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网文摘录,做个备份 -- 谢家堂前

共:💬58 🌺85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5

儒生们在高谈统一思想,大国崛起的同时,却丝毫意识不到:他们自己连同家人的生活来源,除却生活在首都地区的,其它地方的儒生和平民们,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跟地方经济、地方财政、地方管理,地方社会人群发展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

无论你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多少种演绎推理,却无法规避一个事实:你的消费跟生活,是跟你周围那些人在一起,而不是跟远方某位让你心存幻觉的圣人在一起的。决定你每天生活质量的,更多的是你周围的那些人和事。

政治是什么?

孙先生的定义是比较准确的:众人的事情。

港台电视剧里,经常把办公室内的人际关系事务叫做“办公室政治”,其实,这倒是贴合政治原意的。

一个村庄里,谁来管理公共财务,谁来料理公共事务,谁来帮大伙疏通跟上面以及邻村的关系,谁来协调管理村里的治安需求……凡此种种,便可称乡村政治。

意识形态占据现代政治学的比例并不高,严格来讲,现代政治学领域中,和意识形态有直接关系的还不到百分之二十。但因为中国儒生们自古以来便喜欢讲究所谓“天下”的学问,所以对细小处见智力与能力的基层政治命题便不是很热心,而所谓“天下”么,自然是可以滔滔不绝讲上一大顿意识形态相关话语的。可占据人们日常生活大部分时间的,偏偏就是与“天下”不是关系太大,但与左邻右舍、柴米油盐等关系很大的基层政治内容。

至于个人得失和民众利益,这其实是不应该完全对立,而是互相妥协、互为促进的一对概念,但长期以来在我们这里,这个概念被巧妙的完全对立了,就跟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被巧妙的对立了一样。

为什么有人要长期的对立这两个概念?你自己可以去想想。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人们只能选择更不坏的那一个。

民族主义,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两个观念陷阱之一。另一个陷阱是民粹主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栽倒在这两个陷阱之上,特别是对于更看重历史的民族而言,民族主义的陷阱更加危险。

事实上,在连队级别以下的组织管理和战术指挥上,美军水平比越盟军队高出很大的一截!

可惜,越战双方这种组织能力和战术上的区别和高下,很少在国内的网站和图书上能看到。

普通的网友和读者可能是不懂其中的重要性,但有些官方专家也避而不谈这方面的问题,其间的原因就很值得玩味了。

其中有个问题可能会很尖锐:

一说到战术和组织管理,就会打破美军单纯靠装备取胜的童话。并且,涉及到战术和组织管理的差异比较,很容易将话题带向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探讨,而这,恰恰可能是很多官方专家不敢去谈及的根本原因所在!

建立在现代民主基础上的组织,和建立在前现代专制基础上的组织,虽然在组织的表面形式上可以做到类似,但不同的基础,就决定了两者的运作方式和运作规律都会很大不同的。

前者是组织、是管理、是人与人之间的所谓团队关系,后者是控制、是驾驭、是人与人之间的所谓人身依附关系。

此中分野颇大。

垄断组织能力,是最可怕的垄断。

对历史和新闻客观的记录和报导,是帮助人群消除种种偏见,走向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专制基于人群的偏见,偏见又往往是无知造成的。

心中装着全世界,唯独没有他自己!

这正是他所厌恶的一切的起因,但他不知道。

由此可见,你上述的提问是源自一种错觉,缺乏对真实历史了解的缘故所致。不过,这并不稀奇,因为在教育,宣传,还有另外一些人群文化习惯上的恶习,大部分当代国人对不过几十年前的历史大多充满了错误。这其中受众的责任并不大,主要还是话语权掌控者做恶的结果。

民粹主义现在是有广泛的人群基础的,在内地,在北方,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方,人群遭受盘剥和掠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去寻求出路,也不敢象沿海开放地区的人们那样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去寻求答案,很自然的,人们只能跟2000多年来的祖先们一样,从清官和明君那里去找希望,同时也有一种被迫害日久自然而然产生的隐隐的破坏欲,民粹主义的温床便如此产生了。

唯一的,迄今被证明是有效的解决这种困局的出路:一是开启民智,通过信息的自由流通来让人们增长见识;二是发展社会经济,让尽可能多的人得以共享社会发展的进步。可做到这两点,在时下的环境下,需要官员们做的功课太多,见效太慢,政治风险也太大,于是乎,通过一些花花绿绿的举动来动用民粹主义工具就是很容易发生的事了。

问题在于:民粹的浪潮一但被掀起,它就不会是最终能被精确控制的,也不会是单向作用的,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多元化,民粹情绪一但搧起,只会更混乱。

呵呵,是这样的:人没有属于自己的自信的时候,就喜欢寻找一个归宿,俗称“扎堆”,这个汉族啊,是个最容易扎的堆,因为个人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甚至也不用顾忌任何社交礼仪,只要自己觉得是,于是就可以有幻觉自己跟十几亿人扎堆在一起了,幻觉自己属于这个人群,人群兴则自己兴,人群衰则自己衰。

在日本人没有给中国人输入近代民族概念之前,大伙要么是通过科举或捐顶子混进上等人,要么是通过加入众多的帮会来加入江湖,以此来寻找认同与安全感。但实际上呢,顶子多了,当社会剧变发生时,就只值个屁了,而帮众多了,比如1910年代末期的四川,都是袍哥了就连个屁也不值了。

现在这个所谓的“汉族”,其实连个屁的屁都不值了,只是少数人用来制造人群矛盾,借此掩盖掠夺真相的工具,最多算个“鸡的屁”。

一个身处广东,每天看香港电视新闻,每天开车去出口加工厂打工的技术员,跟一个中西部小城市的宅男,前者的收入由国际经济形势和汇率变化所左右,后者除了每个月五毛五毛的那点上网补贴和救济金就一无所有,前者的想法是赶紧挣够钱了全家老小移民,后者的想法是等伟大的复兴实现了就要什么有什么,他们二者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今天一个法国人跟一个德国人之间的区别,他们虽然都说汉语,写汉字,但他们已经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了!

“我们汉族”,是指您跟谁啊?

别自我感觉良好了!这玩意既不能帮你找工作,也不能帮你付房租,更不能帮你找对象,事实上这玩意连帮你找个真正的朋友都不能!

到今天,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基本上是野心家用来忽悠傻逼的工具,还有傻逼们躲避无能的垃圾箱。

还有一条可以肯定的是:这跟这几十年道德体系的大规模被摧毁有关。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社会是丛林,倒霉怨自己——类似这样的丛林法则教育其实大规模搞了有20年了,虽然起到了将人群注意力从对社会政治的不满转向对自己命运不满的作用,极大的减轻了许多人对于政治问题的关注度,但埋下的隐患就是让人群丧失最基本的人道认同。

当年设计并放出这把邪火的那些人高估了自身的控制力,他们没想到:当数量上的大多数对单纯的暴力使用已经接受,并不再认为那是件太过份事情的同时,人们对于伤害别人的暴力选择也会变得心理门槛越来越低。简单的讲就是:当人不再把自己当个人来尊重的时候,您就别指望他还会继续遵守做人的基本准则。

不是当初能设计,那容百姓共翩跹。

有人干了不要脸的事情,众目睽睽之下,然后怎么给自己挽回点脸面呢?那就找人四处放风,告诉大伙其实这很正常,人本来就应该这么不要脸的,要脸的人是伪君子,是真正的不要脸。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大伙不管起初态度如何,但久而久之,按照学坏容易学好难,释放最本能的动物本能总是更容易的堕落原理,也会慢慢觉得这些说法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也就无意中在心理上减轻了对干不要脸事的那位的谴责。最常见的说法往往会是:我要是在他那个位置上,遇到那种事情也会……

有人的目的是达到了,确实大伙不怎么骂他了,但另一件可怕的事发生了:操作系统被修改后,再遇到什么事情,大伙也会用自己的方式纷纷仿效去不要脸的!

而且更可怕的事情也会跟着发生:这种情形下,各个人群之间都只会拿单纯的暴力来说话了,而暴力所能达到的极致也不过是对生命的剥夺,于是,当有人不拿自己的命当命的时候,系统就面临崩溃了。

民族主义是老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杰作”

然后老欧洲在为此付出两次大战的惨痛成本后,就多少有些消停了,并且在二战后的现代民主制度重建中,逐步被边缘化。

但随着反殖民主义的浪潮,民族主义被更多贫穷国家当作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宝。

由是,当民族主义和另外一种极端思维产生的主义结合后,便构成了整个二十世纪人类相互杀戮的主线。

并且,许多人群依然因为民族主义的价值标准,时至今日,还不得不忍受少部分所谓精英的极权统治。在民族主义相对缓和跟掩盖了人群间权利冲突的同时,民族主义又让这些人群面临着跟老欧洲当年一样的危险。

民族主义因为它更符合人群生活的所谓“常识”和“习惯”,所以它也可以成为掩护其它极端主义最好的借口。

我经常会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来替代别人的感受,更不要用关心的角度去揣测别人的选择。个人就是个人,一眼望过去,都是一个个的个人。当每个人的选择权被某人或某些人严重损害时,自然大伙就要商量个办法,看看怎么把这个事给解决了。但之后呢?还是应该把个人的选择权还给个人,不好替人做选择的。

出门吧,如果你已经习惯用“中国”这个大词来描述你周围的一切,至少你得学着走动走动,看看这个大词底下究竟有哪些地方,那些地方的人们都是在怎么的生活,以及他们是否都跟你周围一样在生活着。你我都不可能替别人思考,你我都只能替自己思考,人们所需要努力的,并非是将自己的感受替代所有人的感受,而是努力让自己能够自由的思考,以及对其他人自由的思考创造环境。

人群的选择权在于人群中所有的人,而你我能够做的就是把握自己的选择。

你只要试试把你以国家为价值衡量标准的心态,调整成以大部分普通人生活质量为标准,再看看以前看过的那些书,相信你会有新的感受。

国家存在的理由,不是让国民受罪的!

小市民这个词也是舶来品,一如往常的,舶来之后其内涵跟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原先小市民在欧洲小说和报纸里出现,是说那些城市居民中庸俗不堪,趋炎附势,毫无自己立场的人们,但是在中国,小市民这个词在最近几十年迅速变成了权贵们蔑视普通市民,以及乡村人群嫉妒城市居民时的最爱。

有人通过玩弄这个词汇转换的把戏,辅之以其它手段,一如既往的,将一个市民意识崛起的时代尽量滞后,让城市化的人群继续在价值观上保持皇权下理想的“质朴”状态。夸赞底层人们的“质朴”,向来是皇权维护者们的最爱。人傻好糊弄啊……

这是实情,但并非特产:在涉及到个人尊严的问题上,非人文主义思想的地方和人群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只是有的地方打着宗教的旗号,有的地方打着血统的旗号,有的地方打着军国的旗号,还有些地方天晓得究竟是用什么名义和方式迫使底层民众以牺牲自己的尊严为代价,来换取上位者的尊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