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7)血与耻辱:爱尔兰悲剧的肇始

在所有将威尔逊与希斯联系在一起的重大危机当中,北爱尔兰问题对英国的影响不亚于任何其他事件。它令上百万目睹街头暴力的人们既震惊又难堪,它带来了炸弹、谋杀与耻辱。这场冲突更为久远的根源,从苏格兰长老会教派农夫定居乌尔斯特到1921年爱尔兰分裂法案的签订以及随后的爱尔兰内战,并不在本书讨论之列。在整个五十年代以及六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北爱尔兰根本得不到威斯敏斯特方面的关注。北爱尔兰有自己的自治政府,自己的首相以及独特的政党体系,还有由头发花白、为人可靠、思想保守的统一党议员组成的队伍,这一切在伦敦都激不起多大水花,更不用说掀动波澜了。新教徒多数群体的偏见不过是笑料与官方抨击的对象而已。

但是英格兰与苏格兰方面对于爱尔兰的统一进程并没有多少同情之心——人们对天主教的敌意依然强烈,对爱尔兰共和国在抗击希特勒时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也依然记忆犹新。如果说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1)不招收天主教徒,在本岛也有很多重要公司采取了类似政策。如果说伦敦德里在住房分配方面不公平,那么兰开斯特与诺丁汉也好不到哪里去。必须承认的是,当时以反天主教为题目的操纵民意行为以及篡改选区分界来最大限度助长统一党(2)声势的行为都十分猖獗。早在1964年威尔逊会见之前一年借助一套温和改革方案而当选的爱尔兰议会首相泰伦斯.奥尼尔(3)上校时,他对奥尼尔施压要求其终止篡改选区分界的行径。不过从主流来看,这依然是个半睡半醒视而不见的时期,自1969年起这一时期就成了想象力的可怕失败——恶性忽视的后果接下来将要纠缠英国整整三十年。

在表面之下,就业、住房以及政治方面的不公平与歧视已经令天主教贫民区内部的温度一路上升到了沸点左右。国际政治大气候的变化对此也有影响。反抗不公正是当时的主题,至少在报纸版面上是这样。南非反对种族隔离的抗议活动一浪高过一浪,美国南部各州的平权运动同样声势逼人,这都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堵在英国门口肮脏的半公开秘密。奥尼尔谨慎的改革举动导致了新教势力的强硬反击,领头的是一帮煽动者,其中有一位年轻且慷慨激昂的传教士名叫依安.派斯利(4)。1967年一场民权运动开始成形,运动所采取的语言及策略都来自美国南部各州。第二年,游行与示威就遭遇了警察暴力。随即成立了一个以天主教徒与国民主义者为主的社会民主工党。来自更为激进的乌尔斯特统一党的伯纳黛特.黛芙林(5)借助民权议题在1969年当选下院议员,也是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下院女性议员。用一位听众的话来说,她那“纯正、苦涩、充满忿恨的天主教乌尔斯特之声”*39*很令其他议员好好消受了一番。威尔逊告诫奥尼尔在住房问题以及当地政府权限问题等方面步伐再大一些,再快一些。奥尼尔回应道那必须举行选举。这一来导致了统一党的分裂,他本人也头破血流,不得不向另一位能力还不如他的温和派詹姆斯.奇切斯特-克拉克(6)交权。在这一阶段,人手寥寥、成员年龄偏大的爱尔兰共和军还无甚名气,不过偶尔袭击一下废旧武器库而已。

然后北爱的政治局势就在1969年夏天来了个大爆发。一个英统派反天主教组织德里学徒会(7)计划在伦敦德里举行年度游行,而游行日期与路线则与另一场计划中的民权游行相重合。此前这里也进行过民权游行,但都十分和平。这一次上面明确禁止他们游行,但民权游行者们还是上街了,结果遭到了警察的攻击。动手打人的人里面还有隶属北爱尔兰皇家骑警队的所谓B部队(8),这些兼职人员不拿工资但是配发武器,总人数大约在12000人左右。这次他们下手格外狠。共有75名游行者遭到殴打,其中不乏知名政治人物,例如日后的议员与爵位获得者,反爱尔兰共和军的强力温和派加里.菲特(9)。鲜血淋漓的头颅与充满恨意的警棍令上百万观看晚间电视节目的观众惊恐万分。作为回应,斯托蒙特政府承诺改革地方选举、住房登记以及议会权限等方面。这引发了英统派的抗议以及随后更多民权游行与攻击事件,直到当年8月为止,贝尔法斯特市已经成为了天主教居民、英统派极端分子以及警察之间的战场。上百栋房屋遭到焚毁。威尔逊当时正在锡利群岛度假,他立刻飞往康沃尔与他的内政部长吉姆.卡拉汉进行商议。他们同意在得到邀请的前提下派驻英军,作为交换条件北爱方面要解散B部队并承诺进一步改革。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决定,做出这一决定没有内阁的参与。正如克劳斯曼在日记中记述的那样,“哈洛德与吉姆这回硬是让内阁同意派驻军队,军队一派进去可就出不来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批准既成事实。”托尼.本则写道“看来乌尔斯特内战马上就要开始了。”

关于英国向北爱尔兰派驻军队的诸多误传之一是当时英国方面完全没有理解这一举措的危险性,完全没有考虑其他替代性措施,也完全没有预想到意在保护天主教徒民宅的军队将会成为爱尔兰国民主义者的靶子。这都是无稽之谈。威尔逊与卡拉汉十分清楚各种危险并对奇切斯特-克拉克施加了最大压力,令其加快政治改革进程。他们在B部队与住房问题上也得到了一部分自己想要的结果。至于替代方案,威尔逊甚至考虑过逆向的“种植园移民”,将乌尔斯特的全部新教人口回迁至苏格兰与英格兰。*40* 威尔逊的报务秘书乔.海纳斯(10)提醒他说军队一去就可能要驻扎几个月。威尔逊脸色阴沉地说:“他们起码要呆上七年。”卡拉汉对这次危机的处理是他政治生涯的亮点。他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军队很快就会面对天主教与新教两个团体并成为众矢之的。托尼.本带着新留起来的胡子出现在内阁会议上,逗笑了不少人。会上他认真考虑后认为这一做法有可能“为威斯敏斯特再带来十年极其不愉快的爱尔兰政治。”*41* 同时北爱的强硬派也在采取行动。英统派系的暴徒对于解散B部队的提案反应十分激烈,而爱尔兰共和军的人马也趁机渗透进了贝尔法斯特与伦敦德里天主教社区的众多民权与自卫团体当中。当年11月,在都柏林一次十分紧张的会议之后,爱尔兰共和军分裂了,倾向使用暴力的临时军事理事会(11)就此成立。

这样一来冲突的性质就变了。针对不公平、偏见与政治腐败的抗议活动变成了以终结联合王国并统一爱尔兰为目的的武力对抗。马克思主义、浪漫民族主义以及从越南到古巴等过的游击战经验混合成了一记猛药,令临时军事理事会相信只要获得大部分天主教徒的支持就可以结束爱尔兰的分裂。争取大多数少数族群社区需要时间。因此他们先拿贝尔法斯特下手,成功地说服了当地占绝对少数的天主教居民相信只有爱尔兰共和军才能保护他们免受北爱独立暴徒的侵害,而双手染血的英国军队则与他们的敌人沆瀣一气。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但是各种谣言与投掷石块的挑衅行为,以及随之而来的过激反应与军队暴行,很快就令这套说辞获得了相当的可信度。在爱尔兰共和国一边,许多人都本能地支持爱尔兰共和军。1970年都柏林方面一连解雇了查尔斯.豪伊(12)与尼尔.布兰尼(13)两位内阁大臣,理由是同情临时军事理事会,尽管事后他们俩非法向爱尔兰共和国境内走私武器的指控得到了撤销。实际上,爱尔兰议会投票通过的每年10万英镑用于赈济北爱天主教徒的拨款中,大部分都花在了军火上面。社区联防很快就将升级为国民主义暴动。

这就是希斯上台时接手的危机,他差一点就在1970年促成了北爱和平。他就任时对北爱知之甚少,尽管他有一次曾经躲在毯子底下偷渡过共和国边境并在那边吃了午饭。在一个极其关键的方面,希斯进一步发展了工党大臣们的根本性假设。希斯认为仅仅为北爱的天主教徒提供保护是不够的,他们还应当在管理北爱方面有自己的位置。他希望最终能够通过增进爱尔兰的经济繁荣、更为频繁的边境贸易以及同为欧洲成员的身份能够使两大族群的关系得到缓和。最后也的确如此,尽管这已经是两大族群因为几十年的杀戮而筋疲力尽之后的事了。

(1) 该造船厂建造的最著名船只即为泰坦尼克号

(2) 这里的“统一”指北爱与英国的统一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rence_O%27Neill,_Baron_O%27Neill_of_the_Maine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Ian_Paisley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rnadette_Devlin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mes_Chichester-Clark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Apprentice_Boys_of_Derry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Ulster_Special_Constabulary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ry_Fitt

(10) 外链出处

(11)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visional_IRA_Army_Council

(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Haughey

(13)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il_Blane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