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投票【讨论】几岁送幼儿园比较好? -- 铁手

共:💬54 🌺240 新: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85 / 35

    两岁之前
    15/9
    两岁之后
    70/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解释起来会很长,涉及到蒙特梭利德整个理论框架。

我简单解释一下。

首先蒙特梭利德一个理论点:儿童的成长是由他的内心需求驱动的。儿童的活动体现着他内心世界对他的要求和指引。

这个例子是蒙特梭利的观察结果,也是阐述她的理论与实践的引子。在例子中,蒙特梭利发现了两种儿童的行为模式(反应),于是她进行了观察,发现那些迫不及待地要玩新奇玩具的儿童通常还具有其它的特点:不能专注地、完整地完成一项“工作”;不断受到外界事务的吸引;注意力会从一个兴趣点很快转移到另外一个等等。

于是,蒙特梭利通过观察、实践、总结等,得出结论,这一类儿童的行为不是由他内心所指引的,是受外界影响和控制的。他内心成长的需求与指引,这时已经淹没在纷杂新奇的外界环境中。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只能从一个外界转移到另一个外界事物,不能集中在自己内心,逐渐失去了构建内部身心世界的机会。到成人阶段就表现为没有自己主见,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缺乏意志力与专注力。

那么,相对于蒙特梭利的另一个理论点:每个儿童都具备发育和发展人类所共有的良好品质的潜能和机制。为什么会出现这类“不正常”发育的儿童呢?

蒙特梭利的另一个论述:儿童身心的发育是由生命的“密码程序”控制的,某个品质的发育成长,会悄然在某个特定阶段集中展现。

这个阶段几乎是决定性的。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某个品质的发展过程。当人类某一个良好品质在时间密码的开启下开始发育时,它的主人--儿童,就会收到一系列的生命的指示和内心的指引,去完成某些工作来配合和培养这种品质的成长。这时,孩子的父母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这段时间突然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孩子连续一段时间,每天都要求妈妈在睡前讲同一个故事,虽然他很早以前就听过了;或者,孩子开始进行玩具的工作,专注而深沉,一遍又一遍。

在儿童内心世界的指引下,在儿童的工作中,在父母、幼儿园、老师的配合下,成功发育和沉淀了形成这种品质的物质基础--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生理结构,例如大脑皮层沟回的深浅和结构;同时在友好的环境秩序、工作的成就感、和成长的满足感等情绪和感受的交织下,逐渐发展出了相关的心理特质。在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就形成了儿童的品质,直至成人成为他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一个完美的结果是:这个品质的种子发芽成长,顺利长成它“应该”成为的“参天大树”。

那么,另一部份儿童在这个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环境的干扰,大部分来自我前文所说的家长的干扰。使得发育不完全或中断,“参天大树”只长成了“小树”或“灌木”。正常的成长被中断、内心的需求和指引被外界所干扰,使儿童不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喊而沉迷于环境的刺激。就没有条件发育出相应的生理结构、沉淀下心理特质,内心的品质也被环境的特征所取代。也就出现了在例子中所提到的行为模式。也许对“不正常”的理解从儿童的保护人--成人角度讲,是不应该出现的。

这个阶段的发展几乎是决定性的,因为这一阶段结束之后,儿童将转向下一个发展目标,即使再现同一品质的发展,也是不易察觉的和微弱的,是补充和补救的。也就是说,此时失去的几乎无法挽回。

有些啰嗦啦,以上也包含我的理解和引申。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家长们有必要研读一下蒙氏的文章,越早越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