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6)着火的楼梯

如果说罗伊.金肯斯是六十年代中期最重要的大臣,那么丹尼斯.希利就是七十年代中期工党公众形象的头号代表。他在战后最严重的经济风暴肆虐之时走马上任财长一职,历经威尔逊与卡拉汉两届政府,在公共形象方面丝毫不逊色与上述二人。他满面红光,两道粗眉,出言强硬,这些特质都为漫画与喜剧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其中最出名的应该要算电视模仿演员麦克.亚伍德(1),他发明了“你个傻比利”作为他所模仿的希利的招牌台词,而财长本人也很快就拾起了这句口头禅。希利是当代英国政治史上最博览群书、教养出众、才智过人而又果敢自信的政客。他早年涉足共产主义的经历,战争期间的活跃表现以及四通八达的国际人脉养护并装点了他在政治生活之外的丰富形象。但是他在1974年接手的这份工作毫无诗意可言,暹论放松或乐趣了。这份工作他将要整整干5年,其中充斥着各种近乎闹剧的危机与不留情面的报纸大标题。他形容自己从希斯与巴博手里接过来的经济局面“就像百年未曾清扫过的猪圈”。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应对不稳定的世界经济新秩序上,举目所及无非是浮动的货币以及被通货膨胀吓呆的各国政府。总之,在威尔逊第一届政府的贬值大辩论之后英镑对美元就一直在悄无声息地贬值。

控制手段何在?希利拼了老命一边增税一边削减开支,但是他唯一的真正希望在于通过控制工资来控制通货膨胀。威尔逊坚持收入政策必须自愿,在希斯的折磨与失败之后绝对不能重走立法约束的回头路。此时的工会领头人有五六十年代工会活动高潮时的工人代表,西班牙内战老兵杰克.琼斯,既足智多谋又愤世嫉俗的休.斯坎隆,还有语法学校出身的前共产党员兰.莫里(2)。在这些人的领导下,工会也开始越发担心不断上涨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搞垮工党并令托利党重新掌权。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社会契约的确减少了罢工的次数。从1974年到1975年,因罢工而损失的工作天数减了一半,接下来的一年又减了一半。与大众传说不同的是,七十年代的主流并非大规模集会与罢工。希斯下台以后要到1978-79年真正的麻烦才会再度发作。不过社会契约的另一半内容是达成低工资率协议书,在这方面它遭遇了彻底的失败。尽管工党遵守了自己的许诺,但是在1975年初工资上涨速度早已达到了30%,比通货膨胀率还高三分之一。到了6月通货膨胀已经达到了23%,工资率协议书还要超前。政府的确引入了强制性因素。但是他们的目标是给的太多的雇主,而不是要的太多的工人。

但是劝说人们不要要求加薪极其困难。在自由社会里这种做法根本坚持不下去。各种特例总会层出不穷,一个特例总会引发下一个特例的出现。希利称自己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应对自由集体议价导致的通货膨胀效应,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则花在他自己的收入政策导致的各种麻烦上面。他日后回忆到,“采取一项工资政策就好比从二楼窗户往外跳。但凡精神正常的人都不会这么做,除非楼梯着了火。但是在战后的英国楼梯上的火就没有熄灭过。”*53* 通过拒绝大公司将通货膨胀带来的加薪以提高物价的方式转嫁出去,以及与担心国家走向的工会领导人无休止地讨价还价,希利的确抑制住了通货膨胀。他相信,只要工会方面信守承诺,通货膨胀率完全可以在1975年夏天降到个位数。

在所有这一切的进行过程中,希利一直承受着从未消失过的压力,他要向人们证明自己正在推进社会主义。他没办法多花钱,于是就放出信号暗示自己可以通过歪曲税收体系来做到这一点,将减税的对象集中在较贫困的人口上。尽管他因为曾经威胁要让富人“在痛苦中哀嚎”而臭名昭著,压榨富人“直到连果核都发出尖叫”的承诺也经常被人们误以为是他的话,但是他本人却坚称这只是为了让国家更公平而采取的必要手段。希利从没接受过所谓高税收能令人们工作更努力的保守党论点,他将英国低下的工业表现归咎于投资不足,培训不足以及管理不善。许多中产阶级人士眼中的希利就是个大坏蛋,吓唬小孩睡觉用的怪物,不过最起码希利本人也是自己政策的受害者。“我推行的税收改革以及我防止大臣工资提升不会比普遍薪酬标准更快的决心导致了以下结果,我身为财长的实得工资与我当国防大臣时相比少了一半,尽管我的工作的更艰苦,时间也更长。”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ke_Yarwood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n_Murra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