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 天煞穆珏

共:💬349 🌺187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心念王立军,读《循吏列传》

原想在写完《留候世家》之后写《 萧相国世家》的,但最近因为重庆王立军一事,颇有些意乱心烦。读这一章《循吏列传》很有些感慨,便先把这一章写下来。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太史公开宗明义是反对严刑竣法的。这种态度多少是与汉武一朝喜欢任用酷史,而自己也深受其害有关。他说法令是用来开导民智,刑罚则是用来禁止奸邪之事的。当一个国家文治武功皆不完备的时候,良民依然能够听从法令自我约束,是因为朝廷的官员没有乱来的缘故。太史公说的这一点确实是很有道理,他追究到民众不听法令的根源,其实就是朝廷的官员不守法,以致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太史公说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没有必要用严刑峻法。这话放在千年之后的现代,依然是道理。如果能用心的为人民服务,那么就并不需要采用高压、甚至持枪镇压的手段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於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孙叔敖的这个‘政缓禁止’一直到千年后的现代中国,都是一个令人慨叹的存在。我国的法律现在已经是多如牛毛,但是我国的人民也都知道,国家最大的问题是无人执法,法律都只是纸上文字。所以孙叔敖这个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是多么的可贵。另外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千年前我们国家一些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运载木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工具,而是采用秋冬砍伐,春夏的时候再依靠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的方法进行处理。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後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这两个故事一正一反。

楚王推行币改,但是效果不佳。孙叔敖作为国相,应该是一开始就知道楚王要推行币改的,至于币改的效果到底如何,他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至少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反对。有些事情确实是需要通过实践,通过事实来说服,才能令人回头修正政策当中的错误。所以孙叔敖等了三个月,看到朝廷推行的币改确实效果不佳,就向楚王进言了,而楚王也很通情达理的收回了币改的政策。我曾经在《《佞幸列传》及《韩信卢绾列传》》中说:这世间的事是相辅相乘的,有好的领导者,还要有好的部下,才能真正赢得天下。而孙叔敖和楚王的搭配也可以很好的说明:有好的部下,也要有好的领导者,才能赢得美名。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如果公孙敖事前也并不知道币改的结果不佳,所以同意推行币改,但在实行了三个月之后发现效果不好,便果断的请求停止,这种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态度才真是难得。但同时也说明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少啊。大多数人可能都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甚至逃避的态度去对待错误的发生,以致发展到后果无法收拾。这样想着,便想起了海瑞海刚锋同志,他之所以能受到万千百姓的爱戴,最重要的原因可能便是当他看到帝国面临的错误和危险,选择了迎难而上,力求拨乱反正的行为和精神。

第二件事里的公孙敖,并没有质疑楚王的命令,但是他也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政策虽好,但是如果朝令夕改,对朝廷的威信也会是个影响,所以他采取了迂回的手段来帮助楚王推行政策的实施。这两件事,一是说明了公孙敖的施政眼光;二呢,其实是说明了公叔敖与楚王之间的相处是如鱼得水。这就说明了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也是一个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的人。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子产治郑,太史公并没有记录他的详细事例,但是当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时,郑国人的啼泣却是令人忧恐:“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这样的话放在王立军的身上,恐怕重庆人民也是感同身受。那么很多人就会跳出来说这就是人治啊,就算再怎么盛世也会人亡政息啊,要长治久安就一定要法治啊。可是法治这个东西也是很玄妙的,法治有一个‘法律是谁定,又为谁定’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就会出现无人守法,无人执法,甚至暴力抗法的现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圣人出却是对黎民百姓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所以人治与法治,其实也是不能割裂各自表述的。对于现代的中国来说,如何用好人,走好法治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嗜鱼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公仪休的前两个故事还是说德政,但最后一个故事则提到了一个与经济学相关的动作。虽然在这个故事里,他的老婆比无辜。他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如果各位联想到美国副总统拜登对太子表达的不满,不知会如何联想公仪休的经济学动作。在国人看来,可能不同之处在于公仪休考虑的是如何让本国百姓吃好穿好,而我们国家对欧美等国的大量出口,却是以牺牲本国人民的利益换来的吧。但站在拜登的立场,拜登同志可能也觉得很委屈。我们美国拔了菜田,烧了织机,拿钱来买中国的产品,中国才有了今天GDP排名世界第二的荣耀,中国不能在美国现在有困难的时候过河拆桥。如何把握好美国人民的需求和中国人民的需求,看来是压在太子肩上的重担啊。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这个故事说的是忠孝难两全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无大盛,可见忠孝之说并不是儒家提倡之后的结果,而是一直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当中的。而石奢之自刎而死,也可见远古中国人的刚烈。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虽然在千年之后的时代,人们已经很宽容,不会要求一个判错案的法官自杀以赎罪。但是做为法官,听一听李离说的这些话,还是应该的:“臣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看看现在我国的法官,判错案不道歉,甚至故意藐视法律,不遵守法律,随心所欲在法庭上更改法规的行为,实在是愧对李离啊。

最后想说的是,最近因为王立军的事情,让我不由得想起海瑞海刚锋同志。翻看关于海瑞的负面新闻,说的都是他饿死小女和出妻之私德之事,便想着当年他所面对的,也是一个强大的为一已私利疯狂谋私的官僚集团体系,有如现在王立军面对的一般。那些自由派们是如何疯狂的向王立军泼污水的啊,所以也恍然明白加诸在海刚锋身上的到底是什么了。当真是:大人素谨无过,而床第易诬。

贴一张黄志忠演的海刚锋照片,他这个形象就似真身一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桥上,巫师唐望,天白,presario2200,dahuahua,积吉,笑熬浆糊未糊,子承父业汪文轼,网海,amazon,中关村88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