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0孙子兵法与左传中的战例 上 -- 桥上

共:💬7 🌺5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0孙子兵法与左传中的战例 中

除了以上欺敌的战例,《孙子兵法》的一些阐述还会让人联想到《左传》中的另外一些战例。

1.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孙子译注》(p 052)李零(070500)《军争第七》),《孙子兵法》中的这段话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而有一个《左传》中的战例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而且常常把这个战例与《孙子兵法》中的这段话联系在一起,这个战例就是公元前六三八年(宋襄公十三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宋襄公指挥宋军与楚军的战斗。宋襄公一定要等楚军列好了“堂堂之陈”后才发起进攻,结果得到了惨痛的失败,这个教训,肯定给后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子兵法》的作者在讲这段话时应该考虑到了这一战例。

下面是《左传》中关于这个战例的叙述:“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僖二十二年传》:(p 0397)(05220802)、(p 0397)(05220803))。

不过《左传》中还有另一个战例,为《孙子兵法》中的这段话提供了佐证:“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宋师不整,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庄十年传》(p 0183)(03100201))。

那是公元前六八四年(齐桓公二年,宋闵公八年,鲁庄公十年)夏六月,因为鲁国不支持齐桓公继位,派兵支持了与他竞争的公子纠,齐桓公成功继位以后,就拉上宋国联合派兵向鲁国问罪。两国军队列阵于鲁国城下,鲁国当时的实权人物公子偃从城上观察到宋国军队排列的阵形不够严整,认为有隙可乘,可以打败宋国军队,同时认为打败了宋国军队,齐国军队也必然退走。于是公子偃向鲁庄公要求出战,虽然鲁庄公没有批准,他还是动员自己能指挥的军队,把马蒙上虎皮,偷偷从鲁国的南门雩门出击,冲击宋军。鲁庄公也只好率领大军随之出动,“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国军队也只好撤走了。这个战例正说明如果对方未能摆出“堂堂之陈”,我方就可以趁机发起攻击。

2.

《孙子兵法》中将与地形、地势、地缘有关的各种情形都称为某种“地”,放在一起讨论,其中有一句关于地形的说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孙子译注》(p 053)李零(070600)《军争第七》),就可以在《左传》中找到实例。《僖二十八年传》中提到:“楚师背酅(xī)而舍,晋侯患之。”((p 0458)(05280306)),正是说楚国军队占到了有利的地形,“背靠丘陵险阻”(《僖二十八年传注》(p 0458)(05280306))。这是在晋、楚城濮之战战前,当时晋国国君晋文公一度对此非常忧虑,认为楚军占据了有利地形,不容易打败他们。最后晋国方面还是引诱楚军脱离了有利地形才打败了他们。

《孙子兵法》在《九地第十一》)中提纲挈领地指出:“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孙子译注》(p 080)李零(110700)《九地第十一》),把各种与“地”有关的方面分成了“九地”(但是实际上提到了十种“地”),分别加以说明。这些“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地形、地势”的“地”,另一类则是有关“地缘”的“地”。前者包括“氾地”、“围地”、“死地”,后者包括:“散地”、“绝地”、“轻地”、“重地”、“争地”、“交地”、“衢地”。《左传》中也有两个实例各与上面的一种“地”有关系。

其一:

公元前五七三年(宋平公三年,楚共王十八年,郑成公十二年,晋悼公元年),楚共王联合郑成公讨伐宋国,占领了宋国的要地彭城(当今徐州附近),将叛逃到楚国的五位宋国大夫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安置在这里,彭城是各国交往的重要枢纽,按《孙子兵法》的说法就是“交地”:“用兵之法:有交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交地则无绝”(《孙子译注》(p 074)李零(110100)《九地第十一》),“交地吾将固其结”(《孙子译注》(p 082)李零(110900)《九地第十一》)。可这些人占领这里,势必阻塞这个交通要道,所以当时宋国的大夫就预测晋国人必将干涉此事,宋国人自己不必着急。果然,一年以后,晋国人率领各国诸侯包围了彭城,那五位宋国的大夫只好投降,被抓到晋国安置,宋国也就收复了彭城。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有关记载:“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夏六月,郑伯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伐宋,取朝郏。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纳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焉,以三百乘(shèng)戍之而还。书曰“复入”。凡去其国,国逆而立之,曰“入”;复其位,曰“复归”;诸侯纳之,曰“归”;以恶曰“复入”。宋人患之。西鉏吾曰:“何也?若楚人与吾同恶,以德于我,吾固事之也,不敢贰矣。大国无厌,鄙我犹憾。不然,而收吾憎,使赞其政,以间吾衅,亦吾患也。今将崇诸侯之姦而披其地,以塞夷庚。逞姦而携服,毒诸侯而惧吴、晋,吾庸多矣,非吾忧也。且事晋何为?晋必恤之。””“七月,宋-老佐、华喜围彭城,老佐卒焉。”“冬,楚人、郑人侵宋。”“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华元如晋告急。韩献子为政,曰:“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彊(强),自宋始矣。”晋侯师于台谷以救宋。遇楚师于靡角之谷,楚师还。”“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元年春己亥,围宋-彭城。非宋地,追书也。于是为宋讨鱼石,故称宋,且不登叛人也,谓之宋志。”“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成十八年经》(p 0905)(08180005),《成十八年传》:(p 0911)(08180501)、(p 0913)(08180801),《成十八年经》(p 0905)(08180012),《成十八年传》(p 0913)(08181201),《襄元年经》(p 0915)(09010002),《襄元年传》:(p 0916)(09010101)、(p 0917)(09010102))

其二:

另外还有一种“地”是“重地”:“用兵之法:有重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重地则掠”(《孙子译注》(p 074)李零(110100)《九地第十一》),“入深者,重地也”(《孙子译注》(p 081)李零(110800)《九地第十一》),“重地吾将继其食”(《孙子译注》(p 082)李零(110900)《九地第十一》),“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孙子译注》(p 076)李零(110300)《九地第十一》)。如上所述,“重地”是指对方的深远后方。《左传》当时人的常识,军队出征在外,尤其是在敌后,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在公元前五八九年(楚共王二年,鲁成公二年)时,“冬,楚师侵卫,遂侵我师于蜀。使臧孙往。辞曰:“楚远而久,固将退矣。无功而受名,臣不敢。””(《成二年传》(p 0807)(08020802)),这里的“我师”是鲁国军队,因为《左传》作者是鲁国人,所以称鲁军为“我师”;“臧孙”则是鲁国大夫臧宣叔。这位臧孙是说,楚国军队出征日久,又远离本土,肯定呆不长,很快就会自己退兵了。后来也验证了他的说法。

而在公元前五五五年(晋平公三年,齐灵公二十七年,鲁襄公十八年,卫献公二十二年)时,晋国三军一齐出动,联合十二国诸侯共同伐齐,齐的外围城邑纷纷失手,险关要隘,包括长城(齐长城,在齐鲁之间)都丢了,联军一直打到齐国城下,各军纷纷抢掠各种物资,在齐国城下耀武扬威。吓破胆的齐灵公想要逃走,可是他的太子拼命阻止了他,这位太子名叫“光”,就是后来的齐庄公。这位太子的理由就是:“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君何惧焉!”这里“师速而疾,略也”与前面《孙子兵法》中的“重地则掠”正好相互映照,而对方军队的行为也正符合所谓“入深者,重地也”,“深入则专”,“掠于饶野”之类,可见这个战例与《孙子兵法》中的上述说法之间还是有一点渊源的。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有关记述:“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弗听。诸侯之士门焉,齐人多死。范宣子告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鲁人、莒人皆请以车千乘(shèng)自其鄉入,既许之矣。若入,君必失国。子盍图之?”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婴闻之,曰:“君固无勇,而又闻是,弗能久矣。””“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使乘(chéng)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晋人欲逐归者,鲁、卫请攻险。己卯,荀偃、士匄以中军克京兹。乙酉,魏绛、栾盈以下军克邿。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门之萩。范鞅门于雍门,其御追喜以戈杀犬于门中;孟庄子斩其橁以为公琴。己亥,焚雍门及西郭、南郭。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之竹木。壬寅,焚东郭、北郭。范鞅门于扬门。州绰门于东闾,左骖迫,还于门中,以枚数阖。”“齐侯驾,将走郵棠。大子与郭荣扣马,曰:“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君何惧焉!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轻,轻则失众。君必待之!”将犯之,大子抽剑断鞅,乃止。甲辰,东侵及濰,南及沂。”“十九年春,诸侯还自沂上,盟于督扬,曰:“大毋侵小。””(《襄十八年经》(p 1035)(09180004),《襄十八年传》:(p 1037)(09180303)、(p 1038)(09180304)、(p 1039)(09180306)、(p 1040)(09180307),《襄十九年传》(p 1045)(09190101))。

其实这里的叙述还让我想起了《孙子兵法》中的另一个说法,也是非常有名的两段话:“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译注》(p 019)李零(030200)《谋攻第三》)。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到,晋人在整个战役过程中用各种方法吓唬齐灵公,就是因为他们知道齐灵公不禁吓,打算要“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而且差点取得了他们在战场上未能得到的成果,幸亏“大子与郭荣”冒死拦住了要逃跑的齐灵公,要不然战国七雄之齐国变成鲁国也说不定。

3.

《孙子兵法》中有一段是专门讲怎样在战场上观察敌情的:“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者易,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 (左言右翕,重复),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孙子译注》(p 064)李零(090200)《行军第九》)

这里面有观察飞扬的尘土的;又有观察鸟兽动向的;也有观察敌军动向的;还有观察对方来人的表现的。

关于观察飞扬的尘土,《左传》中只有一次正面的描述,观察者楚人潘党还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軘(tún)车逆之。潘党望其尘,使骋(chěng)而告曰:“晋师至矣!””(《宣十二年传》(p 0737)(07120209)),这也许是因为久居南方的楚国人对于观察飞扬的尘土经验不足。不过《左传》中还记述了两个利用对方对尘土的观察,制造假象而欺敌的事例,都是晋国人干的:

一个是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五年,楚成王四十年)城濮之战中,晋国的下军将栾枝命令手下拉着柴禾向后跑,带起大量尘土,伪造出晋军正在逃跑的假象,楚军左师果然上当,追了过来,被晋军的中军精锐拦腰截断,成为战场局势的转折点,最终晋军打垮了楚军。

下面是《左传》中的相关记述:“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僖二十八年传》(p 0461)(05280309))。

另一个是公元前五七一年(晋悼公三年,齐灵公十一年),晋国联合了鲁国和卫国等国进攻齐国,上面已经提到过,下面要说的是上面提到的联军打到齐国城下之前的一段。联军和齐军双方在齐鲁之间的齐长城一线对峙,晋人知道齐灵公胆小,估计他会登高观察,故意虚张声势吓唬他。晋人在漫山遍野插满了旌旗,再让大批战车开进向齐人示威,车上本应有三个人,但其实只有两个人,车右那个人用假人代替。前面的战车张着大旗,后面让人拖着柴禾跟着,扬起漫天尘土,让齐人看起来有大批军队在行动。齐灵公果然被吓破了胆,自己先逃回齐国的都城。随后,趁着月黑天,齐国军队也放弃了阵地,跟着跑回去了。

下面是《左传》中的相关记述:“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襄十八年传》(p 1038)(09180304))。

关于观察鸟兽的,《左传》中也有两个战例提到过。

一个例子是:公元前六六六年(楚成王六年,郑文公七年)秋天,楚国的令尹子元率领六百乘兵车突袭郑国,一直打进了郑城中心,郑国人都藏起来不接战,楚人搞不清楚郑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退出城去,又听说诸侯各国的救兵已经出动,楚人就连夜逃走了。其实郑国人也在心里打鼓,也正准备逃走,这时探子来报告说:“楚人的帐幕上有乌鸦。”郑国人这才知道楚人已经逃走,安下心来。

下面是《左传》中的相关记述:“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子元、鬭御彊、鬭梧、耿之不比为旆,鬭班、王孙游、王孙喜殿。众车入自纯门,及逵市。县门不发。楚言而出。子元曰:“郑有人焉。”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庄二十八年传》(p 0241)(03280302))。

另一个例子则是:就在上面提到的公元前五七一年(晋悼公三年,齐灵公十一年)晋国进攻齐国的过程中,齐灵公已经被吓跑了,齐国军队也趁着夜暗逃走了,这时候,晋国有三位大夫看到了齐方的异常,赶紧报告上级:“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晋平公)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襄十八年传》(p 1038)(09180304))。这里师旷是乐师,但是非常睿智;邢伯是晋国的大夫,中行伯则是中行献子荀偃,晋国的中军元帅;叔向(羊舌肸)是太傅,当时晋国国君晋平公的老师。由以上二例可以知道,观察鸟兽的动向以判断对方军队的行动,对《左传》当时的人而言是很普遍的事。

关于观察对方军队动向的。上面提到过的“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襄十八年传》(p 1040)(09180307))就是观察敌方军队动向,进而判断敌军下一步行动的实例。另一个例子是在公元前五四八年(齐庄公六年,鲁襄公二十五年)春天,齐国的崔杼带兵进攻鲁国,鲁襄公很紧张,让人报告霸主晋国求救,但是鲁国的大夫孟公绰却说:“这次齐国军队的行为很奇怪,在我们的土地上没有抢掠,对他们自己的士兵也没有那么苛刻。看来崔杼是有野心了,想要收揽人心。放心吧!齐国军队呆不长,很快就会退走。”果然,齐国军队没得到什么战果就撤回去了。

《左传》中的记载是:“二十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以报孝伯之师也。公患之,使告于晋。孟公绰曰:“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使民不严,异于他日。”齐师徒归。”(《襄二十五年传》(p 1095)(09250101))。

关于观察对方来人表现的。例如:

公元前六一五年(晋灵公六年,秦康公六年),秦晋河曲之战,秦康公派使者去晋军约战,其实是想要连夜退兵:“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君之士皆未慭也,明日请相见也。”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诸河,必败之。””(《文十二年传》(p 0592)(06120605)),当时秦国的使者眼睛乱动,说话也言不由衷,被晋国的臾骈看出来了,要不是晋国内部有矛盾,秦国军队就危险了。

又例如:公元前五七六年(宋共公十三年),宋国的五位大臣闹脾气,自己出走到了睢水边上,执政大臣右师华元让人去挽留,他们不干,华元亲自去挽留,他们还不肯下台阶,结果华元就回去了。等华元一走,他们之中地位最低的鱼府就说了:“今天我们不就坡下驴,以后就回不去了,刚才右师讲话时语速很快,眼光动摇不定,挽留我们不是真出于他的本心。要是他想彻底赶走我们,这次就会拼命往回赶。”他们登高一望,华元果然在拼命往回赶,他们赶紧驾车追,华元已经让预先准备好的人决堤放水,阻挡他们,同时关闭城门,登城守备,不让他们再返回了。这五个人只好逃往楚国,上面提到过,这五个人后来还在楚人支持下一度占据了宋国的彭城。

这个例子见于《成十五年传》:“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出舍于睢上,华元使止之,不可。冬十月,华元自止之,不可,乃反。鱼府曰:“今不从,不得入矣。右师视速而言疾,有异志焉。若不我纳,今将驰矣。”登丘而望之,则驰。骋而从之,则决睢澨、闭门登陴矣。左师、二司寇、二宰遂出奔楚。”((p 0875)(08150403))。

还例如:公元前五二五年(周景王二十年,晋顷公元年),新即位的晋国国君晋顷公派屠蒯到周天子那里请求在洛水和三塗山举行祭祀,见过这位使节以后,周室重臣刘献公的下属苌弘就对刘献公说:“这位访客表情严厉,不像是要举行祭祀,倒像是要出兵打仗,估计是要进攻戎人,主上最好有所准备。”果然,晋国的执政大臣韩宣子(韩起)借祭祀为掩护,派荀吴(中行穆子)领兵突袭陆浑之戎,将其全部消灭,周人因为预先有准备,也捡了不少洋落。

这个例子见于《昭十七年传》:“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塗。苌弘谓刘子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戎乎!陆浑氏甚睦于楚,必是故也。君其备之!”乃警戎备。九月丁卯,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雒。陆浑人弗知,师从之。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周大获。”((p 1389)(10170401))

通宝推:重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