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五十二):地下物流 -- 本嘉明

共:💬97 🌺4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茗谈(五十二):地下物流-2

今天从三个方面来说这事,一个是物价;一个是“城市的第二条命”;一个是标准化。

(一)

施拉普那带中国足球队时,有句名言:“如果你接到球,不知道该传给谁的话,就大脚往对方球门里踢吧!”

中国高速增长了30年了,别说负增长,低增长都没见识过,这接下来的经济形势,什么妖蛾子都会出来,大小领导被吓懵是很正常的。这时候要的,是沉着,心无旁骛,两眼炯炯,就只盯一个方向:物价。

只要物价不剧烈上涨,失业率高是不怕的。中国人民有储蓄的习惯,家有余粮,ZF再补助点,失业个一年半载还不一定怕。

但是有余粮不等于余粮够吃,谁知道这冬天有多久?所以不论是官家还是民家,勤俭节约,多快好省,应该逐步提倡了。稳物价,ZF要投入大量资源,一旦挂念的地方太多,利益集团又鼓噪不休,被人家牵住牛鼻子打个埋伏,折了几千亿,那就乖乖隆地冬了。这种交学费的事,不一定没有,留点坏帐拨备,是一定要的。那么,在勤俭办事的前提下,有些帮着稳物价的民间偏方,就不妨一试了。消费者网购,就是个很灵的偏方。

网上开店,一是省去了实体店的租金,库存占资,营业员工资,水电开销;二是打击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市井黑社会”,比如工商环卫,黑白两道,哪里打秋风去?三是抑制了商业铺面的炒作。这些节省的费用,一部分作为淘宝店招徕生意的“广告”,让利给了消费者。如果把扩大网购当作政治任务来抓,中间盘剥的环节少掉一大块,无形中不就压制了CPI的蹿升了吗?老百姓的日子不是好过一点了吗?尤其是地方主义,就不容易作祟了。

至于说网店骗子多,难道如今的消费者是好对付的吗?表拿豆包不当干粮嘛,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网店的另一短板,就是“微物流”,每个客户要分别送货上门,刨去质量纠纷不说,物流成本就比较大了。如果能集约处理,比如我们上节设想的,那么一个货箱的货,从郑州郊外“当当”的配送中心到买家门口,总的送货费用只有4到5元,那么原先“满200元免运费”,不就可以降低门槛,变成“88元免运费”,进一步刺激消费?

这通过集约来形成规模,分摊费用(能源,货运系统维持需要的固定成本),那么必然要多手续(原先一个快递员单干,包头尾),就好比DHL那样,要多几个环节。多了环节,一是多了差错概率,二是拖了时间。所以送货途中的高速无阻碍,尤其重要,因为可以把时间补回来。地下系统没有地面那样的交汇车道,没有红绿灯,没有交通事故,没有大雾大雨,准点率就有保障了。

大家知道,小本我一向是喜欢穷讲究,搞什么“第二系统”的,比如第二货币。这些叠床架屋的设想,就是为了万一有个天灾人祸,咱们正规军在明处被人家打花花了,民兵可以立刻顶上去。这个地下物流系统,自成一体,半军事化管理,用水用电都同地铁系统分开,就建在地铁主隧道的斜下方,有坡度不大的阶梯连通到地铁站台。万一有KB分子攻击公交系统,或者塌方追尾起火毒气啥的,通过物流网同头顶上地铁网的几十道连接楼梯,可以迅速撤出被困群众,送上救援人员和新鲜空气,比智利ZF临时请来萨大刨坑,那要强多了。

(二)

大城市需要不需要地铁?

要我说,别说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需要。这东西太好了。

可好东西眼见着贵,玩不起。老山参是好东西吧?您不能当饭吃,是吧?地铁对于城市,好比一份昂贵的伤残保险。你保了,月月供银子,到老寿终正寝,没用上,觉得亏吧?

地铁,就是一个城市的“地下备用机动能力,备用求生能力”,第二个肺,第二个心脏。这个,绝不是平日的日常使用中能体现的,这也是苏联在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候,仍然在修建地铁的原因。这个因变能力,平时不用到那是最好。可如果真不用,单单日复一日输送人流,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地铁是亏一辈子的生意,只能靠ZF强行补贴。因为是运人的,安全通风疏散预案,哪个都是大把银子,纯按盈亏来算票价,老百姓坐不起。所以世界各发达国首都,是一定有地铁的,全国来补贴嘛,中型城市就不一定敢弄。

而我们这个“下流系统”,其实就是个“猴版”的地铁系统,只不过一开始就不打算运人,基本只运货,把地面的交通流量置换出来运人。这个系统的通风照明等,可以按运人的要求准备,但平时运货时,只开动一半就够了,ZF又没有允许快递宠物狗是吧?真急了眼运人时,开足设备,再每人配一个小氧气面罩,就万无一失了。

如果这个城市已经有地铁系统,或已经开建地铁了,那“下流”的上马就更快了。因为筹建地铁前期的地质调查数据,都可以拿来一用,物流网主干道的走向,同地铁主隧道是平行的。如果该市刚申请要建地铁,那就麻烦你先修一个物流网的一期,运行一年再评估,一来锻炼未来的地铁管理队伍,二来有些地方是霸王硬上弓,篡改地质数据蛮干,这个东东运行一年都到处塌方渗水有异味,那地铁就别想了,人命关天嘛。有些个百里侯啊,那是一言堂,下边也劝不住,那就按中央规定,先上个物流隧道,给这闯将开开眼,要是这个都事故不断,他就得想想,幸亏不是地铁,万一死人了就丢乌纱啦,算了算了。

至于修建进度,那是不必担心的。先在规划的地面堆场开挖竖井,作为将来的电梯井。到达地下预定位置后,挖出月台,然后各月台两头同时开挖隧道,对进。说到站点的设计很难跟上形势发展,这就多虑了,我的意见,不要多考虑这个,按城市的大小和人口分布,基本都照顾到,反正出地面后还有最后的几公里是常规派送的,等于是手机基站的蜂窝分布嘛。如果这一区生意不旺,地面快递站就会相应少几个,万一将来风水轮流转涅?穷人区就不网购吗?工业区上班时间就不网购吗?你瞎掰嘛。

如今国内很多地铁线是闭环结构,跑环线。我建议物流网就不要照抄,可以考虑用“鱼骨结构”,就是主干道是一字长蛇阵,蜿蜒穿城而过,两头在市郊各设一个终点站,然后可以派生副线撑开。终点站在郊区,地价便宜,当然设在地面上,然后按一个坡度钻地下行,这样一来省去了第一站的垂直电梯,节省投资;二来一旦有紧急情况,完全断电,地下的工作人员和疏散人员自己顺隧道走也可以走出地面,就是累点。当然在主干道的中段,也要预备几条阶梯通道,紧急时打开走人,省得大家非得去郊游,无非爬十几层楼的样子嘛。

(三)

这个设想,线路埋到地下的这一部分,大可以修改,有些地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在地下跑,完全可以。这个设想的重点,是全国微物流的统一“集装箱化”,就是货箱尺码标准化。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今后很多商家(甚至军工企业)设计产品,尺寸和净重都会考虑跟着这个标准走。大家发表意见的话,不要焦点模糊啊。

货箱尺码标准化后,是有些一刀切,货运中可能会有边角运力的浪费。但换来的好处,就大太多了。而且全部的技术和理念,都是成熟的,全球海运界运行了数十年的。这种大手笔,也只有TG从央企着手,办得到。这个“车同轨”,配合北斗商业化和物联网,未来的前景,难以想象。

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身体健康的主要标志,就是“人,财,物”的欢快流动,气通百脉。其中,人的流动,TG还可以在户籍和廉租房上动脑筋;财的流动,ZF已经笑不出来了,人家地下钱庄小赤佬们已经活络过头了;而物的流动,还大有空间,很值得精耕细作一番哪!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