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7)全民公决

威尔逊就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条件举行了他许诺过的再次谈判并将谈判结果付诸全民公决。再谈判只是个装门面的假货,但是全民公决却是威斯敏斯特一贯凄惨的故事中少有的政治大捷。欧洲方面认为重启会谈主要是为了威尔逊的个人利益。新任德国财长赫尔穆特.施密特(1)专程来到伦敦来赢取工党党代会的支持,他认为这是十分成功的化妆手法。威尔逊必须说服人们相信他为英国争取来了一个与希斯的成果完全不同的新协议。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当公决真正开始时他耍滑头的老毛病又故态复萌,只是含含糊糊地表示支持而不是积极热情地为欧洲说话。

在这方面有很多其他人可以为他代劳。为了维护长期党内团结,他允许反布鲁塞尔的大臣从反对席上发言,这批人当中包括芭芭拉.卡斯特,托尼.本,彼得.肖(2)与迈克尔.富特。他们与艾诺.鲍威尔,依安.派斯利以及苏格兰国民主义者等人结成了同盟。不过支持席的声势也不小,其中包括大部分工党内阁成员,罗伊.金肯斯首当其冲,此外还有希斯班子的主力与广受欢迎的自由党领袖杰里米.索普。在很多人看来一场狂暴的口水大战已经无可避免,战斗的一方稀奇古怪且满腹怨气,另一方则是一帮老成稳重之辈。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商界与报界的偏见。英国工业总会调查了419名公司总裁,其中只有4人支持脱离欧共体。几乎所有的报纸,包括《每日邮报》、《每日电讯》以及《每日快报》在内都支持留在欧洲内部。每一位国教主教也是这个意见。

权力集团及其批评家之间的战斗也随即展开。引领正面宣传攻势的欧洲英国组织在花费上是负面宣传阵营的十倍。在这场极端不平等的对抗当中,双方都运用了各种耸人听闻的恐怖故事。欧洲英国组织不停地警告人们万一英国游离于欧共体之外将会损失大量工作岗位。负面宣传则警告人们当心食品价格突破天际。不过这也是一场近乎于嘉年华会式的全民大辩论,其规模之大为战后英国所罕见。全国各地日以继夜地召开了上千场会议——都是配备了起哄听众与幽默段子的正式会议。尽管天公不作美,六月飞雪,人们依然拿出了全副手段,海报覆盖了整个英国。平时相互攻讦不已的对立两党政客们此刻居然坐在一起达成了一致意见,实在令观者大饱眼福。

电视辩论的质量也十分上乘,尤其是在金肯斯与本之间。工党一边由于辩论双方措辞过火出了几场乱子,以致威尔逊本人不得不亲自出马劝架,将战意昂扬的大臣们分开。甚至连撒切尔都投身于宣传活动当中,当然她是亲布鲁塞尔一派的。当时她穿了一件极其恶俗的套头衫,六面欧共体成员国国旗就绣在胸部。最后的问题很简单:“你认为英国是否应该留在欧共体(共同市场)?”68.3%的受访者,或者说1700万人认为“应该”,32.8%的受访者,或者说850万人认为“不应该”。在所有地区当中只有设得兰群岛与西苏格兰群岛最终得出了否定的结果。公决结束后接连几周英国万里无云,阳光明媚,金肯斯认为这很有象征意义。本立即承认了自己的彻底失败,尽管他在私下里认为这次投票“多少算一点成绩,因为我们这边根本没有像样的组织,没有报纸宣传,什么都没有。”不过鲍威尔则警告称这一决定只是“临时性的”,未来很可能还要重新加以讨论。和以往一样,这次他的声音依然是孤零零的。

30多年以后,希斯经营英国成员国身份的成功以及工党的全民公决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英国国民是否得知的事情的全貌并真正理解了他们所加入的这个超国家组织的本质。自从公决之后,那850万反对者中的许多人以及认同他们的青年一代都认为希斯与金肯斯等人欺骗了国家,至少也是刻意隐瞒信息。据这些人说,如果欧洲法律与权力机构将要凌驾于古老的威斯敏斯特议会这一事实事先得到了充分解释,人们绝不会允许这种事的发生。这是真的吗?欧洲英国组织可以指出自己的演说与广告中都直接谈到了主权损失。有一个广告是这么说的:“本世纪两次欧洲大战一共死亡四千万人。失去一点国家主权总好过失去儿女。”但是无论在议会还是在全民公决的宣传活动中,宣传者们谈起国家独立的全部后果时都语焉不详而非开诚布公。当时为希斯起草《欧共体法案》的杰弗里.霍伊(3)事后承认他在损失主权的问题上还可以把话说得更加明确一点。希斯直接谈起了与欧洲人民“从未有过的紧密同盟”,但他从未明确英国法律将要受到何等影响。相比之下,丹宁勋爵(4)则称欧洲协定好比“倒灌进河口与内河的潮水,谁也无法阻挡。”记者兼历史学家雨果.扬(5)不遗巨细地研究过这场运动。他写道,“我未能找到任何以直白言词点明我国国家主权将遭受损失的重要文件或演讲,尤其找不到出于欧共体的最显著特点——即这一机构的用意就在于积极控制国家政府的完全独立——而对其表示无条件支持的文件。”

自然,反对派在更为贴近群众的食品价格上涨宣传当中也不乏对主权丧失声情并茂的警告。这方面的材料全部来自艾诺.鲍威尔,迈克尔.富特与托尼.本。鲍威尔的言论可以在法案辩论期间面向政治记者进行的一次下院演讲中得到体现。他哀叹道下院“正在自己的手中灭亡。周复一周,月复一月,下院的投票正在剥夺它自己历经了与英格兰历史相当的漫长岁月才最终赢得的一切。”*55* 富特此时刚刚做完手术,不能全天工作。但他依然给《泰晤士报》写信称英国议会体系已经沦为了一场不中用的闹剧。他说,历史学家们将会惊讶于“英国人民竟然会在这么一个时候受人挑唆,对他们最为宝贵的国家机构加以不可挽回的破坏,眼看着它横遭束缚扭曲,被人从舞台中央推搡到角落。”*56* 本在日记里坦承了自己对可能推行的全欧通行护照的反应,显示了在欧洲变革的问题上左右两翼反对派的本能多么心心相印。“这简直是往我肚子上捣了一拳……就好比公制单位与货币十进制一样,这也是对我国国民身份认同的一击重击。”尽管这些言论充满了偏见,但它们还是在报纸、公开会议以及广播辩论当中得到了一再重复。

所以说人民并没有被蒙在鼓里。民意调查所揭示的真相是主权议题并不像就业与食品价格那样引人关注。以日后的标准衡量,当时公共辩论对议会的地位并不特别上心。似乎主权问题永远是少数人的头号利益所在——历史感与政治意识更强的少数人——而剩下的人们则多少有些无可无不可,除非主权的损失会直接影响日常生活并导致不受欢迎的法律出台。英国的政治阶级在七十年代并没有什么威望,而欧洲却提供了一个更加光彩照人、更加富裕的未来。尽管商界与政界的亲欧洲人士并没有格外费心地向公众阐明欧共体成员国身份的全部含义,但他们同样也没有掩饰事态进展的政治本质。只不过当全民公决正式召开时人们已经不那么关心了。不过15年之后,这场辩论还会一路尖叫着杀回来,再次占据人们的注意力。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9807.htm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ter_Shore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ffrey_Howe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rd_Denning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go_Young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