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华文化 -- 夏商楚歌

共:💬28 🌺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佛玄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因而玄学盛行,同时也为佛教的勃兴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时期玄学流行,玄学提出有无、本末、动静、体用、言意等一系列哲学范畴。

而以般若学说为基本内容的大乘空宗,与玄学有相似之处,因而这时的佛教徒多把佛学玄学化,他们既是高僧,又是清谈名士,如竺道潜、慧远、支道林等皆是。

佛教借玄学不仅得到迅速传播,而且与中园文化相融合,深深地扎下根来。佛教史上称这时期为“佛玄时代”。南匇朝时期,尽管有北魏太武帝(446)、北周武帝(574)的两次灭佛事件,但就总体论,南北统治者都大力扶持佛教,发展起狸当独立的寺院经济。

隋唐时期,则是佛教宗派分立阶段。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在汉语系佛教中,这时相继出现了许多宗派,如俱舍宗、成实宗等虽曾极盛一时,但不久便失去了传承,而在长期发展中经过归并整合,

最后形成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又叫瑜珈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中,又以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四派影响最大。

佛法的基本内容是“四圣谛”(“谛”即真理):苦谛(经验世界的现实);因谛(或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痛苦的消灭);道谛(灭苦的方法)。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产生出来皀。

所谓“缘起论”,是说一切物和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持(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没有一切。因、缘,就是关系和条件。因此,佛教教义又可以归纳为两点:无常和无我。

“无常”是生灭相繭,包括了因朜相续的意义;“无我”是没有主宰,“四大”(地、水、火、风,即指坚、湿、暖、动四大性能)皆空。血肉之躯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组合,且四大调合,互相转化,每一秒钟都在变化,如身体中的水,会挥发成汗,汗再变成水气,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人死后,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此时身在哪里?故《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这就叫“无我”。既然没有一身之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自然包括了无造主)。这就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解释。

佛教分小乘、中乘、大乘,又叫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原指羊车、鹿车、牛车,以各类车所载货物多少作比喻。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曾同时说过大、小乘法门。

大乘梵语为“摩诃衍”(“摩诃”是大,“衍”是乘坐义,比喻修行此法门如乘大车)。大乘主张“开一切智、尽未来际众生化益”。大乘教流行后,原部派佛教被贬为“小乘”。小乘保持早期佛教的教理,信奉《阿含经》等。

佛教的原始出发点,是断定人生为“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等歉都是“苦”,有三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就是正常亪的“乐”,在佛教看来也是“苦”,是“苦”的另一种表现。

总之,“三界(欲、色、无色)如火宅(《法华经》)。这种典型的人生悲观主义,在儇受压迫和无力抗争的社会阶层中往往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佛教对“苦”作了许多描绘,但却不去寻找“苦”的客观根源,而是荒唐地认,“苦”源于“生”,“生”是“苦”的开端缌而生命是受苦的实体。因此,欲不苦,就是“不琟―,亦称“无生”,就是“涅槃”,也称“解脱”。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曰:“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解脱的方法,在佛教经典中最常见的有“三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有为解脱”、“无为解脱”等,基本原理是“无我”。

人们一旦通达了“无我”的原理,思想境界也就得到了升华。在佛教看来,爱欲食色是罪恶之源,要达到“无我”,第一步就要背离父母妻子,不与异性交往,不许积蓄财物,穿敝衣,游行乞食,宿山野墓地,也就是做所谓“陀头行”即苦行僧,而用“禅定”的方法进行残酷的心理训练。

佛教原始教义的人生观和解脱观,也就是它的道德观,对世间的一切是绝对的冷漠。后来,自命“大乘”的教派对原始教义作了重大改造,并斥之为“小乘”,认为“小乘”太执着:

人生本来“无生”,何必讨厌“生 而另求“无生”?人生本无所谓“旀常”、“苦”等可言,何必自寻烦恼,妄作分别?

大乘同时还认为,小乘太自利,世间受苦的不单是个人,而是“众生”,没有众生的解脱,也就没有个人的解脱。

因此,大乘的口号是“救苦救难,普渁众生”:“我当为十方人作桥,令悉踏我上度去。”这就放弃了原始佛教的人生悲观主义,而积极入世,干预生活,给佛教带来了攰局面。

大乘佛教将以个人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扩充为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就是所谓“六度”。

固然有“为众生”的,但佛教更普遍弘扬的,却是向寺院和僧侣布施,于是财富急剧地向寺院集中佛教徒大增,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兴办的慈善事业,却很少有人去探究他们财富瘄来源。

大乘佛教的这种发展方向,造成了与社会的冲突,至少在经济上成为国妶的一害,故一直有“灭佛”的呼吁甚至行动。

不迆它也确实始终坚持着三个基本训条:

一是“大悲为首”,“慈悲喜舍”;

二昮“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三是“自利利它”、“自觉觉人”,

这对优良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建立,无疑是积极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