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有坏消息,大臣阁下……

工党上台后面临着困难的经济策略选择,在工党执政期间这些选择将会把工党折磨得苦不堪言,到了70年代末工党再次让位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被这些选择压垮了。威尔逊,财长卡拉汉以及其他高级大臣在1964年10月的第一个周末拿到他们上任以来的第一份简报时就意识到了面前棘手的两难处境。仅仅看表面文章的话,英国经济表现还不错。通货膨胀率依然低下,尽管还在不断上升。失业率相对较低。生产力相当可观,尽管已经落在了竞争者身后。罢工的确是个问题,英国在世界市场份额的萎缩也的确是个问题。但是所有的选民都希望看到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目光长远的新政府拿出手段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官方简报里面披露的问题则要严重得多。托利治下的英国花费过度,不得不依靠借贷度日。在广大债权国尤其是美国眼中,英国的收支平衡正在越来越让人无法放心。长期看来,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振兴英国经济,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抵消通货膨胀效应。工党已经有了主意——进一步加强中央计划并且通过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但是这副药方需要时间才能见效,而时间并不在工党这一边。

选举结束后卡拉汉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来到了唐宁街,半路碰见了他的前任,性情随和的托利财长里奇.毛德林(1)。据说当时毛德林胳膊上挂着大衣道歉道:“给你留下这么个烂摊子真是不好意思,老伙计。”他指的不是办公室的陈设。财政部的官员向卡拉汉递交了一本500页的打印材料,总共49小节。材料显示托利党遗留的赤字问题远比预想的要严重,大约有8亿英镑,材料还建议他马上下狠手削减支出并提高税收,哪怕这样做将会给当时依然充当着“世界储备货币”的英镑带来持续的压力。这个消息可谓坏得无以复加。工党在选举时就承诺要建立更为慷慨的福利体系,提高养老金,增加教育拨款等等。眼看这堆豪言壮语就要打水漂。广受瞩目的国家级项目,例如与法国共同开发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项目,也面临着下马的危险。英格兰国家银行行长克罗默勋爵(2)一直被工党大臣视为反动分子,他坚持必须加大通货紧缩的力度,钢铁行业重新国有化之类无关紧要的工党计划必须马上放弃。威尔逊不得不放出狠话,说他不妨立刻进行选举,题目就是“英国谁说了算”,这才把他压制下去——这一论调日后人们还会有所耳闻,但是在1964年这句话的意思是民选政客与银行家谁在英国说了算。这一切都让新官上任的执政班子大为震惊,甚至还感到自己遭到了背叛。多年以前就已经放弃浸礼教的卡拉汉现在又开始了祈祷。

削减支出与增税的问题暂且不论,眼下工党还面临着另一个无法回避的抉择,即是否将英镑贬值从而为英国赢得从头再来的机会。1964年选举后的周六威尔逊、卡拉汉与布朗私下碰头时完全不考虑英镑贬值的可能性,他们视其为英国的国耻,对持有英镑的穷国来说过于残忍,对于依然被人们与1949年贬值风波联系在一起的工党来说更是找死。英镑保值、开支削减以及增加税收各方面的压力令工党疲于招架,而他们唯一的应对就是——进一步的计划。正如我们所见,保守党早已接受了这个想法。毕清对铁路系统大刀阔斧的改造就是这种铁腕手段的早期事例。与此同时,“蠢驴会”也在工党上台3年前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工业家与工会领袖团聚一堂,成立工作组并达成解决方案以促进增长——在出口、个人消费、政府开支以及资本投资等等方面都是如此。在毛德林手下,托利党也尝试了价格与收入的自愿限制以及国家计划。

简而言之,就是一切向法国看齐。六十年代初期的巴黎是政客们眼中的时尚中心,正如同那些穿着黑色高领毛衣、整天都在威斯敏斯特以北一英里的咖啡吧里泡着的垮掉一代将巴黎的哲学家、电影工作者以及歌手当作时尚的代名词一样。法国的社会体系并不像苏联那样借助生产定额与指标,而是采用“指示性计划”的方法,即国家为特定的行业、地区与产品提供经费与原材料供应,同时责成银行为新工厂与新技术投资。这一切开始于战后满目疮痍的1947年,发起人是一位白兰地商人的儿子,日后的欧盟之父简.莫奈(3)。15年后,法国拥有了全新的铁路及道路系统,激进而高效的城市规划令乱七八糟的英国城市相形见绌。从喷气战斗机到汽车,从工程设计到塑料制品,法国在科技方面看起来比自己的老对头要成功得多。但是英国搞不了法国政治精英那样干脆痛快的集中制,也没有一个年轻而自信的技术官僚集体,而戴高乐总统战后改革所创造的精英教育体系则可以为法国批量培养此类人才。英国有得是相互猜忌的产业巨头与工会领袖,寥寥几位经济学家,还有一个高度独立、相当反制造业的股票市场。保守党执政时期美滋滋的增长数字一经面世就得到认可,然后就与实际情况八竿子打不着了。政府完全无能为力。

有人也许会认为工党在为掌权做准备的时候会注意到这方面的情况。乔治.布朗刚刚吞下工党领袖竞争失利带来的苦涩失望就立刻又做起了新的美梦,梦想自己能担当一副全新的重任,成为英国经济的统帅。他在工党党代会上称,托利党大麻烦在于他们并不真心相信统筹计划,这已是为什么托利党的计划不成功的原因。根据乔老大的说法,不信则不灵。如今信仰还能不能令高山动窝暂且不论,但至少能令工厂与产量数字活动一下。战时统筹者哈罗德.威尔逊明确表达的也正是这种对科学与专业主义模糊、欢乐而又天真烂漫的信仰。悲剧的是,专业主义——更别提科学——正是此刻所缺少的要素。布朗希望掌管一个管理一切的部门,就连财政部也要听他调遣。正如许多工党人士一样,他相信财政部保守到了僵化的地步,必须要为经济失败负责。正如他本人日后所写的那样,“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是扩张主义者。”想要对付自信的财政部,英格兰银行以及难免牵连在内的股市算得上是莽撞之举。如果想要成功,一定要有老谋深算的周密筹划。但是工党的内政委员会却在1963年急三火四、毛手毛脚地拼凑出来一个成立新部门以管理经济的计划。人们对这个这个部门的称谓不一,例如经济扩展部、生产部以及最后公认的经济事务部或者DEA。DEA的工作细节,它与财政部的关系,甚或这个部门的具体职权等信息在任何一份单独的文件里都找不到。最终布朗与威尔逊两个人在一辆出租车的后座上就成立这个部门达成了最终一致意见,车子此时正在深夜里行驶于伦敦某饭店与下院之间不长的一段道路上。布朗日后一反常态地承认,“真可惜我们没有先设计个精确的‘蓝图’来确定我们究竟想要什么。”*3

与此同时在财政部那边,几颗最聪明的头脑正在计划如何挫败布朗的蓄意政变。接下来的情节简直就是从《是,大臣》的场景里直接搬出来的,大楼里面画了一条分割线,布朗和他的DEA只分到了几间凌乱的空房,一个职员也没有。为了了解经济近况,布朗新任命的私人秘书汤姆.考科特不得不把重要的经济文件偷出来送到布朗家里供他研究。布朗原本打算招募的许多关键职员在他还没能伸手之前就被一阵风似的调任到了唐宁街或者财政部。要人没人,要信息没信息,要设施没设施,总之一切要求都遭到了文质彬彬的抵制,考科特甚至被迫偷着拿了台打字机好办公。不过尽管遭到种种欺凌打压,布朗最终还是拉扯起来一套班子并开始运作。凭着一腔热情他很快又拿出一个细节更丰富的国家计划。但是没有财政部势力操作下对税收与支出控制的全面监管,他除了抖一抖个人威风之外也基本没什么别的手段。越来越气急败坏的布朗祭出了突袭战术,时常令人猝不及防地造访白厅,而且往往摆出一副气势汹汹黑云压城之势。他打破白厅条例,坚持要求为他扯一条私人电话线直接通到他的办公桌上,绕开办公室转接这一步。不过公务员集团可没这么好对付。考科特给邮局打了声招呼之后就在布朗的专线上安了窃听器。为了确保办公室知道他什么时候出门,他们还在他的门上偷偷连了一个报警器,以便在他出门的时候派人跟着。

毫无提防的布朗又把原来那帮工业家、工会领导以及公务员拉到一起来打造英国经济奇迹的新提案,这个提案比托利党的版本更详细,但同样缺乏发力点。他的第一招是编排了一份“意象声明”,要求产业双方自愿接受工资与价格控制,在他上任头一年就拿出了一整套国家计划,在英国各地都建立了经济计划理事会。一位满怀同情心的传记作家称其为“一项了不起的个人成就,为了这个结果他付出了超长的工作时间,打破了所有的规矩,为了获取必须的支持,他持续不断的对别人软硬兼施,最终拖垮了他们。”*4* 无数次对着官员大吼大叫,无数次搜寻着财政部藏起来的重要文件,此时的财政部将DEA这位可能的竞争对手称作“到处找事部”。问题在于布朗完成这场交易马拉松之时经济状况已经十分糟糕,根本无法进行自愿控制。财政部就这样在DEA还没起步之前就将其挤入了冷宫。

内阁大臣兼日记作家克劳斯曼早在1964年12月就因为英镑在缺乏经济战略的情况下遭受持续增长的压力而忧心忡忡。卡拉汉与布朗都在私下里表示当前局势已经无望。工党对包括退休老人在内的支持者做出的承诺早已没钱兑现。克劳斯曼记述道,“英镑依然遭到蚕食,我感到内阁既不坚定也不稳定,因为我们缺乏中央领导,缺乏优先意识,缺乏必须的掌控感。的确,我们有威尔逊这样了不起的人,也有布朗这样的好人……但我们依然缺乏连贯一致的强大控制,也就是真正的政策。”*5* 日后自己也成为财长的罗伊.金肯斯记录下了类似的评价。只要英镑与美元相比还算贵,“世界上随便一点什么事就能造成英镑危机,应对危机的唯一方法就是急匆匆推出新的一揽子通货紧缩措施,看上去毫无战略章法可言。”*6*在开支削减摧毁了原来的增长目标后,DEA就这样沦落到了孤立无援、随波逐流的地步。布朗在1966年调到了外交部,DEA在经历了一番击鼓传花以后最终落到了威尔逊的直接个人控制之下,他在某天半夜被自己心爱而淘气的金毛犬帕蒂吵醒后突然想到了这个主意。这一招也没用,DEA最终还是寿终正寝了。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ginald_Maudling#Bloody_Sunday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Rowland_Stanley_Baring,_3rd_Earl_of_Cromer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an_Monne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