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姜维传 蜀二相时的姜维 初掌军事 -- 陈不到底

共:💬30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蜀二相时的姜维 三国各换天――吴

蜀二相时的姜维

三国各换天――吴

上一次北进虽然失败,但第二年250,姜维被授假节。(*注二十)

之后姜维再次出军,这次游荡的目的地却选择了凉州西平郡。此战在后主、姜维传里仅一行小字,魏卷也没有相关的战事记载。从地图上观察,大概这次姜维是在魏势力范围外的羌人地段行军,绕过陇西郡到了西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不克而还。此次姜维还是意在骚扰,西平就算攻克也无法驻守。但此战却收获了一个小人物,郭修(魏卷作修蜀卷作循,此文取修),他是下一节的最佳年度新人奖,后面再讲。

连着两次出兵没有大收获,姜维却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西戎各民族风俗,这次又绕道羌人地界远击西平,所以希望能兴军大举,再联系羌胡,陇山以西各郡可一举拿下。大将军费掉一听,这不是当年诸葛丞相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吗?那可是十万大军呀!不行不行,我拿不出这么多兵。《汉晋春秋》载,费掉对姜维说,“咱们比诸葛丞相的能力差远了。当年丞相大军出祁山都没能成功,更何况我们!还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果总是希望侥幸能够一举定胜负,万一失败,后悔也来不及了。”

费掉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姜维也就按下骚动的心,费掉遇刺前一直都没有再出兵。*注二十一

这一年250秋天,吴国的太子鲁王之争终于以鱼死网破的结局落下帷幕。魏吴荆州边境的征南将军王昶趁着吴国内乱,组织了几次卓有成效的伐吴。但扬州边境的太尉(249十二月升任)王凌却不知在忙些什么。

王凌是以前使连环计的王允的侄子,年幼时遭变乱逃归乡里。后来被曹操征召,在曹丕、曹睿时代屡立战功,是凭曹家的赏识和自身的努力才坐上如今的三公之位。249年正月曹爽被杀,司马懿独自辅政。王凌和外甥??州刺史令狐愚觉得曹芳成了司马氏的傀儡,打算另立曹操子楚王彪为帝,建都于许昌。但是令狐愚在249年十一月就早早的病死了,十二月,司马懿为拉拢王凌,又把他由司空升任太尉。王凌找在洛阳的儿子王广合作,没想到儿子却不同意。

可是将近八十岁的王凌已是走上不归路了,251年春,吴军堵塞涂水作堰(在今江苏六合县),企图放水淹没魏军南下之道。王?R因此请求再向扬州发派援军,司马懿早就怀疑王?R的举动因此没有同意。这个时候,王凌派遣杨弘,联络新任??州刺史黄华谋事,结果两人连名将王凌告发。司马懿亲自率军从水道伐?R,又使出早先迷惑曹爽的做法:先下令赦免王凌罪,又叫王广写信劝他老爸。在大军的压迫和亲情赦令的左右为难下,王凌也选择了投降,但他的下场和当初放弃抵抗的曹爽一样。王凌被押送洛阳,路上得知自己被骗,万念俱灰遂饮药而死,其余众党夷三族,令狐愚的尸体也被刨出。而楚王曹彪则被赐死,其余曹姓诸王被迁居到邺城由人统一监视。

司马氏当政的淮南第一叛被迅速平定,可是73岁的司马懿也不行了。老姜回洛阳的路上不断地做恶梦,干宝《晋纪》说,王凌在押解洛阳的水途中路过贾逵祠,贾逵生前是王凌好友。上老姜当的王凌冲着贾逵祠大喊,“贾梁道(贾逵字)!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鬼神之事其实就是心事,行将就木的司马懿听说后,本来也是他失信于王凌,所以就心虚半夜老梦见贾逵(他和老姜根本无瓜葛)、王凌,在回军的路上身体就垮了下来。

八月251,司马懿回到洛阳就死了,长子司马师很顺利的接掌曹魏的权利。

司马懿回洛阳的时候,费掉也从汉中返回成都。这几年蜀汉连着逝去为数不多的人才,镇北大将军王平死于248,镇南大将军马忠死于249,这年251车骑将军邓芝病逝。这三位当年以驻守蜀国北、南、东三面成绩卓著而显名于世。同年尚书令吕?V也病逝,接替者自然是刘禅宠爱的侍中陈祗。这时成都有望气者(就是风水先生)说此城无宰相之气呀(云都邑无宰相位),费掉就打算再次驻离成都。我对《费掉传》记载的这个原因很是疑惑,一个国家首相居然因为风水先生决定去向?据说费掉驻扎在汉中的这几年里(248~251),成都里的大事按照惯例还是要事先要请示费大将军才能执行。但费掉这次回到成都,多少也会感到不太适应,朝堂中忽然失去了那么多熟悉的面孔,这次陈祗接任尚书令也是刘禅的直接任命。以前诸葛丞相,蒋大司马辅政后都能开府(设置府署,即开设办公机构,自己选用下属)治事,可费掉此时已接任五年有余却还没有开府的权利。蜀国的各传记述简略,在这简单的“气数”原因背后是否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也不得而知。费掉夏天刚回来,在冬天又离开成都,驻扎在成都与汉中之间的汉寿(即葭萌县,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嘉陵江东岸。后属梓?H郡,并改名汉寿)。

251年冬天,孙权去南郊祭祀,却得了风疾,明白自己也是到了生命尽头,就考虑着给年幼的太子孙亮选择辅臣,侍中孙峻(孙权小叔孙静之曾孙)推荐由诸葛恪辅政。孙权皱眉摇头,他当然知道这位诸葛瑾的长子,从小就聪慧早熟,口齿伶俐,连张昭都不是他辩论的对手。和曹爽那类公子哥不同,诸葛恪确实有着丰富的行政和军事经验,早先就在南部同山越作战,也在荆州同魏长期抗争,现在已位至大将军。但是诸葛瑾生前却不看好这个儿子,说他“非保家之子。”孙权虽然很喜欢诸葛恪,但碧眼儿也看出来他为人刚愎自用,和他老实敦厚的父亲是两种人。这些想法在孙权迟钝的大脑里转了一圈,他看着孙峻,孙峻似乎也看出孙权的担忧,谨慎的说,现在吴国没有人再比这位诸葛强了。孙权想起这些年因为太子鲁王之争死去的那些大臣,头又痛起来,也只好同意孙峻的建议。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兼太子太傅。

252年四月,71岁的孙权也去见曹操刘备去了。辅政大臣以诸葛恪为首,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侍中孙峻、将军吕据为辅。孙权还没有下葬,孙弘就跳出来反抗首辅,诸葛恪在孙峻的帮助下迅速平定孙弘,并雷厉风行的执行了一系列政策,“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吴地的百姓只要听说诸葛太傅出行,都伸长着脖子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位首辅的风采。得意洋洋的诸葛恪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北伐曹魏,他现在人气冲天,却不知道日后吴国的天空就像夏天的南方,说变就变呢!

*注二十

注引《中国政治制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一章:

在外出征的将帅,一般都持有皇帝赐给的“节”,凭此调动本部军队。对军中犯军令者也可以行军法处置。魏晋以后则形成制度,根据情况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种,对不同种类授与不同的调兵和执法权力。据《宋书》卷39《百官志》载:“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在使持节之上还有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这些持节都督掌有较大的军事指挥权。

*注二十一

插一句我的看法。这时的蜀汉,姜维是左倾冒进,费掉是右倾保守,谁都没能领会诸葛丞相的隆中对战略。我看到有的文章里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以攻代守,那简直胡扯,时魏并未攻蜀,有何之守?隆中对战略,按诸葛亮在襄阳时对刘备的说法:“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是把当年刘邦出汉中和刘秀出宛城的两路线合并而成。但随着天下形势变化隆中对的基础遭到破坏:荆州被丢,刘秀路线作废。刘备一死,刘禅的信义也著不到哪去。当年韩信就是趁着刘邦等人还没有在汉中把志气磨掉,暗渡陈仓,一举冲出秦岭内的石窝窝。诸葛亮大概也是基于这个想法,不停修改自己的战略,东连孙吴,南平南中。而他以略地为目的的北伐,真正的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但受到主观客观各个情况的制约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果。说来也是话长,日后再详细看书写字。之后的蜀汉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经济既不景气,官民也逐渐偏安。即使有姜维的孤军奋斗,最后的败亡也只剩下时间早晚的问题。

凉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雍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