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 -- 本嘉明

共:💬57 🌺3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茗谈(六十八):双胞胎“宝船”-2

谢谢大家的意见。

(一)

首先,我想说的是,美国由于是“岛国”,必须拥有两洋海军;由于是全球帝国,必须拥有全球打击的海军。中国处于中央岛,只需要有“半球打击的海军”就够了,因为中国需要的主要资源基本就在这半球之内了。就是说,美国海军是很乐意跑到黄海,不惜擦枪走火的;而中国海军根本没兴趣到纽约对开洋面去跟美国的航母对峙,或者主动到北大西洋去跟美国海军掐起来。

这样的格局使得中国更需要灵活,可柔性组合的海军力量,更注重费效比,而不是一味追求豪华的战斗力。

况且,从英国,到美苏,凡是追求全球打击的帝国,最后都经济破产,撑不下去,中国何苦跟风?中国有了东风导弹,很明白大舰的弱点,又何必授人以柄,美国就山寨不出东风吗?

(二)

海上两条大船,能不能交换20吨一件的超大超重固体物资?

困难当然非常大,但世界科技发展到今天,没有突破性思维,怎么能有突破性成就?如果不是Apple强硬地要求音乐版权所有人,ipod下载乐曲,99美分一次,把所谓的智慧产权硬性改造,那么版权的“可侵犯”,以前可以想象吗?

而且这个“海上转运”本身,不单单是军用。两艘集装箱货轮在公海交汇,不必借助码头或驳轮,可以迅速安全地交换集装箱,这是多大的商业革命?

如果在外太空,两艘高速移动的,脆弱而经不起碰撞的飞船都可以精密对接,反而在海面上(当然是适当的海况下)交换物资,就是不可触碰的禁区?

所谓地球是平的,首先要求我们的思维是平的,没有人造的沟壑。

所以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其实不仅仅是军事技术问题。

(三)

再回到细节上来。

两艘2万吨级的大船,即便用北斗精确定位,在深海无法下锚的海域以辅助动力保持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点,那么为了防止碰撞,距离还是不能太近。在两者间转运大件物资,有三条路:海路,陆路,空路。

海路就是用驳船摆渡,这太低效,我们不考虑(但舰上可以保留为应急预案)。空路就是用大型直升机吊运,海战繁忙时大直升机升空盘旋,把甲板让出来,免得碍手碍脚。

陆路就是在两舰之间搭桥,用自走平板车(运输机器人)把飞机运过去。飞行员搭直升机摆渡,人机分离,避免出事故把人也搭进去。

我们假设这个桥这样搭:

首先,在甲舰和乙舰上都备有斜拉索桥塔,装在岛式建筑的一侧(不影响跑道),平时可以缩起一半。使用时升高,放出斜拉索,同时隐藏在飞行甲板下的伸缩桥面一节节伸展出来,每伸出一节就挂上两根拉索。

同时,在舰尾下水的,不是“欧洲水牛”气垫船,而是特种浮筒。这种浮筒是自走的“浮式桥墩机器人”,按北斗的精确定位自力行驶到指定位置,顶部升起液压支撑杆,变成一个浮桥的桥墩。两舰各释放两个浮筒,就会有四个桥墩。

这样在两舰之间,就形成一道“泸定桥”,晃是晃了点,不过不走人,没关系。桥面上敷设有特别的轨道,就像是放大了的自行车传动链条。

“无人自走平板车”是一个特大特宽的坦克底盘,但两边(也可以是三排甚至四排)不是橡胶轮胎或履带,而是巨大的齿轮状车轮,齿轮的齿啮合进桥面轨道,向前行走,这样即便有颠簸和切变风也不会脱轨。飞机或其他物资就用钢缆固定在平板车上。

因为有桥墩承受重量,所以这个运货节奏可以很紧凑,一个平板车刚开出,隔出几米第二个载货车也出发了,甲舰收到平板车后放松固定缆,把飞机推到甲板上加油加弹,所有的空平板车可以接在一起,稍后集中放回,由乙舰的升降机送回机库。

同时,桥本身是松的,桥板间不是刚性连接,那么两舰随波上下颠簸时,桥也在不停轻微扭动,但不影响运货,最多是扭动剧烈时运货效率比较低。

这套装备,也可以用在民用货轮上,大大缓解繁忙码头的压力。当然,这只有我们中国的COSCO货轮可以装备,技术不许外传,不然走私和KB分子就乐了。

(四)

一艘10万吨航母,最大的威力是可以快速释放飞机,就是一次攻击的强度比6万吨的要大很多,原因就是甲板够大,飞机够多。我们这个设想中,一旦需要装备固定翼空优战斗机,肯定是两条(甚至更多)轻航母配套,外加2-3条从COSCO征用的集装箱船(其中部分带有搭桥装备)。作战时,甲乙两舰自备的大型吊运直升机和其他直升机都转飞到集装箱船的甲板上,让出本舰甲板。

乙舰负责回收固定翼飞机,凡受伤不能用的飞机立刻吊走,移到集装箱船上灭火修理(美国海军在战斗紧张时会把受伤飞机推进海里);可用的战机回收8-12架后,乙舰的甲板停机坪就满了,必须暂停接受飞机,同时用浮桥和直升机双管齐下,把飞机转移给甲舰,清空自己的甲板。甲舰虽然有200多米的甲板,但前120米是弹射跑道,后面的甲板堆满待弹射或正在加油加弹的飞机,也会十分繁忙。但这样拼凑出的战斗力,跟一条6万吨航母的差距,应该不大了。就是说,如果一条中国自造瓦良格加两条轻航母的话,一次飞机出动强度可能就不弱于一条尼米兹了,而抗打击的战场生存能力则比单一一条尼米兹强很多。

说到轻航母的机库,其实大多数时间,轻航母是搭载直升机,短距起降飞机,甚至螺旋桨飞机的,军民共建撤侨救灾啥的,大的战斗这一辈子未必碰得上。真需要搭载大量空优战斗机的时候,事先准备的集装箱船就可以派用场了,所以不存在机库放空的问题。

至于说两艘配套轻航母中有一舰被击中,当然就麻烦了。不过这个危险,尼米兹是一样有,甚至更大。因为我们这两艘轻航母加3艘集装箱船,扎在一堆,个头近似,集装箱船还可能更大点,敌人的导弹和潜艇一赶过来,愣找不着哪个是主犯。至于DF-21找尼米兹,那就太容易了。

(五)

另一种方法,是建造一种独立的“中转作业船”,所有的搭桥设备和龙门吊都集中在这条船上,别人只准备好相应的接口。这就好比机场的登机楼,所有飞机都绕着它停。这条船能一次搭出几座桥,连接不止两条轻航母,而且坞登,补给舰,医疗舰,88号训练舰,只要吨位够大甲板够高的舰船,都能接上。这个“八爪鱼”本身没有多少储存库容,基本是左手抓来,送给右边,就是个水管里的“三通”,运输大队的干活,但因此让别人倍增的战斗力,就不得了了。

而且,这个作业船民用价值也很大。现在的集装箱货轮,经常有“倒箱”。比如COSCO一条跑美国旧金山的货轮,在宁波和青岛装柜时,如果有运往温哥华的货柜,也装上,跑到韩国釜山港后,把往温哥华的货柜卸在釜山的堆场,自己再装一些韩国货柜,直接开往旧金山。而下一班去温哥华的货轮进釜山港后,会卸下运往美国旧金山的货柜,把这些存留的温哥华货柜再装上。

这样做,固然增加了货轮的收入------反正空着仓位,多趁几个脚力钱。但大家必须都停釜山,那釜山港务局就很赚了。而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几条“作业船”,搞个国际协议,大家都承认这交换合法有效,然后停在公海几大航线交汇处,谁都可以来停靠交换,等于是赶集。我们就收个作业费,没有啥引水/清洁/港区费,大家认为如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