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一些小讨论 -- 本嘉明

共:💬1093 🌺9191 🌵35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嘛,索勒得瓦……

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不仅是能源,而且是大量廉价的能源,给这种套利提供足够的动机。如果能源价格持续上涨,让前述两者价差缩小或者消失,那么现代工业社会的套利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当然,这个阈值到底是多少,没人知道。因为不同的地方情况(热机效率、人力畜力供给)下这个可能都不一样,因此,至少可以说,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这个套利具备可行性的范围会越来越狭窄。

经常被用来反驳石油顶峰的非常规油气储量可能确实非常巨大,也可能没多少。但这些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油气的成本高过了传统油气,而非常规油气之外的其他替代(例如藻类制油)成本又高过他们。因为人类开采能源,永远总是先挑最容易开采、成本最低的那部分进行开采,故而在这部分开采完后,能源成本就会不断上涨,直到碰到那个阈值。

虽然,这个阈值到底在哪里,什么时候会碰上,我们不知道,但最近10年全球油价不断上涨,而常规原油产量没有任何增加的情况,似乎可以证明,能源成本已经进入长期上行通道。那么,对于现代工业经济就整体来说,似乎只剩下一个结论了。

要说工业革命,前几年《经济学人》有一篇分析为何英国最早产生工业革命的文章,尽管是英国偏保守派的刊物,但现在他也不扯什么民主宪政或私人产权刺激技术进步的一类神学理论了。

文章里直言不讳地说蒸汽机背后的科学原理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人搞出来的,而对私有财产保护当时法国比英国好。

英国唯一的优势,就是有大量开采成本低廉的煤,而其他欧洲国家没有。所以只有在英国,用煤炭驱动蒸汽机来代替人畜获取机械功在经济上才具备可行性;不过,后来英国工程师对蒸汽机作了大量改进,不断提高效率,使得他获取一定机械功所需要消耗的煤炭数量越来越小,最终使其成本降到了能扩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水平上。

后面的事情就是历史教科书里讲的那些了。

唐宋变革本质上仍然有赖于预先存在的资源。11世纪时候北部中国和500年后的英格兰一样,面临着人口压力导致森林资源枯竭的严峻挑战。像当时的炼铁工业集中的徐州,已经出现了生态崩溃的迹象了。当时的人也很清楚这一点,幸运的是中国和英国一样有异常(甚至更加)丰富的煤炭,苏轼在徐州找到煤矿挽救了当地的炼铁工业(和下游的国防工业)后兴奋地写诗庆祝,足见当时问题之可怕。如果不是发现了煤炭,完全可以期待,12世纪以后的中国北部会和中美洲的玛雅一样,出现生态崩溃。

至于中国煤矿最大问题是瓦斯而非排水(所以没有蒸汽机),煤炭资源在贫困干旱北部而非富庶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江南导致工业革命没有出现在中国,相形之下,都是很小的不幸了。

资源是第一位的,技术只是资源的次生品,是有了资源之后如何利用资源的。

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是,英国有大量廉价易开采的煤矿,而且人们知道这些煤矿在哪里。有了这个前提,人们才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廉价的燃料。绝不会是有哪个天才先发明了蒸汽机,然后再去给自己发明的机器去寻找配套的燃料。

所以,如果一次能源供给不增加,那么人类技术进步就会停止。

科技进步和人类其他一切活动一样,逃脱不了边际报酬递减这个诅咒。

典型的例子就是电池储能密度。

中国粮食增产,钾肥充足只是必要因素,不是充分因素。所以钾肥够了,不一定能增产,但钾肥严重短缺,现有技术条件下,一定不能继续增产,甚至严重减产。而钾肥是中国不能自给的。所以中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在不依赖外界的情况下长期维持粮食供给。

中国过去曾经用自己的资源短暂维持了10亿人的生活,但是现在随着本土资源不断开发,已经丧失了独立性,开始依赖外国资源。现在中国没法仅凭自己的力量就长期维持13亿人口的正常粮食需要,10亿能多维持一段时间,但也不是永远。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