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一个团的战斗----引子 -- szbd

共:💬59 🌺93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德军撤退和苏军进攻

到1月10日左右,阿登的德军开始全面撤退,之后希特勒命令他们撤回进攻发起线。这次撤退进行得精彩绝伦,是二战中最有观赏性的战役行动之一。这里面直接的原因有:

1。经过多年与苏军的较量,德军的冬季撤退水平已经举世无双。

2。新年前后阿登地区普降大雪,之后被寒流笼罩,夜间气温下降至零下20度。这一度限制了双方的运动,但之后天气影响了空军出动。

3。德军开始撤退时地面已经冻结,德军做好了准备在路面上撒沙子防滑,派出人员指挥交通,还准备了拖车随时清理道路上抛锚的车辆。而且德军进攻时突破口越来越窄,撤退时路越走越宽。加上德军已经放弃了不少重装备,所以交通比较通畅。

德军撤退的过程基本都是主动与美军脱离接触和主动发起小规模的反击,没有一支部队被真正歼灭。而且通过交替掩护和有组织地坚决使用最后一点重武器,还救出了一支支美军已经计划要歼灭的部队。比如在美军对巴斯托尼的解围行动中已经损失惨重两翼洞开的德军第5伞兵师,因为德军后来的一次次进攻避免了被美军围歼的命运。到撤退时他们还顽强地守着那条千疮百孔的防线。在美军终于完成对他们的合围后,又被党卫军第一装甲师“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的后卫部队用一次坚决的夜袭松动了美军的防线。第5伞兵师的人员放弃所有重装备和物资,步行穿越森林与那支小装甲部队会合,相互掩护最终撤回了德国。

不过在撤退的路上德军还是不停忍受着美军猛烈的炮击和轰炸,以及饥饿,疲劳和寒冷。在德军撤退过程中,真正被美军抓住消灭的德军很少,但在炮击中损失很大。而德军的炮兵大多只能打光最后一点炮弹,然后放弃火炮步行撤退。

美军在德军撤退初期并没有反应过来,在他们眼中德军还在时不时发起进攻。兄弟连中E连攻克Foy那场战斗实际发生在1月13日,而这个村子距离巴斯托尼只有几公里远。

因此美军没有来得及制定细致的追击和围歼德军的计划。由于美军的战线是从一个很弯的弧形逐渐拉平,导致时常出现一个师的先头部队被友军切断和后方的联系,甚至整个师被友军挡住的情况。这也产生了一些混乱。此时美军高层的指导思想也主要是如何以尽量小的损失拉平推进到德国边境的战线,为下一步发起向莱茵河的进攻做准备。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美军投入的兵力不是很足,阿登战役期间双方参战的师的数量基本相等,尽管美军的师编制更为充实和庞大,优势也并不十分明显。

阿登的德军撤出后,几个党卫军装甲师都马上获得整补,并调往匈牙利。他们和维京师与骷髅师一起在匈牙利和奥地利作战直至战争结束。也就是说党卫军的全部精锐装甲部队都在这里,在这几个月里他们获得了大量豹,猎豹,虎王等强大重装甲兵器和优先的人员补充。这里还有几个国防军的精锐装甲师,面对的是苏军最弱的战略方向第二和第三乌克兰方面军。但这些德军精锐并没有讨到多少便宜。

1月12日,在美军已经完全脱离危险并且实际已经基本丧失了歼灭阿登德军的战机的时候,苏联分别提前1-2星期发起了维斯瓦-奥得河战役和东普鲁士战役。应该说,苏联应丘吉尔的要求的反应已经快得惊人了(丘吉尔1月6日发的电报)。不过苏军对这两次战役已经准备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且已经拿到了制空权,所以困难并不是特别大。

这两场战役的战场相连,时间相同。两个方向的苏军在战役初期没有什么配合,但德军按计划是有配合的,因此可看作一次攻势。这次攻势的规模比阿登战役大了10倍。双方总共投入的人员为380多万对130多万。其中德军中有30多万是形形色色的纳粹组织和警察等组成的部队,但他们大多也都受了军事训练并拥有制式武器。这些人绝大多数被包围在一个个城市中,死战到底,战斗力也不弱。

其中在东普鲁士双方兵力对比约为:人员167万对78万,火炮和迫击炮25000对8000,重装甲兵器3800对700,飞机3000对800。

在波兰双方兵力对比约为:人员220万对56万,火炮和迫击炮33000对5000,重装甲兵器7000对1200,飞机5000对600。不过战役过程中,德军相继从其他战线和国内抽调了40个师前来支援,包括一些东普鲁士的部队。

到1月底,德军已有80个师左右被歼灭或被合围在苏军的深远后方。尤其是波兰的苏军以每日约30公里的速度连续击破了德军7道预设筑垒地域。这还是在波兰连降大雨到处都是泥泞的情况下实现的。1月31日,苏军由一个坦克旅,一个坦克团,一个步兵团,一个反坦克炮团和一个迫击炮团组成的前锋越过奥德河占领了一块登陆场,并且坚守到了后续部队到达。此处距离柏林只有60多公里,而距离苏军的进攻出发地500多公里。

苏军这一辉煌的胜利,加上解放了包括奥斯威辛在内的很多集中营以及大量东西两线的盟军战俘,更显得美军灰头土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