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32)乞讨

1976年4月吉姆.卡拉汉身为首相的最初几天一定唤醒了许多十分不愉快的记忆。十几年前,身为财长的他曾经遭遇了极其恶劣的经济坏消息,这些消息几乎将他压垮并最终导致了英镑的强迫贬值。现在他刚刚成为首相就得知英镑正在迅速下跌(希斯时期的英镑一直在“浮动”当中,但是现在“浮动”一词已经成了委婉语)。可能是英镑持有者们发动了贬值。此时身为财长的丹尼斯.希利已经谈妥了6英镑工资提升上限,这将进一步大幅降低工资提升的幅度从而最终降低通货膨胀。威尔逊时期对公共支出施加的现金限制也将极大地控制公共开支。但是1976年春天通货膨胀依然猖獗,失业率一路飞涨。希利告诉卡拉汉,由于当年最初几个月里英格兰银行为了支持英镑而花费了数十亿,现在看来很有必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到了6月,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国、德国、日本以及瑞士等国的备用信贷协议已经安排妥当。而后续事件的羞辱程度就和平时期的政治活动而言可谓无出其右。

当年夏天希利施行了强硬的开支削减。但是到头来,等他在苏格兰高地度过了一个迫切需要的假期回来之后,英镑再度遭受了持续的压力。1976年9月26日,希利原本要与英格兰银行行长一起飞往香港参加英联邦国家财政大臣会议,但是由于危机如此严重而市场又如此恐慌,最后他打定主意决不能度过外界联系不上的17个小时(当时机载电话还没有问世)。于是在众多电视台摄像机的众目睽睽之下他从希斯罗机场折返回了财政部。回去以后他决定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一笔额外贷款——这笔贷款将给予国际银行官员在英国凌驾于民选领袖之上的权力。福特工厂的工人们也看准时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罢工。希利几乎就要崩溃了,事后他说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斗志全无”。

希利不顾卡拉汉一开始的建议,决定硬闯黑池市的工党党代会,向痛苦而愤怒 的工党说明自己的情况。正如我们所见,当时人们对于紧缩经济有着十分强烈的感情。由于工党党代会上的古怪规矩,希利只得到了5分钟的发言时间。财长大人警告自己的党,这种做法将会引发贸易战、大规模失业以及托利政府的回归。但是,他向喧哗的听众们喊道,喊声中带有一丝1945年刚从前线回来还没脱下军装的年轻希利上校的神气。他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这意味着“我们喜欢与不喜欢的许多事。这意味着我们要坚持每一项痛苦的公共开支削减……这意味着要坚持工资政策。”希利在自己的自传里忧郁地记录道,他开始讲话时台下能听到不太热烈的喝彩与一阵嘘声的轰鸣。“当我坐下时,喝彩声响亮了许多。嘘声也是。”托尼.本说他的讲话用语粗俗伤人。实际上希利最后的奋力疾呼是一位政治演艺家的谢幕之举

于是在内阁的紧张关注之下,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开始了。卡拉汉与希利自然希望尽可能限制强加于英国的开支削减。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身后有美国财政部施压,因此下手也越来越狠。英国的谈判地位虚弱得吓人。争吵与辞职的威胁——甚至连希利本人也有份——撕裂了政府。漫长而困难的内阁争论在可接受的开支削减水平以及替换左翼紧缩经济的可能选项等问题上一直纠缠不松。卡拉汉与华盛顿来的首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代表举行平多次极为机密的私下会谈,会上首相威胁说大规模失业有可能危及英国的民主政体本身。在紧张而繁复的讨价还价行将结束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依然要求英国进行额外十亿英镑的开支削减。这还是希利发狠之后的结果,他当时背着卡拉汉威胁国际银行家们说要再举行一场“谁管理英国”选举,这才逼得对方收手。最终的一揽子开支削减计划在希利的预算中得到了公布,情况的确十分严重,但还没有凄惨到有些人所恐惧的程度,以英国国耻为主题的报纸头条也纷纷对这一计划表示“祝贺”。

但是整个故事中最出奇的一点在于从一开始就没必要这么折腾。希利此前已经施加给白厅的开支削减远远比任何人的设想更为有效。更令人吃惊的是,关于开支的统计数据(这也是制定开支削减的基础)错的离谱。公共财政比表面上看来强大很多。财政部估计的1974-75年间公共借款数额与真实数额相比整整低了40亿英镑,这一错误比英国历史上任何一位财长所推行过的税收改革都更为严重;但是1976年估计数额又成了真实数额的2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导下的开支削减远比实际需要更为苛刻。至于浮肿的政府这个当时另一大热门题目,政府开支也遭到了错误计算。1976年初一份白皮书称政府开支为60%——以西方国家标准衡量相当高。但是正如希利所说,这一数据“的误导程度实在无法原谅”。如果以其他国家的标准以及市场价格为参考来计算英国的总支出,那么以上的数据就下降成了46%,工党下台时还进一步下降到了42%,与西德相当且远远低于斯堪的纳维亚的社会民主国家。英国早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开支削减生效前很久就恢复了收支平衡。希利日后评论道,“如果我在1976年得到了准确的预报,那我根本用不着去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到最后全部贷款只用到了一半并且在工党下台前悉数还清。备用信贷也只用了一半,而且自1977年8月之后就再没用过。早在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期间希利就谈到了所谓的“滚蛋日”,即未来他与英国最终摆脱外部控制的那一天。这一天来得比他的预想早得多。当然,当时谁也不知道英国财政比看上去强大很多。但是所有那些近乎疯癫的戏码已经在英国的国民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从希斯罗机场的火速折返,工党党代会上的大呼小叫,华尔街撑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令人羞辱的造访,这出政治惊悚剧将接下来十年里工党的自信蹂躏殆尽,并且在撒切尔时代一再被人当做工党已经破产的证据——二这一切原本都可以得到避免。而现在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会有规模更大的公共开支削减,通货膨胀将无法控制,受外人掌握的经济经促使工党分裂成彼此为敌的诸多派系并且为强硬左派带来他们最好的机会。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危机没有发生,接下来还会不会有“不满之冬”与托尼.本的反叛呢?

希利日后称他原谅财政部在计算公共部门借款需要时犯下的错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所有人的预测都错了。他与他们都在一个浮动汇率、巨额资本流动以及投机行为主导的新经济世界里摸索,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一切还没有多少了解。不过这使得他对于货币主义以及所有依靠精确测量以及预测货币供给为基础的经济学学术流派都抱有高度的批判态度。他很喜欢引用约翰逊总统的话,约翰逊认为发表一场关于经济的演说就好比“顺着自己的裤腿撒尿,你自己倒是觉着热乎乎的,可别人全都没反应。”但是希利对于财政部弄错了公共开支的真实水平一直耿耿于怀,正是这一失误使他一开始几乎放弃了成为一名成功财长的希望。日后他说自己无法原谅他们。“我情不自禁地怀疑财政部的官员们有意夸大了公共开支的数额从而向不愿意削减开支的政府施压。这种政治目的驱动的欺诈手法与英国公务员体系所有自称的良好传统完全背道而驰。”*62*

卡拉汉政府将会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危机以及“不满之冬”而为人们所牢记。卡拉汉的辩护者则指出卡拉汉政府在执政期间过半数还多的时间里——全部37个月中的20个月——都还相对比较受欢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危机之后,英镑恢复的十分强劲,市场得到了恢复,通货膨胀也应声下降,最终降到了个位数,失业率也下降了。到了1977年中期,女王登基25周年时,北海油田正式开始输油,每天可产油50万桶,足以满足全国需求的三分之一。到了1980年英国将会实现石油自给,且眼下已经实现了天然气自给。希利此前达成的工资限制依然生效,尽管有些勉强。新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前来英国参加了一次广受赞誉的峰会。卡拉汉上任以来第一次得到了报界的正面报道,而此时撒切尔手下的托利党似乎还在苦苦挣扎。工党通过一帮国民主义议员而保住了岌岌可危的下院多数议席,然后又与大卫.斯蒂尔的自由党达成协议,有效期为1977年3月至次年8月,卡拉汉借此首次获得了稳固的下议院多数。自由党-工党协议为当时只有13位议员的自由党提供了改革选举制度可能性的含糊许诺,而工党得到的好处则要多得多。民调显示工党再次获得了相对托利党不算太显著的多数,卡拉汉政府以及工党继续执政到八十年代的可能性看上去合情合理。这届政府根本没有奄奄一息之相,直到七十年代结束为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