行贷款10万美元。这样,他的购买力就远远超过了自己掌握的真实财富,咖啡价格上涨1美元,他就可以赚10美元。在这10美元中,只有1美元是“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结果,即利用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能力(这是一种稀缺的人类才能)促进有限的经济资源(咖啡)在时间上的优化配置,从中参与分配;而剩下的9美元,则是利用货币内生增长来对咖啡消费者进行金融掠夺,是“破坏力要素参与分配”。

  反之,如果他真的是要赚差价,就应该全部用自己的钱来购买,咖啡涨一块钱,就赚一块钱,这就没有问题。

  ——利用信贷杠杆来实现“货币内生增长”是金融业精英们以破坏性要素参与分配的核心工具。打着“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旗号,用1美元的合理性来掩盖9美元的掠夺,这就是金融掠夺的本质。

通宝推:bayerno,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