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幽诗、悠诗、仁诗 -- 九霄环珮

共:💬52 🌺20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点说明、顺便贴点以前请教别人的讨论

我说的原话应该是“主体哲学不可能产生【现代】科学”,这个话其实有点绕,因为“科学”这个词的定义就很难办。假如我们仿照上面的句式同样来句“主体哲学可以产生【古代】科学”的话,那么“科学”这个词就必须有一个很清晰一致,中外同一标准的定义,但是这么做很难,所以其实“科学”在这里的定义是不精准的,是个比较粗略的概念,而且“主体哲学”这个也是我临时照着“客体”自己发明的词汇,是为了叙述的方便,真的要论述的话,可能必须有一个更好的表述才行。

现代科学的产生并没有一个明确时间表,但是我们如果按照标志性事件来划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自从牛顿创立了他的三定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的世界观之后,现代科学就正式宣告了它的诞生。在他之前,都只能算作是现代科学的萌芽,这些萌芽,自然,中国的历史里面也有,但为何这些现代科学的萌芽不能在中国文化的背景里成长为现代科学的参天大树呢?我们一个便捷的方法就是通过考察牛顿的工作就可以明白。当然,还有其它的途径去了解这个原因,并通过这个过程,反过来认识中国文化的传统与中国人得思维。

上面还有一处需要辨明的,就是“科学”,这在中西的语境里绝对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只能抓些核心的东西,核心的东西就是,对于科学而言,实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所谓实效,大白话:实际效果。就是不问过程,只问结果,直接的说,就是管用不管用嘛。还不能一次管用,得一直管用,那就叫科学。所以中医是不是科学呢?以这个标准衡量,当然是科学。只不过得加个定语,可以叫做“古代科学”。类似的古代科学还有“经络”“针灸”等等,其实还有很多,只不过为了方便与西方科学概念相类比,这里举出来的都是有一定具体实相呈现的古代科学,因为它们的实证内容易被观察与理解。实际上还有很多纯粹精神内容的也很“科学”,但其实证通常也都是精神性的实现,无法或者非常难于作有效的个体之间的交流与求证,但它们也还是留下了些许证据,比如佛教里的“禅定”“涅槃”以及高僧大德们不朽的金身。说的玄了,就此打住,继续说我们容易理解的东西。

就继续说我前面帖子中涉及到的“地球是圆的”这个观念产生的历史吧。贴上以前我与朋友讨论这个的时候,朋友的一段清晰的阐述。

--------------------------------

wuzhide: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地球是圆的”这个观念的?因为中国古代的许多天文学成就,其中一些至少是应当需要这个物理观念的支持吧?就算是天圆地方的说法,暂时忽略“地方”的哲学矛盾,仅仅靠“天圆”可以建立起数学上等效的计算模型,那么何以“地球是圆的”这个如此重要的观念竟然并没有在中国人的心灵里留下什么深刻的痕迹呢?甚至于都感觉不到从古代到近现代之间的这种过渡。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之处在哪里呢?能否说说你的看法?还有比如是否可以认为“天圆”的数学计算模型其实预设了地球是圆的这个命题?

我个人的经验感受是假如没有牛顿力学建立的世界观的支撑,假如我是一个古代人,知道了地球是圆的这个可能性,那一定是很震撼的,因为想象一下,地球就漂浮于寰宇之中,那至少一定会由此而产生出一种宗教吧。设想那个时代,第一个智者如何来构建这个宇宙观,那是多么宏大的一件事,怎么会不留下一点痕迹呢?

yijun:

你的困惑主要是源于站在现代西方自然观的立场,而隔膜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而正是在这个自然观下,你的困惑就自然消解。

这个自然观的一个相关经典,是屈原的天问,值得好好研读。

粗略而言,中国人过早进入了抽象的范畴,其一个可能的驱动因素是,这个人群在至少五千年前就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这就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的自然观里,人以及人群的属性具有相当大的权重,这就使得中国人从来没做到过形成一个完全与人的属性无关,甚至一点都无需在人这里获得表达的,一个客体的概念。而在西方,无论是古西腊的多神与泛神的自然观氛围,还是后来基督教統治下的上帝自然观的氛围,要形成一个客体范畴都很自然:人被神超越,因而也可以被抹掉,从那个所谓客观的世界里。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那样一个客体的概念,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前提。而如果缺乏这个前提呢,中国人选择了另一条抽象之路径。

这条路径的作法是,对现象作抽象,而抽象出来的范畴必须能在人这里获得表达。所以,天地,阴阳,宇宙,纲纪,气质,...莫不必需在人这里也获得落脚点。

这个作法的后果就是,天地如鸡卵,这个想法老早也有,但既使大地如卵黄又如何?这并不必然令人产生是否会掉下去的震惊,逻辑的追求完全可以止步于一个抽象的无法判定能否实证的范畴。

通宝推:南方有嘉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