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 第12章 黄金还会涨吗? -- 水管子

共:💬36 🌺3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中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花了多少钱?

5.中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花了多少钱?

2009年4月24日,中国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称,自2003年以来,通过国内杂金提纯以及国内市场交易等方式,中国黄金储备增加了454吨。这样加上原来的600吨黄金,中国的黄金储备就达到了1,054吨,在各国公布的黄金储备中排名第五。消息公布,国际金价及黄金类股票价格均有一定幅度上扬。

在此之前,中国央行公布的黄金储备量一直都是1929万盎司(约600吨),而这600吨黄金是70年代初时在陈云的建议下购买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黄金储备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似乎也没有人注意这个问题,直到2001年。在这一年刘军洛先生开始向有关部门建议中国增加黄金储备,而且反复提了很多次,但之后都不了了之。

笔者感兴趣的是,央行到底采纳了刘军洛的建议了吗?央行又是怎样来秘密增加黄金储备的?央行增加这些黄金储备花了多少钱?平均成本大约在多少?

查阅央行的网站可以看到,09年3月份公布的黄金储备还是1929万盎司,4月份就突然变成了3389万盎司(约1054吨),增加了454吨,与新华社的报道完全一致。中国一年的黄金产量也不过只有200多吨,所以这绝不可能是一两年内增加的。这一点在胡晓炼接受采访时也有明确提到,她说是从2003年开始增加的。从03年到09年,用了6年时间,平均每年增加76吨,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再从时间上来看,刘军洛在2001年开始建议增加外汇储备,相关部门做过专门的论证,有回复,当然是对刘军洛本人一种敷衍性的回复。表面上看,这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但笔者认为很可能就是在刘军洛提出建议、央行等相关部门经过反复论证之后,认为应该增加黄金储备;但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公开宣称自己要增加黄金储备,那必然造成国际金价的应声上涨和中国付出较高的代价才能达到目标。所以,有关部门一面回信刘军洛先生,一面秘密增加黄金储备,直到09年公布。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充分说明央行增加黄金储备与刘军洛的建议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从收到建议,到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再到分析论证,并最终付诸行动,也的确需要两年的时间。如果说陈云是新中国黄金投资第一人,那么当代黄金投资第一人非刘军洛先生莫属!

再来仔细斟酌胡晓炼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的用词。“通过国内杂金提纯以及国内市场交易等方式”,中国黄金储备增加了454吨。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与绝大多数国家不一样,中国增加黄金储备并不是从国际市场大肆买入,而是通过国内市场悄悄采购。我想,之所以不在国际市场上买入,更多地应该还是为了保密。能够在6年时间里,秘密地、持续地买入454吨黄金而整个市场无人知晓,中国央行其志不小!

“国内杂金提纯”这种方式多半是央行委托黄金生产企业操作或者直接由自己的下属部门直接操刀,具体不得而知,我们不讨论了。“国内市场交易”中所提到的“国内市场”会是什么市场呢?考虑到央行持续6年巨量买入而无人知晓,那么这个市场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规模足够大,否则支撑不了央行的巨大买盘;第二、政府直接领导,只有这样才能绝对保密。那么这个“国内市场”的身份就非常清楚了,她只可能是“上海黄金交易所”!查询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网站,在《交易所介绍》一文的开篇是这样写的:“上海黄金交易所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自律性管理的法人。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组织黄金、白银、铂等贵金属交易。交易所于2002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看到了吗?“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2002年10月30日正式开业”,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示着成立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初衷很可能就是为了便于央行在国内市场上买入黄金!

除了央行买入黄金的方式,我们更加感兴趣的是央行买入黄金的价格。增加454吨黄金储备央行花了多少钱?会不会买得太高?我们先做一点分析。

首先我们得区分央行购买黄金的名义成本和实际成本这两个概念。所谓名义成本,是指央行为了购买黄金而支付的货币金额。所谓实际成本,是站在国家这个层面来考虑,整个国家为获得这454吨黄金所付出的真实代价。这两个成本我们都很关心,当然了,笔者更加关心后者。

如果说,中国国内的黄金生产完全能够满足央行的增持,那么,其成本不高。因为在国内购买黄金,支付的是人民币。忽略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区分,把整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民币只是政府印出来的一种质量比较好的纸片而已,那么这笔资金是在体内循环的,即“肉烂在锅里”。所以,如果中国同期没有进口黄金,那么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其黄金增持成本主要是黄金生产成本,再加上一些中间环节成本,综合算下来,也就比黄金的生产成本(250美元/盎司)略高一点。

但是,如果黄金并非完全来源于国内,而是还从国外进口了,那么资金就不再是封闭式运行,成本就大大上升了。哪怕央行的黄金储备全部都是从国内买的,只要私人部门同期还从国外进口黄金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讲,我们仍然要为此付出相应的国民财富,因为央行的黄金储备增加挤占了原本属于私人部门的市场供应。

那么,到底有没有进口呢?我们来看数据。

下表是2003年-2008年,中国历年黄金生产量与消费量。(单位:吨)

年度 产金量 消费量 差额

2003 200.60 225.30 -24.70

2004 212.35 233.15 -20.80

2005 224.05 241.00 -16.95

2006 240.08 258.80 -18.72

2007 270.49 326.10 -55.61

2008 282.01 395.60 -113.59

合计 1429.57 1679.95 -250.38

注:

1.黄金产量数据来源于中国黄金协会,数据齐全而且准确。

2.黄金消费量的数据难以查找,有一部分数据为估算值。其中:

⑴ 2003年数据为北京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山恩的测算;

⑵ 2004年数据系根据03年、05年数据取中间值估算;

⑶ 200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黄金北京旗舰店北京开业新闻发布会;

⑷ 2006年数据是根据07年相对于06年的增长反推而出。世界黄金协会数据,2007年中国地区黄金需求量超额增长,达到326.1吨,比2006年提升了26%

⑸ 2007年数据来源于世界黄金协会《黄金需求趋势》;

⑹ 2008年数据来源于世界黄金协会《黄金需求趋势》;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在增加黄金储备的6年时间里,黄金生产量保持了稳定且快速的增长,并取得了当前全球年产金量第一的地位,但是,与产金量同步迅速增长的还有黄金消费量;并且,黄金的消费量始终高于生产量,每年都有一定的净进口。6年下来,累计进口量达到约250吨。而且,最近两年的进口量增长很大!

由于官方宣称黄金储备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国内渠道来实现的,那么就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结论:中国央行主要通过国内市场增加了黄金储备,官方增加的454吨黄金储备,直接导致国内黄金生产供不应求,民间黄金需求被迫通过进口(250吨)的方式实现供求平衡。官方通过国内市场增加储备而不是通过国际市场直接购买,目的有二:一是相对容易保密一些,避免引起国际金价的大幅波动,尤其是快速上涨。二是实现官方储备的名义低成本。

接下来继续我们就来计算央行的名义成本和整个国家的实际成本。下面这部分计算缺乏足够的数据,但我们可以合理假设。即假设央行的黄金储备增长的分布与进口量分布成正比。

之所以这样假设,是因为其合理性。中国的黄金消费主要是首饰金的消费,在06年以前首饰金消费占总消费的在90%以上,到了金价高涨的2007年和2008年,投资型消费才有了较大的增长。即使是投资消费最旺的2008年,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中国内地2008年黄金总需求量达到395.6吨,其中金饰为326.7吨(约占83%),零售投资为68.9吨(约占17%)。在前几年金价较低时,仅首饰金用量就基本上足以消耗掉国产量,可供央行储备的十分有限。再考虑到近两年来,受多方因素影响社会黄金投资需求上升,我认为央行的储备增加分布必然表现出前低后高,且与净进口量大体上同比例分布这样的特征。

有了上述的假设,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央行各年度的黄金增仓量及大约成本。

            (单位:吨)

年度 增仓量 国内生产 进口量

2003 44.79 20.09 24.70

2004 37.72 16.92 20.80

2005 30.73 13.78 16.95

2006 33.94 15.22 18.72

2007 100.83 45.23 55.61

2008 205.98 92.38 113.59

合计 454.00 203.62 250.38

注:

1. 上表中“增仓量”指央行454吨黄金储备在各年的增仓分布情况,按照与进口量的正比例假设关系计算出。

2. “进口量”指由于央行增加黄金储备而导致的国内黄金供应缺口,表面上为非官方的进口量,但也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了增加储备而间接进行的进口量。

3. “国内生产”指国内黄金产量扣除正常消费后可供央行增加含量的量。

再根据下表中关于各年度平均汇率与购买均价,可以估算出成本。

年度 平均

汇率 当年

均价 当年

均价

RMB元/g 进口

成本 名义

总成本 国产均价 国产成本

单位 美元/oz RMB亿元 RMB亿元 $/oz RMB元/克 RMB亿元

2003 8.28 350.00 93.17 23.02 41.73 280 74.54 14.97

2004 8.28 400.00 106.48 22.15 40.17 280 74.54 12.61

2005 8.19 450.00 118.49 20.08 36.42 280 73.73 10.16

2006 7.94 600.00 153.17 28.67 51.99 280 71.48 10.88

2007 7.56 700.00 170.14 94.61 171.56 280 68.06 30.78

2008 7.06 900.00 204.29 232.05 420.78 280 63.56 58.71

合计     420.59 762.65 138.12

注:

1. “平均汇率”是根据当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取的市场平均水平;

2. “当年均价”的美元价是根据当年的国际金价走势取的市场平均水平;

3. “当年均价”人民币价是根据美元价及汇率折算而出;

4. “进口成本”是整个国家因为增加储备而付出的代价。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央行增加454吨黄金储备,其名义总成本约为760亿人民币,其名义成本价约合RMB168元/克。但为了满足央行的黄金储备增加,全国这6年时间进口了约250吨黄金,花费约57亿美元。不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进口平均成本约为760美元/盎司。

但如果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假设过去几年里黄金的国产及流转综合平均成本为280美元/盎司的话,那个整个国家为了增加这454吨黄金储备所耗费的财力约合人民币560亿元,其中进口花费420亿人民币,国产花费140亿人民币。实际成本约人民币123元/克。

因此,关于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的成本,在一系列的合理假设推导之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 尽管央行的行动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了,但主要的仓位(约68%)增加是在后两年时间里完成的,其中08年高位时增仓量可能高达200吨,这直接抬高了整体成本。

2. 央行的增加的454吨黄金储备,其名义平均成本以国际金价计大约在700-800美元/盎司,如果以人民币计名义成本大约在170元/克,在当前金价水平有较大名义盈余。

3. 如果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的实际成本仅相当于123元/克。

4. 央行出于多种目的,采用了主要从国内获得黄金的办法来增加储备,但由于增仓量太大、增仓速度较快,占用了正常的社会黄金消费需求,迫使一部分社会需求通过进口得到满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