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2003年世界GDP排名==对吗? -- 平安里

共:💬7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大概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吧

附转一篇《新财经》:中国人均GDP的合理区间是多少

人均GDP是一国经济的最大基本面。它是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演变趋势的主要解释变量,因而无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还是投资分析均具有重要意义。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GDP数字是按官方汇率确定的,而汇率又是不断变动的,因而存在失真。本文依据多种方法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重新测算,得出了中国人均GDP3000多美元的新结论。

同是用美元对中国2003年中国GDP规模进行估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相差近5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仍属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就算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大为不及;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国人均GDP已经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国家统计局“藏富”,是世界银行别有用心,还是另有原委使得中国GDP如谜一般难以琢磨。

中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尽快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每个国人和每届政府的愿望和目标。通常认为,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总值为121103.8亿元(按官定汇率约合1.4万亿美元),人均GDP9371元(按官定汇率约合1100美元)。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公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的2003年中国GDP总值为14098亿美元,人均GDP1087美元,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03年中国GDP总值为63538亿美元,人均GDP4900美元。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中国的人均GDP也远远不止1000美元。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按照世界银行的两套统计方法,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的排名发生了重大差异。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2003年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七,为1.41万亿美元,不到日本GDP的1/3;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达到6.35万亿美元,大约是日本的2倍(两种方法统计的世界经济实力前十位的国家相关数据见表1)。

名义GDP与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之间出现巨额差距的原因在于这两种方法的统计各不相同。

名义汇率法是在各国统计部门所公布的统计数字的基础之上,按照官定汇率将其折算为美元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焦点在于汇率如何确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上普遍建立起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非常剧烈。为了防止由于汇率波动带来的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无谓变动,世界银行采用了通过三年期汇率的平均值来平抑汇率波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汇率在短期内的波动除掉,但实际上是除不掉的。它只有三年期,所以,三年以外的波动是看不出来的,特别是那种大幅度的汇率升值和贬值是除不掉的。所以,这种方法本质上依靠的是汇率,只是对汇率有一些小修小补。

由于中国采取钉住美元浮动的汇率制度,所以,美元和人民币的比价近年来变化不大。因此,按照名义汇率法核算的中国GDP,是世界银行在中国官方数据的基础上折算得到的,基本上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一致。

购买力平价法,简而言之,就是在国家之间相互比较时,由于各国所使用的货币单位的不同,要通过一个价格折算因子将这种差异剔除,而对实物量进行比较。打个比方,在中国的麦当劳餐馆,购买一个汉堡包需要10元人民币,如果在美国的麦当劳餐馆购买一个同样的汉堡包需要10美元,如果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由这一个汉堡包而带来的美中两国GDP差了8倍还多,但事实上,一个汉堡的价值量是固定的,只是由于计价货币的差异才导致了GDP的差别,实质上由这同样的汉堡包带来的两国GDP是完全一样的。这是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含义。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品种类繁多,各种价格指数纷繁复杂,要想完全剔除由于价格差异导致的GDP变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银行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有从支出角度测算的支出法(ICP方法)和从生产者角度测算的生产法(ICOP方法)两种,这是与国民经济核算的两种方法相对应的。世界银行也是通过对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各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进行广泛调查后按照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进行计算的,这第二套排名的结果就是运用ICP法得出的比较结果。这种比较由联合国进行,是一个一个地分开做的。因此,凡是没有比较过的年份就用本国货币计算的增长率外推,还有很多没参加的国家都是用这种方式推出来的。这里面有两个外推,一个是时间的外推,一个是空间的外推。中国没有参加ICP,数据是用任若恩和陈凯在1986年做的那个比较结果外推的。世界银行最后作出的GDP63538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的结果就是在此基础上得来的。这样,相隔近20年的外推时间实在太长,而且中国这20年正是改革深入开展,各种指标体系变动激烈的时期,这种计算方法必定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但由于中国至今还没有参加ICP,因此也没有新的比较基础来替换它。

由此可见,中国2003年6万多亿美元的GDP实难令人信服,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更像是别人出于某种目的而强加的光环,而1万多亿美元的GDP总量又似乎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呼声甚嚣尘上的关口显得过于单薄,孰是孰非,确如雾里看花,迷茫一片。

中国威胁论

近年来,在国际上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论调,一种是“中国威胁论”,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独立于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而一枝独秀,甚至有10年之内赶超美国的可能。从1994年世界银行发表专题报告《中国人均GNP》,对中国官方得出的1992年GDP数进行了大幅上调(幅度达到34.3%)开始,GDP是否低估就成为一个重要话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竞争地位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排名又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导致关于GDP低估的讨论愈演愈烈。针对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说法,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专家许宪春先后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由于统计体系的不完善、统计数据质量不高和体制性转轨等因素,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其多年统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经测算,中国的GDP并不像世界银行指出的有那么大的低估幅度,而是有的地方高估,有的地方低估,最后GDP总量变化不大,或略有低估。并且指出随着中国统计工作质量的提高,目前在方法体系上已与国际接轨,世界银行也基本认可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学者王小鲁也认为“中国的GDP的统计过程中存在相当多的漏洞,有很多没有算进去的部分。但总体来讲,在90年代我们认为虚报的比漏报的情况严重。”由此可见,国内学者的普遍观点还是认为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基本能够反映GDP的真相。至于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所得到的世界第二的排名,由于中国的基准数据年代过于久远,可信度不高。

为何国内外总是有人在中国GDP低估问题上纠缠不休呢?从正常思维来看,向往富裕是每个人的共性,何以国外的一些论调总要给中国戴上富裕的帽子,而中国却坚辞不受呢?事实上,老外给你戴高帽是有原因的。如果中国真的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则中国就超越了低收入国家的水平。在国人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低收入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能享受的优惠待遇将不复存在;假如人均5000美元的高帽是被强加的,我们就更得不偿失。所以,隐含在GDP估值争论背后的深层原因无非是一些发达国家意图以中国走向富裕为由来直接增加中国在国际机构中的缴费义务,并使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获取优惠贷款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特惠待遇受到影响。而国内学者也看破了老外的用意,从统计测算的角度证明中国的GDP没有低估,对其论调还以颜色。

中国崩溃论

再来看关于中国GDP被严重高估说中国即将崩溃的论调。持此论调者说中国的数据是假的,中国严重高估了GDP,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罗斯基。针对两种论调,国内的学者们旁征博引,纷纷撰文发表评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内的GDP研究专家任若恩、许宪春等人的观点。

先说认为中国GDP高估的罗斯基。罗斯基2001年在“中国的GDP统计发生了什么”和“如果相信中国的GDP统计,风险可要自己承担”两篇内容大致相同的文章称,在1997年到2000年之间,中国经济累计增长了24.7%,可是能源消耗下降了12.8%,国内航线的旅客里程数仅增加了2.2%。用这些数据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高估了GDP。他认为中国1998年的GDP增长大概只有2%,甚至有可能是负的。后来任若恩教授(2002)发表文章“中国GDP统计水分有多大”以1971~1999年间日本、德国、英国、韩国、美国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能源消费与GDP增长不同步为论据反驳了罗斯基的观点,指出罗斯基的研究由于方法的片面性,其结果是不负责任的。之后罗斯基又在2002年发表“近年来中国GDP增长核算:目前的状态”一文,文中引经据典,表示任若恩的研究是脱离实际的,依然维持其关于中国GDP高估的观点。

那一时期关于中国GDP是否高估的争论热闹非常,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和衰退,何以中国能够独善其身,这引起了大家的“眼红”。这从罗斯基的文章中认为1998年中国公布数据的尤其可疑中可见一斑,因为国内学者也普遍怀疑1998年为了“保八”而公布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二是罗斯基的文章一直在能源问题上紧咬不放,原因在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有统计表明中国在1996~2000年间的能源消耗系数是下降的。如果接受罗斯基关于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观点成立,如果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增长,就等于说中国的能源消耗系数没有下降,即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没有减少,中国就要负起承担全球环境恶化的责任。

总之,国际上关于中国GDP的论调,不论是GDP的高估还是低估,都有一定的言外之意。

其实,通过对中国经济进行不同角度的深入考察研究,就能找出高估或低估的原因,对中国GDP准确的分布区间进行较准确的定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