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姜维传 蜀二相时的姜维 初掌军事 -- 陈不到底

共:💬30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姜维传 蜀二相时的姜维 三国各换天――蜀

蜀二相时的姜维

三国各换天――蜀

253年的春节除夕,费掉在汉寿为新的一年到来和群僚聚会。

不知这个时候的费掉在想些什么,他从成都到汉寿已经一年有余,这期间终于可以开府治事,任命自己的属官了。吴国那面,孙权虽然去世,10岁的孙亮即位,但是辅政的诸葛恪把吴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位诸葛丞相的侄子出手不凡,十月252,征集数万民工迅速修好巢湖东兴堤,并在两端分别筑城有千余驻军,这个地方就在魏国的合肥新城对面。诸葛恪的挑衅让魏国的新任大将军司马师都坐不住了,十一月,他授命胡遵、诸葛诞等人率七万大军筑浮桥渡过巢湖在东兴大堤攻城。十二月,诸葛恪迅速调动援军,前军丁奉趁魏军轻敌迅速突进,魏军混乱,随后在诸葛恪大军压制下魏军措手不及,惊扰散走纷纷争夺浮桥逃命,结果浮桥折断,魏军淹死者万数。此战吴军战果辉煌,获车乘牛马驴骡数以千计,资财器械堆积如山。魏乐安太守桓嘉淹死,以前吴国的叛将韩综也被斩军前。孙权生前最恨这个韩当贪财的儿子,诸葛恪将韩综人头在吴大帝庙前祭祀,回首殿下,仿佛他马上就能率领吴军平定魏国。在吴国的新年计划里,雄心壮志的诸葛恪已经有了主动北伐的念头,打算派使臣向蜀国联系共同出兵。

这个时候,费掉还没有收到消息,但对于这位吴国太傅的高效率也是有所耳闻。看着群僚都已前来恭贺新年,生性随和的费掉也准备今天一醉方休。当初张嶷给新任大将军的费掉写信说,“以前来歙、岑彭都是被敌军刺客所杀(*注二十二)。现在您已经位尊权重,来、岑的教训,(以您宽济博爱、信任新附太过的性格)将军可要引以为戒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费掉对张嶷的危言耸听也就一笑置之。

但不幸为张嶷言中,今年在座的同僚之中,真的有一个心怀不轨的魏国降将:郭修。当费掉喝的酩酊大醉之时,郭修趁机刺杀了这位蜀汉大将军,临中刀的费掉是否想起了6年前张嶷的信。

刺客郭修肯定是死了,不知道是被当场分尸,还是在费掉墓前开膛,蜀卷并无记叙。(*注二十三)

几个月后,费掉是被魏国降将刺杀的消息传到洛阳。曹芳下诏褒奖这位功臣,诏书的内容描绘了郭修的高大形象,“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追封为侯,赐食邑千户,郭修的儿子也被封官,赐银千沲,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注二十四)

后来东晋人孙盛写的《魏氏春秋》说郭修是凉州西平郡人,在当地素有名声,后来被姜维俘虏,郭修也没有屈服。刘禅(是因为郭修的名气和气节?)任命他为左将军。郭修这时就想刺杀这位后主,一到庆贺之时,一边拜一边往前挤,但是还是被旁边的人挤到后面去了(郭修要有陈祗那么帅,刘禅早完了),郭修总是够不着。因为费掉很容易接近,才不幸成了他的目标。(“??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掉焉。”)(*注二十五)

这么算起来,郭修从被俘虏250到刺杀253在蜀国也呆了起码两年之久,刘禅任命的左将军位置也不低(*注二十六),但看过注后会明白这是毫无实权的虚职。虽然郭修被后来的裴松之贬的一无是处,但是我还是比较佩服这个人的,沉默两年,居然还有不屈之心,于新年大庭广众的庆祝场合之下一举成功刺杀蜀汉的首要人物。

设想一下,在灯红酒绿的背景前,费大将军仿佛还带着醉意缓缓卧倒,仍立在身旁的是手持血刃的郭修,还在欢闹的蜀国群臣渐渐地把视线集中在这位左将军身上,惊讶的目光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却怎么也认不清眼前的这个人......

*注二十二

光武帝刘秀的来歙和岑彭都是攻打蜀地的时候被割据益州的公孙述派刺客刺杀的。建武十一年(35)六月,来歙大破蜀王元、环安军,占下辨(属益州武都郡)。公孙述为挡住汉军,派刺客刺杀来歙,但却没能当场杀死他。急急赶来的副将盖延见状痛哭流涕,来歙怒喝道,“叫你来是嘱托军事的,不是要你像个娘们儿哭哭啼啼。我现在虽然还插着刀,难道就不敢治你的军罪?”盖延当即醒悟,抖擞精神听候训诫。来歙叮嘱完军务,又言辞恳切地向刘秀上疏进言,遂“投笔抽刃而绝”。

四个月后,岑彭率奇兵从江州方向奔驰两千里绕过公孙述的守军直取成都,公孙述被这支神兵吓得又祭出刺客这一招。当时汉军扎营的地方叫彭亡,颇觉晦气的岑彭想要移营,可是晚上就被扮作降虏的刺客刺死。

张嶷是蜀中人,两百年前的旧事他当然清楚,就拿来劝阻费掉,费掉是荆州江夏人,大概他真的不了解当年刺杀的细节就没有放在心上。

这个张嶷自幼就胆大心细,在南中一带对夷人恩威并施,为稳定蜀汉的后方做出了大贡献。他对费掉及后来诸葛恪个性所造成的恶果都有所预见,是个相当难得的人才,后面还要提他。

*注二十三

按道理陈寿是蜀国人,这么大的事应有许多详闻,当初来歙、岑彭被刺的过程都颇富戏剧化,可是到了这里,只是一句干巴巴的“掉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蜀汉方面,没有任何关于费掉遇刺,群臣百姓反应的纪录,我每次看到这里都觉得蜀汉这帮人麻木不仁。但裴松之引用的其他注疏却流露出蜀汉君臣的人性一面(比如益部耆旧传的刘禅哭张嶷),使得我对陈寿有了相当不好的看法。

我从小受到的影响,内心也是偏向蜀汉的,现在还是。我对陈寿的看法是因于他自己写的益部耆旧传里记述了许多蜀人之间的言行逸事,相比之下,三国志蜀卷的人物传记偏重记事,要不是有那些裴注,这些人真是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因为陈本是蜀人,我内心对蜀汉的偏向使得对他这种官史私史的不同态度有很大看法。嘿嘿,既然心又偏颇,难免看法也偏激,达人看到这里权当读我内心,莫要当真。其实三国志也是私撰,是陈寿死后晋朝才派人到陈家抄写下来的,这么一来,说不定有些内容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抄上,或者是陈寿写三国志较晚顾忌也就多了。

*注二十四

聂政是春秋时著名的刺客,大家要是读潇水的青铜系列就可以看到他的风采(自潇水后,就不用推荐看太史公了)。聂政受严仲子的委托刺杀韩相侠累(韩傀),捎带着也杀了韩哀侯,留下长虹贯日的成语毁面自杀而死。

介子是西汉昭帝时的傅介子,当时西域楼兰、龟兹两国反汉依附匈奴。傅介子向霍光建议刺杀龟兹王,因为到龟兹路途较远,霍光指使他先杀掉楼兰王。傅介子来到楼兰,灌醉楼兰王,两名壮士冲上前去,双刃并下,当场刺死楼兰国王。介子的刺杀行为得到朝廷上下一片赞誉之声,昭帝下诏予以表彰,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连那两名助手也被授予侍郎之职。后世对这次刺杀行动一直评价很高,后来李白的诗“愿作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说的就是这位介子。

*注二十五

裴松之看到这里评说道:古时候所说的舍生取义,都是有原因的,“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这是聂政和介子当刺客的原因。可是郭修和他们根本不是一回事,似乎只是一时兴起(则陷乎妄作矣)。魏与蜀虽然是敌国关系,但并没有像“赵襄灭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这样的情况(裴松之这里又用了两个刺客典故:豫让和荆轲――也参看青铜)。而且刘禅凡下之主,费掉不过中才之相,他二人的生死也关系不到国家的存亡。郭修在魏国不过是凉州的(普通)男子罢了,被蜀国俘虏,既不能抗节不辱;投降后既然跟魏国再无关系,也无人指使,却无缘无故又干起刺杀的事来。魏主下诏书褒奖他,无论说他有大义还是有功劳都找不到立足之处,“义无所加,功无所立”,这简直是“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

裴松之这里引用了《诗经?齐风》里的“东方未明”首中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jù)”,裴松之掉书袋,东方未明本来是对穷苦人民当官差,应徭役,受监视,忙得早晚不宁的描写。裴松之说“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大概是说郭修的样子好像“狂夫瞿瞿”,狂妄无知的人满脸神情不安的样子。(我对他的联想只能表示深切的痛苦之情)

我觉得魏国也对这样的事感到意外,后主传、姜维传里攻打西平并无提到俘虏的郭修,要不是魏国下诏,我们还不知道这位郭中郎是哪的人呢!另外,魏国的诏书里称郭修是西平的中郎,如果仔细看过本文第一节,早年的姜维和郭修一样,都是不在中央服务的中郎,只有这两位身世不明的降将享有,多少有些事后追加的意思。

*注二十六

要说左将军的高低,得把整个系统说一遍。

刘备在称汉中王之前,官职系统一直比较混乱。刘备是献帝封的左将军,到了成都后,刘备手下的文官是按照左将军大司马府这样的级别任命的,比如诸葛亮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许靖是左将军长史,刘巴是左将军西曹掾等等,还显得规范一些。但武将就显得毫无规矩,荆州四郡归刘备后,张飞和关羽的征虏将军、荡寇将军都属杂号将军,刘备得了成都,关张二人在军职上各兼了督荆州、巴西太守之职。而跟随刘备攻汉中的黄忠却因功一下子被封到征西将军,这在汉朝是仅次于卫将军的,而当时投降的上庸太守申耽也被封到征北将军。这两个职位都是刘备为了奖赏或笼络而实行的特殊案例。

刘备称汉中王、称帝后,蜀汉的官职才向东汉的正规系统靠拢。

东汉的武将级别:

常设将军:即所谓的和平时期,依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四者位比三公,之下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不长设将军:如果遇到征战,在卫将军下则按东、西、南、北为序依次有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这些四将军位又在前、后、左、右将军之上。

由于东汉一直战事不断,征、镇、安、平等将军也就一直存在,到了三国就成了常设将军。而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于九卿,在东汉时可开府治事,有属官。(蜀汉只有首辅才可开府治事),这时的四方将军在蜀汉成了不统兵的变相文官。比如刘备称汉中王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为前、右、左、后将军,这些职位捎带着有与刘备的汉中王同喜同喜的感觉。再后来刘备称帝到刘禅继位,这四方将军成了某些文官的嘉奖职,比如长期跟随刘备的刘琰在后主时曾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卫尉中军师是实职,后将军就如同褒奖了。邓芝在诸葛亮逝后迁“前军师前将军”,同理前军师是实职,前将军是褒奖。出使东吴的宗预因表现良好,回来也被封为后将军,不久督永安,改为征西大将军的实职。

本章“蜀二相时的姜维”尾语

本来这章在最初只打算写一小节,完成时竟成了六小部分,就是为了交待姜维这个时期234~253整个三国的大致背景。如同李靖岩兄所说,“姜维个人对整段三国来说是微小的”。通过对他个人的剖析,却反映了整个三国的变化。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三国的鼎足之势,已经变成了天平渐渐向北倾斜的局面。

吴国方面,年老的孙权头脑糊涂,吴地的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孙权既想依靠他们,又怕自己死后大族之势尾大不掉,这样左右摇摆的心思强烈反映在确立太子的事上,结果是忠臣受猜忌被杀,佞臣趁机混乱朝政。吴国从此走上衰败之路。

魏国方面,经过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的连续努力,中原之势渐渐恢复元气,曹魏即使和蜀吴两线同时作战也应付自如。所不同的是,贵为皇族的曹氏抛弃了祖辈父辈的实干精神,融入到脱离百姓的玄学空谈,以至司马懿杀曹爽等人,一日之间,天下名士失去一半,却没有百姓为之哀痛的。司马氏几近顺利的代替曹氏执掌军政大权,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如同早年的曹操一样,重视农业,军屯在司马氏手中得到重大发展;重视人才,摒弃华而不实之类;军事上屡有建树,却“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这时的北方,正在把打人的拳头,稳重的回收蓄劲儿呢。

蜀国方面,由于诸葛亮死后,没有正确的战略成为治国方针,蒋琬、费掉趋于保守,姜维少量军队的骚扰,使蜀国既得不到领土上的实惠,也无相应的人才进行经济建设。翻遍蜀志会发现,早年优秀的经济及民族政策官员,要么早死,要么从军。在刘备诸葛亮时代见于记载的司盐校尉(王连:早死),司金中郎将(张裔:早死),诸葛亮置守都江堰堰官(蜀汉后期不见所述),以及地方优秀官员吕?V、张嶷或征调中央或调集前线。这些人之后,再也找不到蜀汉高层的关注,或是地方优秀人才的候补。相对保守的蒋琬、费掉的去世,没有认清蜀汉综合形势的姜维继任,却只以军事方针为主,这样的坐吃山空下,蜀汉从官到民弥漫着普遍的厌战情绪,再加上益州本地士族的不合作(比如谯周曾与蜀郡学者杜琼一起散布过曹魏代汉是天意的言论。后来,谯周屡次在刘备、刘禅的名字上作文章,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备矣,当授与人也”),还没有开始的姜氏北伐,就已经注定了和孤独作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