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对BO的看法(回答丰言时政QQ群友总结) -- ameng8000

共:💬235 🌺1204 🌵7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大连市国企扭亏脱困的访谈点评(经济日报)

1999年大连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 360亿元,盈亏相抵实现净利润5亿元,分别占辽宁省的1/4和1/2。

大连市国企扭亏脱困的访谈点评(经济日报)

姜波 李天斌 单超哲   站在高高的电视塔下俯瞰大连市全景,只见一排排大烟囱、大吊车沿海湾北去,大连港务局、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大连钢厂、大连化工厂……一些万人 大企业一字排开,而且大都是各行业“摇篮”级的“老家伙”。风景如画的大连,其实跟沈阳、哈尔滨、天津等城市一样,是一个老的重化工业基地,也背着债务沉 重、冗员繁多的历史包袱。在国企扭亏脱困的攻坚战中,记者在大连感受到一种气氛、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一个企业一个月精简了5000人

赵明远:

有时,就靠一股劲

“大钢建于1905年,是我国特种钢的摇篮,大冶特钢、贵阳特钢、陕西特钢等,都是我们援建的;长2捆火箭上,有我们大钢158个产品。建国以来,国家 给我们投入了1.1亿元,我们向国家上缴了27亿元。可是到了1995年,却成了行业里最困难的企业。”大连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赵明远, 带领五位班子成员接受三个记者采访。(记者点评:记者去另一个大企业采访,尽管事先就约好,但总经理突然出差,副总经理出去接人,经营办主任不愿谈,记者 只能在厂区转了一圈,两手空空离去。而在大钢,就感受到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

“我们1996年3月接手时,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呀!院里电话给 掐了,暖气给断了,我两三天就跑一趟电业局,求人家不要拉闸,买油买料也没有钱,随时都可能停产。这仅仅是历史包袱沉重的原因吗?疏于管理使人心涣散。 58个寄生公司用大钢的钱、资料、场地,却一分钱也不交;有的车间主任几个月不上班,帮人建小钢厂,用大钢的料帮人建了78个。资产负债率说是73%,其 实超过了100%,有7亿多元的款项收不回来;6600多个客户剩了600个,其中还有不是为订货而是为债务找上门的。当时,不少人认为破产无疑,而且高 层已经研究大钢如何破产的问题了。但是,我们就眼看着企业完蛋吗?我们就当‘末代老总’吗?不!我们还有希望,百分之百靠贷款上马的棒线材轧机项目进行了 一半,这是世界第一流的。”(记者点评:越来越像大钢这样的老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就越多。是得过且过,还是知难而进?赵明远一班人选择了后者。)

“棒线材的工程咬牙也要干下去,可大钢的当务之急是减员增效,否则,企业无法前进。大家如都等到最后跟船一起沉下去,不如一些人修船,一些人坐救生艇先 走。大钢的人是太多了,没办法,干部三人下两个,工人两人下一个。1996年减员2000人,1997年减员400人,1998年减员5000人!那两 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对话。多的时候,广场上上千人;少的时候,会议室里几个人。尤其是1998年,一个月下岗5000人,气氛达到了白热化状态。几百 人、上千人整天围着。要是顶不住,前几年的改革就前功尽弃了。我们冷静耐心地作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这是为了企业而不得已的。尽管有人骂我,甚至扬言将来 要揍扁我,但是,大部分职工还是通情达理的;有职工问我‘我们下岗,大钢能搞好吗?’我回答‘能!一定能!’,职工们大都理解了。我们应该感谢大连市政 府,为安排这些职工,出钱出力出人。国有部分的职工从14800人减到6900人,大集体部分的职工从5000人减到700人。整体关闭了锻钢、三轧、铸 钢、钢管、石灰窑和医院、食堂等。我们公司领导、中层干部和工人一样,在最困难的时候,每个月开三四百元的工资,大家同甘共苦。”(记者点评:正如赵总所 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往往就在于那股劲儿。咬牙顶过去,海阔天空;如稍微松劲后退,可能就一溃千里。)

“人的包袱减了,还有债务负担。这应该 感谢各级政府,为国企扭亏脱困创造条件。通过转贷降息、增值税还贷、债转股和股票上市,我们卸下了压得喘不过气的债务。如全部到位,资产负债率可降至 50%。负担卸了,浑身轻了。我们的销售收入由1995年的10亿元提高到去年14亿元;年人均产量从1995年的21吨提高到去年的50.5吨;去年实 现了扭亏为盈,有了1100万元的利润。现在,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客户交预付款排队提货。不过,我们是刚刚脱困,以后的风浪也许会更大。”(记者点评: 记者非常欣赏赵总的一句话,在企业里,观念比产品重要,而精神比观念还重要。在记者采访的一些企业,困难并不比大钢多,但却总是抱怨,总是找上级,要钱要 项目要市场。国企脱困,首先是企业班子精神上脱困。) 

困难重重的“大华录”扭亏了

陈志君:

不调整,就是等死 “不 管事先的愿望多么美好,设计多么完美,可是,市场的变化太快了,也太无情了。一个企业如果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就是等死。”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 志君说话有了底气,因为“大华录”去年扭亏了,实现利润1552万元。(记者点评:由于调控得力,录像机没有形成重复建设,但“大华录”的亏损如挥之不去 的阴影,引起不少人的议论纷纷。“大华录”扭亏了,可真是一条新闻。)

“吸取了电视机引进的教训,我们中国华录是国家为避免录像机重复建设而 于1992年由有关部委牵头,南京熊猫、大连华录等10家国内企业采用专项贷款投资组建的录像机关键件生产专业化公司,投资总额达14.5亿元。主要产品 是录像机机芯,一期工程1993年底建成,年产150万台机芯;二期工程1995年底建成,年产300万台机芯。为了区别,人们习惯把大连华录称为‘小华 录’,把中国华录称为‘大华录’。在公司成立之初,录像机市场非常好,国际市场年需求量约3000万台,国内也有1500万台;可是当我们二期工程建成投 产后,每台机芯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从1992年的95美元降到63美元,1996年又降到38美元。偏偏是屋漏又遇连天雨。这时电子产业的一个怪胎VCD迅 速崛起,打得录像机是一败涂地。1997年国内录像机市场的销售量急剧下降到50万台,现在大概只有10万台了。这一下子给我们打懵了,到1997年底, 累计亏损6.2亿元,欠贷4.4亿元。被国家经贸委列入88户重点跟踪监控的亏损企业目录。”(记者点评:几年前记者采访“大华录”时,看见国内少见的崭 新洁净的大厂房,看见严格的现场管理,看见被亏损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生不逢时”。)

“市场是无情的,怨天尤人只能等死; 必须顺应市场潮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杀出一条血路来!即使是调整不成功,那也是悲壮的死!”(记者点评:听陈总的侃侃而谈,记者想起了《沙家浜》中的几 句唱词:“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既然国内对录像机机芯的需求几乎为零,出口 国际市场也只是机芯的关键部件,那么,我们就与合资的日本松下公司多方面协商,停止了录像机机芯的生产,将闲置的固定资产逐步变现了1.2亿元。磁头是我 们的优势,我们就扩大产量;而且松下公司也很合作,把所有的磁头生产都转移到我们这里。在没有增加设备的情况下,磁头产量从设计能力的150万对,增加到 1997年的300万对、1998年的500万对;现在每月生产100万对,占全球产量的25~30%;而且全部出口国际市场。把磁鼓的设备减少了 1/3,年产120万套~150万套,全部外销出口;把闲置的设备变现6400万元。录像机整机只搞一点儿,主要是国内业务监控系统所用。这样,经过调 整,录像机产业部分就不再亏损了。

“尽管国际市场每年对录像机的需求量仍在4000万台左右,但毕竟是模拟技术,属于夕阳产业,我们必须跟踪 最先进的数字技术。1998年4月,建成年产120台DVD机芯的生产线;1999年7月,建成年产1100万只DVD—ROM激光头生产项目;1999 年8月,建成年生产能力500万张的DVD光盘生产线,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今后3年要扩充到20条线,年产1.5亿片,形成国内复录、制作、 发行和出版的一条龙数字光盘供应基地。录像机事业在全公司销售比重从1998年的78%下降到去年的53%,今年会下降到16%;而数字技术部分今年将上 升到84%。三年调了一个‘个儿’。

“我们员工不多,但摊子很大。没有一分钱的资本金,利息负担很重,一年近1亿元;投资规模大,折旧也很 大,平均每年2亿多元。要扭亏为盈,除了调整产品结构,还要加强管理,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公司下属的华录·松下公司通过严格管理,每年管理费用平均下降 13%,材料库存从83天下降到45天,费用下降12%,一年减少利息支出1400万元;流动资金周转期从1998年的148天压缩到去年的46天,光这 一项就节约利息支出1200万元。”(记者点评:累计亏损3260万元的“小华录”破产,使解除了委托经营责任的“大华录”赢得了喘息之机,每年少亏 1200万元。去年,中国华录的销售收入是13.4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他们计划在2010年实现利润2.4亿元,全部收回投资。“大华录”的扭 亏实在没有什么新招。就是在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下,扎扎实实地研究市场,扎扎实实地调整结构,扎扎实实地严格管理。许多国企有人才,有技术,有设备,就是 没有市场观念,没有三年脱困的必胜信念。)

“大华录”扭亏了,记者在采访的返程路途中,一直非常兴奋。 

16个月没接到一份造船订单

沙均刚:

走出去,志在必得 “一个企业16个月没接到一份订单,是什么滋味?但这却让我赶上了。从1997年10月起,不要说是大船东,就是个体户来找我订小 船,我都当贵宾接待。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丧失信心。在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造船行业里,我们的设备、设施、工艺流程都是世界一流的。难道茫茫大 海上,就没有一条新船下水?只要有一条,我就志在必得。”大连造船新厂厂长沙均刚踌躇满志。(记者点评:“从来没有丧失信心”,这话说得多好呀!前途是光 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国企遇到种种困难的今天,信念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大连造船厂有102年的历史,是我国造船工业的‘摇篮’,曾创 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90年代分成新老两个厂,10万吨以下的船,主要由老厂造;10万吨以上的船由我们新厂造,我们有国内最大的30万吨的船坞。谁一进 入大连,就都能看到我们那900吨的大吊车。我们这样一个新厂,固定资产18个亿,全是贷款,长期贷款12亿元,最高年份光利息支出就达2.6亿元(幸亏 最近国家给我们安排了10.5亿元的债转股)。到1997年,尽管我们年造船吨位达到63万吨,销售额达到20亿元,但企业还是陷在亏损的泥潭里。在国内 造船行业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我们能生存下来,就是靠国际市场。主打国际市场,是坚定不移的方针。

“造船是个高风险行业,国际市场不好 时,即使你按合同把船造好,船东这时也会找各种理由拖着不接船,甚至可能有弃船的事情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对海运业、造船业的影响十分严重,我们竟16个月 没有接到一份造船订单!真是让人着急上火呀!”(记者点评:国际市场就是这样在给我们上课。伴随我国即将进入WTO的进程,如何预防风险、化解风险,就成 为企业必须研究的严峻课题了。)

“你问我这16个月我们是怎样生存的?我们可不是消极等待。东方不亮西方亮,我们干海洋工程,干半潜式钻井平 台,这是挪威定购的4台世界最先进的第五代大型海洋石油钻井船;干钢结构件的大厦工程,这是大连世界贸易大厦定购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我们是第一次干,推迟 一天交货就罚款2万美元,我们硬是提前交货了。现在我们的海洋工程和造船的产值是一半对一半;而且海洋工程的盈利更大。”(记者点评:有风险,不能遇难而 退;而是要像大连造船新厂那样,善于化解风险,围绕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机遇,看似好像从天而降,实际上是在拥有实力的基础上苦苦寻求的。)

“尽管16个月没有造船订单,我们可不能像挪威哈瓦娜、韩国大宇那样退出造船行业。因为造船太重要了,我们一个厂可以拉动国内200多个相关企业的生产。 我们采取了足球比赛中‘人盯人’的战术,只要有了新船的信息,有专人跟踪盯住不放。去年5月,得知中远公司要订造两条新油轮,便多次主动上门接触;中远集 团总裁因其他公务到大连,我‘贴身陪同’。终于在去年5月28日签订了正式合同;中远手头暂时没钱,还是靠我们的信誉在银行贷的款,结束了16个月没有订 单的局面。7月份跟丹麦签订了11万吨成品油轮的合同,8月份跟伊朗签订5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合同。这30万吨超大型油轮,前后谈判了17个月,得到 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我国造船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打破了日本、韩国多年的垄断局面。去年,我们共接订单201万吨,相当于正常年景全国的总和, 这些足够我们干到2003年。今年8月18日,在我们造船新厂成立10周年时,30万吨超大型油轮就要开工了。”(记者点评:走出去,国际市场上海阔天 空。关键是能不能像大连造船新厂那样,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锲而不舍地研究、跟踪、盯住国际市场,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8年安排了30万国企职工就业

薄熙来:

不当水手,而是导航 “都说我愿种花种草,其实种花种草,也是为了国企改革。

我们多种花种草,城市环境美化了,外商就愿意来投资;而且土地在城市美化中升值,政府就增强了加快国企改革的财力。土地,是大连市经济发展的龙头。这是 一个基本的思路。”(记者点评: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兼市长薄熙来的这番话很有新意。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全面前进。但最基本的思路一定要清楚。)

“城市环境美化了,外商来投资的多了,他们就要付给我们土地转让费。我们用这笔钱,把市区里污染重的重化工企业搬迁出去,市区的烟囱少了,大货车少了; 这种搬迁不是平移,而是在搬迁过程中进行改制、减员增效,诞生一个新企业。这不是一举两得吗?污染的企业搬迁出去了我们的城市环境更美化了,对外商就更有 吸引力,土地也会进一步升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像最近搬迁的大连染料厂,毗邻大连港,占地55万平方米,却污染严重;企业在搬迁中改制,在市郊与北方氯 酸钾厂组成大连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员工从5000人减至3000人;腾出的地皮开发了海之韵广场、华乐广场和东海公园,成为大连新的景观。我这个人就愿意 搬厂子。”(记者点评:5年间,大连市搬迁了90户市内企业,腾出土地240万平方米,已获得17亿元的资金。)

“一个城市如果经济没有大发 展,就国企来论国企改革,恐怕难以有所作为。国企改革的第一关,是减员增效。大连原有百万企业职工,其中国企占了70万。人们看到大连有绿树、鲜花、蓝 天,像是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其实大连是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103家重点国企的平均年龄为60岁;第三产业的产值1992年为32%,去年才提高 到44%;作为老工业基地,减员的负担是很重的。这些人往哪里去呢?总不能靠建新国企安排吧。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1992年时大连的民 营企业职工不到10万人,现在达到了50万人;现在大连有7500家三资企业,几十万人就业。我们坚持了‘两个超越’超越所有制局限和隶属关系(中央、省 属、市属)的局限。一保就业,二保税收。”(记者点评:从大连市安排下岗国企职工的投入来看,的确“发展就是硬道理”。没有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国企减员 增效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很羡慕南方一些城市的轻型产业结构,可是我们这些重化工业怎么办?我们可不能搞休克疗法。国有资产要保值增值,下 岗职工要安排。前几年,像大钢、大化都颤颤悠悠,到了破产的边缘,我们硬是死保下来了。这两个企业有25000多职工,怎么办?精简。这也迫使我们及早动 手建立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一般安排下岗职工是企业、劳动保险和政府‘三·三·三制’,可有的企业十分困难拿不出钱;我们就搞‘二·三·五’,甚至是‘三· 七’,政府财政给兜底。政府的钱从哪儿来?压缩基建投资、压缩办公经费,把土地转让费让给企业。现在,只要下岗职工不挑不捡,24小时内就可以找到工 作。”(记者点评:大连市把安排下岗职工就业作为国企改革成功的突破口,是抓住了“牛鼻子“。)

“说到大连市的国企改革,远不是总结经验的时 候。我们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连的国企,就总体上说,只是脱困,还没有脱险,有的企业还有可能返贫。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毕竟保住了一批国有资 产,毕竟进行了有一定成效的结构调整,毕竟安排了几十万的下岗职工。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有竞争,就有潮起潮落。以后大连的企业会怎么样,主要靠他们自 己由他们自己去闯市场。不是讲政企分开吗?我不会去管企业,我也从来不从银行点贷资金给哪个企业。如果说企业是条船,我不会去当水手,当然也不能让他自由 飘泊。我们政府的责任是导航,是引航,是帮助减人减债,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有一点是坚定不移的,尽管比例上可能会有变化,但是国企在大 连不会萎缩,而会稳定发展,搞活搞好大连的国有企业,我们信心十足,这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记者点评:1999年大连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值 360亿元,盈亏相抵实现净利润5亿元,分别占辽宁省的1/4和1/2。大连市国企改革的举措同其他地方一样,无非是减人、减债、卸包袱,但是,在饱满的 精神状态下,坚定信念,把整个城市经济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为国企改革提供一个“大蓄水池“,这是大连市国企改革给人们的最主要的启示。)

《经济日报》 2000年04月25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