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井大《农村建设》篇有感-----兼发牢骚 -- ★kg90

共:💬36 🌺134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读井大《农村建设》篇有感-----兼发牢骚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便是两个社会---用户口区分开:农业户口,城市户口(非农户口)。前三十年,把农民牢牢地绑在土地上。低价收购农产品----低生活水平-----低医疗水平-----低教育水平,养儿防老,是当时农民的真实写照。以此为代价,前三十年,工人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生活、医疗、教育、养老,都远超农民。前三十年发展,靠的是吸农民的血。

改开之后,不再把农民绑在土地上,甚至是鼓励农民外出打工。这带来一系列问题:

第一,农村的劳动力大量外流之后,导致农村的萧条。

第二,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家乡,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青少年犯罪的急剧上升就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第三,农村教育事业萧条。缺少家庭教育,教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得农村难处人才(大学录取城市与农村学生越来越不成比例)------当然这正中某些人下怀,世世代代永为民工嘛,不愁没有廉价劳动力。

第四,农民工是下等公民。他们工作的地方----血汗工厂。他们在城市不能得到承认,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医保,没有教育,没有养老.......有的是工伤,讨薪,强拆......后三十年发展,靠吸工农的血。

到目前为止,这种方式已经无以为继。出路在哪里---我的思考。介绍下我的家乡皖南地区农村,也许不够典型,仅供大家参考。

我们这个地区非常重视教育,有传统。因此,大学的升学率一直不错。一般来说,念了高中都有至少专科学历。这是第一种情况,即有不少家庭,通过教育,孩子们都考上了大学,摆脱了农村身份。也就是说,老一代去世之后,这些农村家庭就会消失。这些家庭是榜样,带动大家都很关注下一代的教育。一般来说,孩子念初中时,家里就有一个家长在家专职带孩子念书,就是陪读。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当然跟我们这个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也有关系。

第二种情况,即第二代的教育不怎么成功,没能读高中或者大学。这种情况也比较多,很多孩子读职业高中,没毕业就不读了。他们往往子承父业,在外面打工,或卖小吃,或搞装潢,卖手机,做裁缝等等。相对于第一代打工者,这一代打工者接受了较高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是优势;但是他们对于农业生产,完全陌生,不像他们的父辈,不打工还可以种田。也就是说,其实第二代打工者,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他们已经不大可能回到农村。(即使回到农村也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就本人感受,计划生育政策正在显示它的强大威力。八零后恐怕成为计划生育实施之后的最后一个生育高峰。对比一下第五次普查和第六次普查就知道。0--14岁人口在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从22.89% 下降到16.60%,减少了7000万人。试想下2020年,0-14岁人口会是多少?随着中国人口素质的提升,观念的改变,抚养孩子压力的倍增,人口减少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十年人口增加5000万,想想下一个十年,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所以,某些脑残人士呼吁农村孩子不要上大学等等,企图保持廉价劳动力是不可能的。

政府应该能认识到,经济环境比较好,一切都不是问题。一旦经济遇到巨大困难,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萧条,饥荒......那会发生什么呢?还会像改开前那样,勒紧裤腰带?所以,政府要做的是,首先是养老,其次医疗,教育,住房。接纳第二代农民工,廉租房是个很好的选择。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而不是这个国家的下等公民。这十年来,城镇人口上升了13个百分点,说明这是个趋势。关键是解决好城市化过程中利益分配问题。要是把农民工当猪杀,杀了一道又一道,那阿拉伯国家的那些花迟早要开在中国。

讲来讲去,又回到农村土地分配上去了。上面谈到我国快速城市化,就是说农村面临着人才、劳动力、资金等等问题。农村的凋零已经是事实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人说私有化。这是利益集团吃完了农民工和工人,又来打农村土地的主意。私有化,那开花就不远了---利益集团会把粮食价格炒到跟房价倍数差不多。农民工房子家乡有,可以不买,粮食吃不吃啊?到时候没钱又没地,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好揭竿而起了。

私有化不行,总得有条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我的思路是,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集体还是归集体,全民还是归全民,宅基地归个人,不允许买卖(宅基地可以讨论)。可以以承包权入股,成立种植公司。政府可以在农业机械,种子,化肥等方面给予补贴。可以适当提高粮食价格,吸引人才、资金和劳动力从事农业种植。给予适当的引导,相信愿意种粮食的人还是大把存在。

纯属纸上谈兵,贻笑于大方之家。

ps:发错了版面,重新发到观点时事版面。

PS:欢迎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