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权威的垮台,下

最终结果希斯政府的是1973年10月以色列与埃及之间的赎罪日战争。阿拉伯世界将以色列迅速而决定性的胜利视为奇耻大辱,并通过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动了反击,这个由沙特主导的产油国联盟一直以来眼看着国际市场的油价上涨。他们决定逐月递减对西方的石油供应,直至以色列归还占领领土并同意巴勒斯坦建国为止。美国与荷兰这两个以色列最坚定的支持者遭到了全面禁运,其他还能获得石油的国家也面对着稳步上涨的价格。最后油价整整上涨了4倍。全球经济都遭受了冲击,极大加剧了工业化世界的通货膨胀。但是在英国这股冲击的力度格外大。煤矿矿工又一次提出高额加薪,额度达到了许多现有工资标准的一半。尽管温和派工会领袖乔.高姆利(5)发出了呼吁,总工会执行层还是拒绝了13%的加薪幅度并投票决定举行另一场全国罢工。当时北海油田与天然气田还没有得到商业化开发。英国可以硬挺过一段时间的高油价甚至石油短缺,英国也可以硬挺过一段时间的全国煤矿罢工,但是两者共同发力的话英国就吃不消了。当时的财长巴博将称这是战后英国遭遇到的最严重经济危机。这回和1947年很有可比之处。由于事先没有储备煤炭,现在不得不引进一系列应急措施。

汽油配给的计划已经制定,配给券也已经打印完毕并分发了下去。行驶限速削减了每小时20英里,降低到了每小时50英里借以省油。1974年1月政府宣布每周工作日减为3天。大臣们严肃地规劝国民们与配偶一起沐浴并在刷牙时把灯关上。此时已经成为国民新宠的电视每晚10点半也得准时停播。这是七十年代英国历史中最黑暗(并非比喻)的日子,从很多方面来看都令人尴尬不已。但是上百万国民倒是十分享受这场冲击,对他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突然成为了假期。作家罗伯特.艾尔姆斯(6)回忆道,尽管“这个伟大的国家已经沦为一堆废墟,介乎于某个遭受内乱折磨的南美独裁政权与某个凄凉的苏联加盟国之间,玻利维亚遇到了保加利亚,一个遭遇香蕉紧缺的香蕉共和国……实际情况则是几乎所有人都爱死了现状。他们欢欣鼓舞地接受了每周三个工作日的安排。他们都乐坏了。”*50*

希斯和他的大臣们费尽心力设法应对矿工们的要求,尽管其中许多努力都无助于改善大气候,例如希斯曾询问传奇的苏格兰共产主义矿工领袖米克.迈甘希(7)究竟想要什么,此君答曰“搞垮政府”。层出不穷的中间人与矛盾交杂的信息——其中也有不少来自政府的工资委员会——意味着根本无法达成任何有效的妥协。煤矿矿工投票显示81%的矿工支持罢工,包括许多位于传统温和地区的矿工在内。1974年2月希斯提请女王解散了议会,自己则走遍全国,站在两年前自己搭建的选举演讲台上大声疾呼“谁在管理国家?”而国民的回答可能比希斯本人的预期更加抠字眼,“不是你,朋友。”

威尔逊认为这次托利党还会获胜,因此抱着极其郁闷的心情开始了自己的竞选活动。一年前身居反对党的他准备了一份自己对通货膨胀与工会活动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契约或社会合同。在工会领袖与工党影子内阁共同批准之下,这一方案本质上就是四十年代政治的回归,价格控制,复杂的食品补贴制度,财富的直接再分配,住房与投资控制以及废除托利党通过的工会法案。为了回报这份艾德礼时代的政客行为纲领,工会方面给出了自愿限制工资的含糊许诺。这其实只是个单向协议而已,但是假装自己在希斯失败之际找到了解决问题之道依然符合威尔逊的利益。另一方面,假装走向新时代也符合工会的利益,因为这有助于驱逐托利党并废除他们的立法。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很容易就能看出这只是又一副催高通货膨胀的良方,工会联合会只花了极少的代价就为自己在政府里赢得了十分有利的位置。

正如人们所见,每周工作三天的日子并没有成为多么严重的经济灾难,工业部门依然保持着几乎全额的产量——可见之前每周工作五天的时候生产效率有多么低下——工作岗位的损失也相对有限。但是在政治层面上又是另一回事,希斯的权威就此彻底化为乌有。在选战当中,早已厌倦混乱且走投无路地寻求着好消息的公众一把攥住了社会契约。威尔逊以理性与秩序使者的面目来到前台。这次运气也站在了他一边。一堆糟糕的经济数据在选战期间姗姗来到。希斯的老对头鲍威尔突然宣布退出保守党,理由是保守党没能在欧洲问题上组织全民公决,他还号召所有人为工党投票。工资委员会也犯了错误,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煤矿工人的现行工资实际上低于合理水平。此外自由党也爆发了小宇宙,此前他们的得票百分数一直在个位徘徊,这次却一下子得到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选票,而这一变故对托利党的实际冲击也远大于工党。这一切都帮助威尔逊在选战后期一路赶超。在竞选行将结束之时他又恢复了一部分当年的俏皮与活力。但是国民们虽然已经决定不能再让希斯干下去,可也并不确定威尔逊就是合适人选。尽管工党以301票对297票获得了下院多数议席,但是任何政党都没能获得绝对多数。死活不放手的希斯希望能与拥有14名议员的自由党领袖杰里米.索普(8)达成交易,但最终还是承认了失败(9)。威尔逊就这样回归了。和10年前相比,他现在胖了不少,头发白了不少,政治观点也保守了不少。

借助着手提油桶的沙特皇室、自由党人以及鲍威尔的帮助,米克.迈甘希和他的朋友们就这样搞垮了希斯政府。实在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古怪的利益联盟。希斯三又四分之三年的唐宁街生涯在将会因为每周工作三日制度而被人们记住,政治很难得真正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推离常轨,此外人们还会记住他带领英国加入了欧洲。不过在他的执政时期还发生了许多其他重大变革。离校时间最终提升到了16岁。为了应对尼克松终结美元与黄金兑换所导致的国际通货大混乱,英国终于在1972年放弃了旧帝国英镑区。全民医保开始免费提供避孕药。地方政府得到了大幅改组,大约800多个地方议会遭到解散,不讨人喜欢的新兴大型权力机构取代了它们的位置。希斯为这一做法辩护称维多利亚时代的旧体系无法应对“私人汽车的增长以及城郊区域的扩展,这些变化正在模糊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在许多其他人眼里这不过是越大越好式的干枯教条,但实际上不止如此。管理全民医保医院的责任就此从上百个地方政府的手中转移到了新兴地区性医疗部门,这一改变的背后是一门刚刚兴起的邪教——管理咨询人员。

五六十年代政治讽刺的根源在于受到了统治国家的小团体的刺激。而七十年代的政治讽刺则更多受到了疏离感的驱使。对于许多老一代英国人来说这个时代充满了失控的变革。右派政治对希斯的反感主要源于英国的共同市场成员国身份,这种反感象征着针对庞大而非传统体系的全部愤恨。货币十进制对日常生活的冲击同样不小。尽管早在1965年第一届威尔逊政府时期这一决定就已经得到了通过,但是那些可以一直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币面最终消失于1971年,因此人们全都怪罪希斯。二先令银币,半克朗,半便士,法新与六便士,还有复杂三联式英镑计算方法就此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陌生而更为合理的十进制。这种事有个完吗?前往欧洲的谈判人员特意争取保留了英国的品脱来称量啤酒与牛奶,英里也依然将公里阻挡于国门之外。但是在七十年代一切熟悉的事物似乎都在全线后撤。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hur_Scargill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Lord_Wilberforce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federation_of_British_Industry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Keith_Joseph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Joe_Gormley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Elms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k_McGahey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remy_Thorpe

(9) 吐槽一句,这一幕实在像极了2010年英国大选,只不过托利党与工党的处境调换了过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