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华文化 -- 夏商楚歌

共:💬28 🌺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禅宗
家园 禅宗的基本思想

惠能佛学思想的中心是佚性说。佛性(又称“如来性”、“觉性”),指人能成佛的因子、种子。它是宇宙的本体真如,也是最高的智慧——般若智。基于此,惠能的佛学思想主要有三点:

1、惠能说:“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又说:“即旦豁然,还得本心。”(《坛经》)他认为众生自己本来具有的真心就是佛道,不需外求,“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坛经付嘱哀》),便可成佛。总之,众焟只要认识自己本来具有的“本心”,重现“本来面目”,就可达到佛的境界,故其说又称“本心论”。

2、禅宗认为(人之所以不能佛,是“学道人迷自本心―(《传心法要》);是“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达本心,种种妄想,不得正念,故即憎爱。以憊爱故,心器破坏,即受生死,诸苦自现”(《林间录》卷下引延寿语)。

由于二元相对意识的产生,导致了“本来面目”的迷失。因此,禅宗的任务,是运用“不二法门”,超越一切对立,开悟众生,使他们回归本心,即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3、禅宗认为“定无所入”(王维《能禅师碑铭》),即渐修、禅定并不能达到回归本心的目的。因此,在修行方法上,惠能主张顿悟,反对坐禅,认为无论行、住、坐、卧,只要心不散乱,就算不坐禅,也能达到“解脱”的目的。

王维《能禅师碑铭》又说:“本觉超越三世。”是说成佛速度。“本觉”谓心性本来觉悟,修成佛会很快:只在一念与佛法相应,就可立地成佛,这就是顿悟,——顿悟超越了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局限。这是惠能禅宗的主要特点。

但需指出:惠能也不是一概反对渐悟,只是说佛法无顿渐,但人有利钝,故“迷则渐劝,悟人顿修”。

由于惠能的弟子神会的努力,使曹溪顿悟禅在北方嵩洛地区得到传播与发展,特别是唐“安史之乱”后。神会的传承自成一系,被称为“荷泽系”,神会也被南宗称为“七祖”。他基本上是发挥惠能的禅学思想,但也有所不同:

惠能一般不说“佛性”而多用“人心”、“自性”,神会更多地使用“真如”、“佛性”,重“空寂之心”之“知”,主张顿悟后渐修。但由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动荡,又经武宗灭佛,故虽经宗密阐发,显赫一时的“荷泽系”遂日趋衰落。

与北方禅宗衰落不同,南方的南岳(衡山)怀让、青原(吉州青原山)行思两大系却得到了迅速发展。这除南方较少战乱外,与怀让、行思门下的禅法更简捷易行,且远离大城市等有关。晚唐至五代,南岳、青原两系进一步分化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家(所谓“一花五叶”)。

“禅学”经过禅宗的洗礼,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佛教史称为“六祖革命。它将“真如佛”变为“心性佛”,较之早期禅学,可谓面目全非。禅宗在佛教史上有着重大的革新意义。

首先,“禅”被泛化,实际上取消了“禅”作为宗教修持的基本功能,。在禅修的方式上,由早期的静坐扩大到坐卧住行一切方面,举手投足,瞬目转睛,无不是禅,以至大到国家天下,小到待人接物,一草一木,无不赋予了禅的意义,日常生活全部被禅化。

将传统佛教的佛度师度变为自性自度。早期禅学繁琐的经注使人不得要领,漫长的坐禅使人厌倦,都可能使之丧失生命力。禅宗使繁琐的佛教实现了简易化,将佛教心性化、人性化,从而既能被下层广大民众(多为无文化的农民)所接受,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其次,禅宗反对拜佛,取消了偶像崇拜。

在禅宗看来,自己便是佛,另外哪还有佛?既连佛都不拜,当然也不须念经了。再次,禅宗提倡“不立文字”,认为语言文字对成佛无益,是人为的枷锁。

第四,禅宗否定在现实之外追求超现实的必要。禅宗否定坐禅、持戒的必要,而且认为“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宗杲大慧禅师语),因而不再如南北朝时佛徒不拜父母、不敬王者,而承认“教养父母”和上下尊卑的观念。

禅宗的传播,使佛教进一步中国化,或者说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它尽量冲淡宗教簔氛,加緱人生感悟。此前的众多宗派,都是依据印度一种或几种佛经发挥改造,而禅宗则是中国人的独创。

它既汲收了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主一切皆空)和大乘有宗(佛性为实有)的思想,又继承了传统的儒家人性说和道家主静思想,是两种文化融会贯通的产物。

它打掉了佛国权威与佛的至上性,泯灭了佛国极乐世界与现实世界、出世间与俗世间的界縿,带有泛神论性质,包含着毁灭佛教本身的因素或契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