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美国试图以学术思想为战略工具征服中国 -- hwd99

共:💬3 🌺3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整理】美国试图以学术思想为战略工具征服中国

美国试图以学术思想为战略工具征服中国

2012-01-10翟玉忠

   学术成为一个国家的商业和政治工具,这在二十世纪以前的人类历史中是极其罕见的。只有在二十世纪以后,学术才成为美国攫取中国核心利益的超级战略武器。 用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大学校长埃德蒙詹姆士(Edmund J. James,1855~1925年)的话说:“道义精神上的主宰比军旗更必然地为商贸开辟道路。”

  这句有名的话源于1906年初詹姆士 向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向中国派出教育使团的备忘录》。该备忘录开始只在私下流传,1907年被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 (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年)收录在《今日的中国与美国》一书中。

  实际上,“詹姆士备忘 录”代表了当时美国朝野许多人的共同主张,即以学术思想为战略工具,一劳永逸地征服中国。正在是该备忘录精神的指引下,美国政府(也包括其他西方国家)立 刻****:先是用庚子赔款的退款招收中国留学生;后来建立了“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了的大学校”(罗素语)——清华大学;又在诸多西式大学的基础上创建各 种专业学会和各类学术刊物,通过消灭中国本土学术生存的制度基础达到全面控制中国精英精神的目的——今天西方强国近乎完全实现了在道义精神上征服中国的宏 大战略构想。

  具有表现为,对于1908年美国国会决定用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帮助”中国兴办教育,即史称的“退款兴学”。有些中国知识分 子认为它既对中国有好处,也对美国有好处,所以不能称之为文化侵略;另一些知识分子则为美国人的善举感激涕零。比如诗人流沙河就为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 的“山西基金会”改革开放后仍为山西每年捐款20万美元感动地大哭了起来,并由此断言:“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 人。”(流沙河:《中国人在全世界唯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

  再比如,《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7年11月号(总第68期)一位中国 学者发文为詹姆士备忘录辩解说:“很久以来,不少人把这份备忘录看成是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证据。我想,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美国学者向他的国家的进 言,为其国家服务。说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或文化扩张,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当时西方要拿什么样的文化向中国搞扩张呢?是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是莎 士比亚的戏剧?是平等自由的思想?是民主政治的观念?这些不是我们要吸取的吗!”

  中国是需要爱因斯坦的物理学,也不妨欣赏一下莎士比亚 戏剧,更不妨了解一下自由民主思想(它适不适用于中国现实是另一回事),但这一切都不能以牺牲中国本土学术思想为代价。我们的本土学术是先贤对数千年历史 经验的理论总结,失去了这一学术土壤,如何因革损益、产生真正的“中国学术”?最多只有“在中国的西方学术”!今天,当中国本土学术已经全都成了西方学术 的研究材料,我们除了“吸取”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即使所谓的比较研究,也要按“西是中非”的既定标准进行,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

   2010年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老师找笔者聊天,他说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太重要了。我说你的这个想法从何而来。他答:自己的单位与商务部有 个培训外国专家(还有军人)的项目,他作为老师,突然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教人家的,因为中国所有的科目都来自外国,根本不能用来教人家。好在外国人来中国 留学一般是为了方便学汉语,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现实。

  脱下了西学的好看新装,中国学术还剩下什么——所有这一切都来自美国用学术征服中国的战略——他们知道,这是最廉价,反抗最小,也是长期内最有效的殖民方式。在留下慈善之名的同时,可以作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事实上,当时美国朝野推动用退还庚子赔款的钱让中国青年来美留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美国长期的商业和政治利益,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他们要以学术手段,使中国美国化,使中国变成美国无形的殖民地,进而 “赢得整个帝国”。

   1905年,由于美国长期奉行种族主义的排华政策,中国商人和爱国人士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抵制美货运动。1905年6月,上海商务总会召集会议,作出了 “不用米国(即美国——笔者注)货、不定购米国货”的决定。一时间,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纷纷响应。此举使美国在华商业受到巨大的打击,据当时的《时报》载: “自抵制美约之风潮起,花旗(即美国)面粉大为滞销。”而连年亏损的上海各织布厂却“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 畅旺”。

  由是美国朝野进一步认识到了精神上控制中国的重要性。时任美国驻华公使,通晓中文和藏文的汉学家柔克义(William W. Rockhill)向罗斯福总统建议用退还庚子赔款的形式平息中国人的愤怒,同时用这些钱供中国政府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之用。

   柔克义是中国通,在同受过美国教育的清政府官员的接触中,他意识到这些人所造成的政治影响完全符合美国国家战略利益。早在1905年初,他就在写给一位 参议员的信中呼吁允许接收中国学生就读西点军校,他的理由是:“我不能设想还有比向他们提供我们的教育设施所能提供的便利更为有益的事——不仅对他们来 说,而且最终对我们来说。从与许多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中国官员的长期接触中,我完全有信心地说这些人对他们国家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绝对是符合我们利益的。已 有不少中国的海军军官在美国接受教育,他们中许多人已享有盛名。我相信如果有可能允许中国学生进入西点军校,将会获得同样令人满意的结果。”(转引自崔志 海:《关于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的几个问题》,载《近代史研究》 2004年01期。)

  后来,柔克义用了最大努力防止这笔巨款用于有 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其他任何目的,我们甚至可以用“不择手段”一词来形容柔克义的努力。因为包括柔克义在内的美国政治文化精英懂得:“随着每年大批的中国学 生从美国各大学毕业,美国将最终赢得一批既熟悉美国又与美国精神相一致的朋友和伙伴。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如此有效地把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政治上联系在一 起。”这样就可以“避免将来中国再次发生类似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积极推动退还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 语, 1906年3月6日 ,他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使后者下决心将退还的庚子赔款用于“教育”掌握中国未来的年轻人。参阅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 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4~255页。)

  先是1905年7月12日,柔克义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力陈将退款用于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反对康乃尔大学教授精琪(Jeremiah Jenks)提出的将退款用于清政府货币改革的建议。货币改革显然是中国急需的,但柔克义的理由很简单——这一方案不切实际。

  清政府也不赞成将退款全部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上书建议将退还的庚款先用于兴办路矿,再以其所获之余利用于兴学。当时中美之间正好发生粤汉路权之争,袁世凯的建议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1907年6月,美国国务卿罗脱正式通知中方将退还部分庚款之后,清政府对于退还的庚款用途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清政府设立资本金为2000万美金的东三 省银行,在美国发行债券,以东三省的一部分收入和退还的庚款为抵押,然后以东三省银行的盈余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

  清政府可能也像 今天许多中国学者一样,天真地认为这一计划既满足了美国的“善意”,又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但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可不关心中国的实业发展计划,他软硬兼 施,强迫清政府同意将退还的庚款全部用于派遣赴美留学生。清政府不得不于 1908年7月14日 发出照会,规定自开始退还赔款之年起,中国政府于头4年 每年遣送100名学生赴美留学,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选派50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直到该项退款用完为止。

  可是这时清政府还是不甘心。7 月14日照会发出后不久,它就决定派特使唐绍仪赴美游说,希望美国接受建立东三省银行的计划。柔克义得知内情后,很快就向美国国务院汇报了唐绍仪访美的真 实意图,建议美国政府不要接受清政府的方案;他还对唐绍仪进行人格上的侮辱。 1908年7月30日 ,他在写给国务卿的信中说,唐与大多数中国人一样, 对财政和政治经济问题完全无知,他甚至不能被称为是一个有很好教育的人。

  是年年底唐绍仪访美,无果而终。

  用庚子退款资助中国留学生的计划使中国留美学生人数迅速上升,据1921至1925年的统计,中国留学生中去日本的仍占第一位,总计1075人,占总数的41.51%;不过美国已经很快升至第二位,总计934人,占总数的33.85%。

   美国控制中国未来领导者精神的计划是十分成功的。以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力巨大的胡适为例。1910年7月,胡适考取了第二批庚款留美官费生。七年的留 学生涯使其身心都浸润了“美国精神”。同时,他也对美国人的精神控制无比感激。胡适在为金陵大学建校四十周年(1928年——笔者注)纪念册题写的诗句 中,公开为美国辩护:

  四十年的苦心经营,

  只落得“文化侵略”的恶名。

  如果这就是“文化侵略”,

  我要大声喊道“欢迎”!

  (转引自张静:《美国“退还”庚款和在华“兴学”论析》,载《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06期)

   当然,也有保持头脑清醒者,比如同样作为庚款留学生的 梁实秋 先生。他在暮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读到詹姆士《关于向中国派出教育使团的备忘录》时 幡然醒悟,梁实秋当时这样写道:“罗斯福大概是接受了这个意见(指詹姆士备忘录——笔者注),以教育的方式造就一批亲美人才,从而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几句 话,我们听起来能不警惕、心寒、惭愧?”(转引自程新国:《庚款留学百年》,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16~17页。)

  从大历史的 角度看,美国詹姆士备忘录对中国的危害比日本侵华蓝图“田中奏折”大得多。因为今天的中国学术,特别包括经济、商业领域在内的人文学术仍按詹姆士备忘录指 引的方向发展,而我们又不觉“警惕,心寒,惭愧”!连《关于向中国派出教育使团的备忘录》的全文也是由笔者在2010年才全文译出。

  国人在精神上被奴役而不知!这不仅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耻辱,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悲剧!因为学术思想上被殖民,近乎使一个辉煌的文明完全失去了依托厚重的文化土壤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复兴中华文明之路既阻且长!

Hwd99评:美国对中国人最可怕的洗脑在经济思想方面。今天的中国,有一大批精英,认为美国人将废纸印刷成美元,就成了财富,于是国家形成国策,调动中国的人力物力,生产商品去换美元,搞优惠政策,引进美元。于是美国人不用生产,也是世界上人均享用最多商品的国家,而中国人以不到五世界分之一人口,生产了世界一半商品,结果是有一半的中国人,还处在世界贫困线以下。同时,中国的资源在快速流失,从地大物博变成了资源短缺;江河湖泊严重污染,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16个在中国,环境严重恶化。

以下是美国政府《关于向中国派出教育使团的备忘录》介绍

[QUOTE]转自:乌有之乡

中国现代大学和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不过是美国国家长期战略的结果,其思想核心就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詹姆士(Edmund J. James,1855~1925年)1906年提出的:【道义精神上的主宰比军旗更必然地为商贸开辟道路】。

1906年初,詹姆士向当时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向中国派出教育使团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开始只在私下流传,1907年,首次出现在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年)出版的《今日的中国与美国》一书中。

在这份备忘录精神的指导下,美国人(也包括其他西方国家)立刻行动起来,先是用庚子赔款的退款招收中国留学生,建立了清华大学,又在诸多西式大学的基础上创建各种专业学会和各类学术刊物,通过消灭中国本土学术生存的制度基础达到全面控制中国人精神的目的,实现其长远的商业政治利益。今天西方强国近乎完全实现了在道义精神上征服中国的宏大战略构想。

比如,《二十一世纪》网络版二○○七年十一月号

(总第68期,网址: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707045.htm,访问日期:2010年2月20日)

一位中国学者发文为詹姆士备忘录辩解说:【很久以来,不少人把这份备忘录,看成是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证据。我想,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美国学者向他的国家的进言,为其国家服务。说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或文化扩张,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当时西方要拿什么样的文化向中国搞扩张呢?是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是平等自由的思想?是民主政治的观念?这些不是我们要吸取的吗!】

是的,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我们需要,但中医那样不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实用知识体系就不要了吗?动物实现不能【验证】古老针灸的有效性,针灸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吗?

莎士比亚戏剧可以译出,演出。但当这些译著成了白话文一统天下的重要支柱时,难道文言人就弃置不用了吗,那是中国文化的根。试想一两千年后,我们的子孙谁还能看懂用二十世纪口语(白话文)译成的莎士比亚戏剧。

平等自由、民主政治,现代化、自由市场经济也可以了解,那是西方历史的产物,但能盲从吗?因为这些人文领域的概念最缺乏学术上的中立性,常常成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工具。詹姆士备忘录最终不就是要推行这些理念,进而达到在精神上主宰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吗?

中国成了学术上的殖民地,中国学者还是这些精神殖民者辩护——这不是无知是什么?这不是愚昧是什么?这不是奴性是什么?

作为庚款留学生的梁实秋,直到暮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读到这份备忘录的内容时才幡然醒悟,他这样写道:【罗斯福大概是接受了这个意见(指詹姆士备忘录——笔者注),以教育的方式造就一批亲美人才,从而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几句话,我们听起来能不警惕,心寒,惭愧?】(转引自程新国:《庚款留学百年》,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16~17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詹姆士备忘录】对中国的危害比日本侵华蓝图【田中奏折】大得多(这个奏折无论真假,都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真实的历史进程),因为今天的中国学术,特别是人文学术仍按詹姆士备忘录的指导方向发展,而我们又不觉【警惕,心寒,惭愧】!

不知何时中国才能结束这种道义精神上被无形奴役的现实!要知道,精神奴隶具有自残的性质,比现实中的奴隶更可怕;我的同胞们——醒醒吧!奋起吧!战斗吧!

关于向中国派出教育使团的备忘录

文/Edmund J. James

译/翟玉忠 校/陆寿筠

东方近期的发展表明了中美关系注定会更加紧密,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文化层面和商业层面。中国人会来到我们国家学习我们的制度和工业。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中国使团(Chinese Commission,即清廷派出的出洋考察团——译者注)当下或近来在我国的考察。我们的人也会去中国学习他们的制度和工业,所有促进相互交往和增进互相了解的努力一定有益于两个国家。

如果这时美国政府派遣一个教育使团去中国,其主要职能是访问帝国政府、并在其赞同下访问每一个省级政府,目的是通过这些省政府,代表美国教育机构向有可能留学海外的中国青年发出正式邀请,请他们到这些机构来学习,这会对我们两国大有助益。这一考察团的委派将会进一步加强联结我们两个伟大民族的同情和友谊的纽带。

中国正面临一场革命。当然,因为这个国家人口众多、土地广袤,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它不会如日本革命那样迅速地发生。人们相信,除了暂时的挫折与反动,这一已经开始的革命不会再全然失败。

世界上每个大国不可避免地会与这一巨大变革发生程度不等的紧密关系。至于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要由这些国家自己来决定的——是亲善、友好、同情,还是铁拳暴力相向。关于这件事情,我们美国当毫不犹豫地加以决断。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成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那个国家为此付出的一些努力,就会在道义、文化及商业的影响力方面获取最大的回报。如果美国在三十年前就成功地把中国留学潮引向美国、并使其长盛不衰(曾经有一度看来快成功了),那么我们今天就可以通过文化知识上和精神上对中国领袖群体的主宰作用,以最令人满意又最微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走向。

中国已经派遣了数百、甚至数千的年轻人去外国留学,据说有五千在日本,数百在欧洲——仅在撮尔小国比利时就有三百人。这意味着这些人回国后将引导中国效仿欧洲而不是美国,效仿英国、法国、德国,而不是美利坚合众国;这意味着他们将推荐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教师和工程师在中国担任要职,而不是推荐美国人;这意味着中国人将买英国、法国和德国商品,而不是美国货;各种工业上的特许权将给予欧洲,而不是美国。当然,由于地域和种族相近、以及所需旅行和生活费用较少,目前绝大多数中国青年很自然地选择去日本而不是去欧洲或来美国。同时,中国人在许多方面忌妒日本人,若其他情况相同,他们会更愿意将年轻人送往其他国家。在所有这些其他国家中,如果不是因为我们的排华法案,尤其是我们施行这一法案的不友好态度,美国会是最自然的选择,因为中国政府无论如何从未真正反对我们目的在于防止中国劳工移民的法案,他们只是反对我们通过和施行这一法案的方式方法。

我们是中国人的天然朋友,我们曾经是他们真正的政治盟友。我们阻止了中华帝国被瓜分;在远东,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给了他们最接近公正的待遇。因此,在政治关系方面,他们对我们比对其他国家较少猜疑。他们由于我们在海关粗暴对待中国体面人士所受的精神创伤很快会被我们公正得体的行为抹平。可以相信,通过一种大张旗鼓和令人满意的方式,以较小的努力我们就会赢得中国人的善意。我们可以不接受中国的劳工,但可以体面地对待中国学生,为他们提供我们的教育设施。我们今天的高等院校远比欧洲国家的院校更能满足一般中国学生认识欧洲文明的愿望。我们只需要让他们注意这些事实,以保证他们的到来,有利的结果必将从这一能影响他们全部思想和情感的机缘中自然产生。

如果美国政府正式派一个教育使节,带一两名助手去中国,通过北京政府和各省政府,代表美国政府和各高等院校,热情邀请中国人像使用他们自己的机构一样利用我们的优势条件,显然这可以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人会赞赏,就像我们也会赞赏,向别国派遣这样的正式使节所显示的恭敬之意。这是使任何国家都会感到骄傲的一种尊重——而中国人是对于攸关自己尊严的任何事情特别自傲和敏感的一个民族。

这样一个使节团去到每个省份,会使他们有机会向中国政府提供有关美国及其教育机构的许多信息。而且,因为这些政府所询问的当然不会仅限于教育和教育机构,所以传遍中国的信息不会仅仅是有关教育的,也会与工商业相关。通过以如此方式与有影响力的中国人接触,就有可能应他们所求,直接地推荐他们所需的美国教师、工程师和其他人员。我特别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知道,中国的国务要员们急于想从美国和欧洲得到恰当的人才以协助他们的各类事业和政府企业。我自己去年一年中就被中国不同地方的政府询问过四次,想聘请愿意在中国担任五、六年显要公职的年轻人。

总之,这样一个使节团的访问会留下多方面的长远影响,其价值将极大地超过整个举动可能所需的代价。它会在许多意想不到的方向上结出硕果,超过我们目前的预期,在教育,工商和国务领域显示出新奇的得益可能性。此举的道义影响一经扩展,即使从纯粹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付出相同代价获得更多的回报——道义精神上的主宰比军旗更必然地为商贸开辟道路。

(译自:Arthur Henderson Smith:Chin

关键词(Tags): #美国 侵略 中国 文化 经济通宝推:海峰,云中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