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01君子与圣人 1君子与小人 -- 桥上

共:💬81 🌺3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 补充与修正 “子”的一生

这里说的“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子”这个字的一个义项,是用这个字表达的一个概念。我感觉,在语言之中,每个词所表达的概念都未必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概念产生了,也有些概念则消亡了。一个概念、或者某词汇的一个义项从产生到消亡,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就像人一样,也会有一生。

“子”的本意是婴儿,从字形上也可见是描绘了一个婴儿的形象,“子”字至今还保留了这个义项。但在长期的使用中,“子”字还派生出了很多其他的义项,首先是子嗣的义项,再由子嗣的义项派生出了家族首领的义项,这里要说的就是“子”字的“家族首领”这个义项的演变。

朱凤瀚先生在《商周家族形态研究》(http://bbs.hl365.net/thread-449204-1-1.html,http://xianqin.5d6d.com/thread-1942-1-1.html)中总结了殷商甲骨卜辞中多处出现的“子”字,指出:

商代文字中所见到的作人称用的“子”的含义大致如上述,即:非王卜辞及商金文中单称的“子”,是对商代诸家族(不限于子姓)族长的通称;王卜辞中所见的“某子”,当“某”是族名时,“子”亦是指该族族长;……

卜辞与商金文中的“子某”虽已当作一种个人名号,但由于仍带有一定的亲属称谓的因素,所以可能仍有一定的使用范围。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第一章 商代家族形态第一节 甲骨刻辞与铜器铭文中所见商人“族”组织类型二、“子某”、“多子”与“子族”》 朱凤瀚 (p 039))

朱凤瀚先生的相关论述,我所见的主要在该书第一章《商代家族形态》之第一节第二小节《“子某”、“多子”与“子族”》中,我会在下面将该小节另帖贴出来。

看起来,在殷商之时,“子”作为家族首领这个义项诞生未久,也许是从族长(商王)的儿子分门立户成为新族的族长衍生出来的,可以认为这是“子”的少年时期。

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子”作为某种封号的用法,反映出“子”作为家族首领的称呼已经普遍化,甚至将戎狄蛮夷之君统称为“子”,而且可能也已经出现了“君子”这个说法,前面曾经讨论过,“君子”中的“子”应该就是来自“家族首领”的“子”。

这可说是“子”的青年时期。

至于春秋时期,在“家族首领”这个义项的基础上,“子”更衍生出了某种敬称的意味,《左传》中就记录了几百处在对话中用“子”或“吾子”称呼对方,以表尊敬的例子。后期还有将“子”字加在称谓前面以表尊敬的,如“子叔孙”(《定十年传》(p 1582)(11100701))、“子季孙”(《哀十一年传》(p 1667)(12110701))。甚至有径直把“子”用为男子的美称的:“我有圃,生之杞(qǐ)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已(yǐ)乎已乎!非吾党之士乎!”(《昭十二年传》(p 1338)(10121004)),这是当时的“乡人”劝诫某人所唱的民歌,杨伯峻先生在此注云:“子为男子之美称,意谓顺从我者不失为男子汉。”

在“子”字“家族首领”这个意义的基础上,当时的人们又发展出了两个包含“子”字的新词,“二三子”和“夫子”:

“二三子”这个说法都出现在《左传》转引的当时人们的发言中,最早是在《僖十五年传》(p 0356)(05150405)中,其时春秋已经过了将近三分之一,因此我估计这个词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的。

这些“二三子”大体上都可以解为某一诸侯国执政的核心集团,自然都是强家大族的首领,甚至可以只限于“卿”,有个别地方溢出这个范围,也在后期。而在《论语》中孔老夫子也六次用到这个词(《八佾第三》、《述而第七》、《子罕第九》、《先进第十一》、《阳货第十七》),则是称他的学生,当时已是春秋末期。

“夫子”也全部出现在《左传》转引的当时人们的发言中,最早是在《僖二十三年传》(p 0407)(05230604)中,其时现存《春秋经》已经开始了八十六年,《春秋经》全部也不过二百四十二年(《左传》二百五十五年),《左传》中共有四十二段提到“夫子”,其中只有八段是在僖、文、宣、成之世(大体每八年一段),其余三十四段都在襄、昭、定、哀之春秋中后期(大体每三年一段),因此我觉得这个用法也是出现在春秋时期。

杨伯峻先生关于“夫子”是这么说的:“夫子,子,男子之美称;夫音扶,指示词,今言那。”(《僖二十三年传注》(p 0407)(05230604)),还有:“夫犹今言那,则夫子犹言那人也,但仅用于表敬。”(《文元年传注》(p 0516)(06010901))。如此,则与英语中的定冠词“the”相似。验之《左传》,五十三处“夫子”均可作“the子”解,都可以解为“那位(或这位)家族首领”。

杨伯峻先生又说:“夫子,对第三人之敬称。”(《襄二十一年传注》(p 1060)(09210503)),这就与现在的一般理解非常接近了,但那时“夫子”应该还没有衍生出后世常用的专对老师的敬称这个义项,估计那是后来《论语》等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多称孔子等诸子为夫子,而他们也大多是老师,这么称的人则大多是他们的学生,这才在后世衍生出的新用法。

如上所述,春秋时期“子”的用法丰富多彩,甚至从“家族首领”这个概念又衍生出来多种用法,充分说明此时这个“子”已经来到了他的壮年期。

延至战国,“子”字作为家族首领的义项已逐渐没有了现实基础,“子”主要变为了某种敬称,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孟子、荀子,不胜枚举,而慢慢脱离了作为家族首领的意义,“子”已经衰老了。很快,随着秦统一六国,“子”也死掉了。

不像一般人的生命,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概念这东西是积累的,虽然在实际生活中不再使用,也没有实际的现象作为支撑,但那个东西总是在那里的,保不齐哪天会重新翻出来,旧瓶装新酒。好比后来称朱文公为朱子,就是“子”还魂了。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epimetheus,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