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琉璃球小传

英国议会史上还没有哪个时间段得到过1964-70年威尔逊执政时期那样翔实的记述。当时两位最重要大臣罗伊.金肯斯与丹尼斯.希利的自传在同类作品中堪称佼佼者。此外政府里还有三位既有文采又能秉笔直书的日记作者。理查德.克劳斯曼(1)掀开了内阁保密制度的盖子,芭芭拉.卡斯特成为了工党历史上最有能力的女性政客,而托尼.本的日记对大时代的描述更是出乎其类。威尔逊本人算不上了不起的作家,但是他也留下了一部关于政府的长篇巨著,充满了繁杂的细节。卡拉汉也如法炮制。当代政治史上最优秀的两名传记作家本.皮姆洛特(2)与菲利普.齐格勒(3)都曾以威尔逊为题材。当时的所有重要政治人物都有质量上乘的传记,至于曾与他们打过交道的助理、文宣人员、律师、报业人员、外交官与后座议员们的回忆录更可以摆满一个书架。此外还有大量理论书籍,内容大多是讨论威尔逊是不是苏联间谍,以及包括军情五处在内的形形色色的极端团体为了逼他下台都做了哪些图谋与尝试。所以与之前任何一届政府相比,我们对单个大臣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彼此的矛盾纠葛有着更细致的了解。而在那之后的各届政府当中,只有撒切尔政府曾得到过如此详尽的记录,尽管当时的日记作家远远算不得一流。

但是在这片言语之海的潮涨潮落中,起伏不定的主人公们看上去依然十分模糊。人们常说斯大林在苏联权力斗争中上位的轨迹是一片灰色的空白。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威尔逊。他出身于哈德斯菲尔德一个古板的底层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的主要精力都投入了学习与童子军活动,在牛津不声不响地做了几年扎实学问,获得了奖学金但是一直与光彩照人的政治圈子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后来他成了一名学术派经济学家以及战时政府的公务员。信件与同代人描述中的他面色苍白,小心翼翼,一本正经——很有能力同时很不招人待见。职业生涯的早期他曾为许多人当过私人文秘,包括贝弗里奇,克里普斯与道尔顿,收集数据,整理论据,每晚负责给办公室锁门。他作风老成,二十几岁就留起了八字胡,希望能看上去成熟一点。但是正如我们所见,他很少得到信任。他早年曾吹牛说自己小时候上的学校里孩子们穷的连鞋都买不起,这也为他带来了滑头的美誉。

当他与比万于1951年一起辞职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他不过是在投机而已——他已经看清了艾德礼大势已去,并认为工党要向左转。人们贬损他为“比万的小狗”,但是他在自己的辞职演说中足够精明地为自己留下了日后重返内阁的后门。在惹恼了右翼之后,他又因为时隔不久就施施然地重返政府而遭到了比万一派的记恨。后来左派逼他与休.盖斯克作对,这下他完全被恐惧淹没了。克劳斯曼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对威尔逊极尽威胁,连推带拉,这个可怜的琉璃球只得在原地滴溜溜的打转……”。六十年代早期他在威斯敏斯特形单影只,右翼厌恶他,左翼鄙视他。但是他天生的数字能力以及不断提高的语言能力使他一直保有竞争力。盖斯克突然死亡之后,没有了比万的左派也只得将威尔逊推出来。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之所以能当上首相是因为哈洛德.麦克米伦疾病缠身并且满腹心机。哈洛德.威尔逊之所以能当上首相是因为乔治.布朗(4)是个酒鬼而且全无心机。布朗满心以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他是个极有才华的工人阶级子弟,出身于伦敦南部一个卡车司机的家庭,通过工会运动崭露头角,趁着1945年艾德礼选战大胜的势头进入了内阁。两道黑粗眉,一张红圆脸,双眼冒杀气,他很快就成功奠定了自己少壮派大臣以及杰出演说家的形象。他有时十分粗鲁,但也可以展现富有魅力的一面。在盖斯克去世之后他看上去成为了党内中右派眼中理所当然的继任者。根据托尼.克洛斯兰(5)的说法,问题在于布朗同时也是个“神经质的酒鬼”。换句话说工党现在不得不在“恶棍与酒鬼之间”做出选择。布朗不光饮酒无度而且还性情多变,日后他自顾自怜的咆哮,爱玩突然消失的习惯,可歌可泣的坏脾气以及频繁到令人瞠目的辞职威胁都令他获得了传奇式的名声。有一则关于他酒后出丑的故事(很可能是编的)称他有一次在秘鲁参加招待会,已然不胜酒力的他走向一个全身红装的修长身影要求与其共舞。他的要求遭到了当场回绝。于是他义正词严地抗议道,自己是大英帝国及英联邦事务国务秘书,凭什么不能有幸与您共舞一曲?红衣人答曰原因有三:其一,你喝得不省人事,酒气令人作呕;其二,此刻播放的音乐不是舞曲而是秘鲁国歌;其三,我是利马的红衣主教。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布朗在威斯敏斯特那边是个什么形象。但是酒鬼本来很可能战胜恶棍,要不是卡拉汉也决定参选的话。他参选主要是受了威尔逊一派的鼓动,结果则是分散了反对威尔逊的选票并遏制了布朗的势头。最终威尔逊以144票对103票轻松战胜布朗——此时工会与党内活动家在这种问题上还没有发言权。

获胜之后,威尔逊的声誉以今天难以理解的方式迅速攀升。之前所有的软弱动摇,两边下注,机会主义与欺骗伪装此刻都得到了原谅或者至少是遗忘。报纸高呼他是政治新星,专业领域的年轻专家,机智超群的演讲师,趁势而起的英才。这些年来威尔逊的演讲能力的确有了很大进步,他应对倒彩的手段尤其为人称道,这门本事在公开会议与倒彩横行的年代很有用武之地。他编排了一整套攻击麦克米伦与休姆之类低难度目标的刻薄演讲词,而且随便一张嘴就是一段模棱两可但却振奋人心的语录。“工党运动要么是一场圣战要么就什么都不是。”“我们需要腹中有烈火、心中有人性的人。”但是他的政治理念以及策略依然因循守旧地坚持着传统路线。他相信英国管理不善,落后于时代,但是也相信中央计划可以解决问题,最好是由他这样语法学校出身的技术官僚制定的计划。56岁的他此时已经算不得年轻了,因此他经常摆出一副有道长者的做派。他一直声称自己偏爱啤酒而非香槟,三文鱼罐头而非熏三文鱼,HP牌调味酱而非其他任何品牌(6),而且为人也比较安静内向。他在性问题上似乎很拘谨,内心里依然是个卫理会童子军,在很多方面都与这个时尚的、乐于冒险的年轻英国扯不上关系。那么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

一部分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于阶级。他的孩子上的是私立学校,他们家也的确住在汉普斯特。但是威尔逊的外在形象是个普通人,伊顿子弟长期掌权之后他的出现无异于一股清新的空气。他就是那些在社会其他领域出人头地之辈的政治代表——例如那些穿着粗呢夹克,讲解金斯莱.艾米斯(7)小说的讲师,在银屏上挤着鼻音讲笑话的大卫.弗罗斯特,还有在“查特莱夫人”听证会上慷慨陈词的讲师理查德.霍格特(8)。他没有架子。他冷静的无理作风令无数人为之解颐。在一个依然由老一批人掌权的世界里,他是个聪明的新人,而且打心眼里相信自己比老一辈要强。自然,威尔逊不是政治圈子的局外人。他也是白厅里的一把老手,当年还陪同贝弗里奇一起前往莫斯科与华盛顿进行贸易谈判。到了上位的时候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成为了另一路局内人。但是他甚至把这一点都转化成了自己的优势。英国之前经历过一段自我怀疑的时期,部分原因是因为腌臜不堪的普罗富莫丑闻以及人们对于旧统治阶级道德水准的不信任,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经济衰退。威尔逊在宣传方面的高招在于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个国家需要将剪不断理还乱的特权阶级一扫而清,并以坚决而“目的明确”的现代化统筹取而代之。威尔逊面前摆着两条路,一边是极左社会主义者,另一边是上游社会的资本家。如同30年后的布莱尔一样,他走上了第三条道路,一条听上去无可辩驳,振奋人心但同时也有些含糊不清的的道路。这条路的名字叫科学。

威尔逊在1963年工党党代会上进行了自己最著名的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他承诺要发动一场科学革命,要达成这一点首先要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即将在这场革命的白热烈火中锻造而成的英国将不再是过时方法与束缚原则的容身之地……那些一心想要控制我们生活的人们将不得不学习与使用科学时代的新语言。”当时苏联的旅伴一号卫星刚刚升空,共产主义俄国展现出来的科学实力令西方世界既着迷又戒惧。威尔逊说他认真研究了“苏联在科学家与技术人员教育方面,尤其是科技的工业应用方面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身为民主的追随者他拒绝接受苏联人的具体做法,但是“我们必须将民主制度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调动英国人民所有尚未发掘的潜能与未经利用过的能力,来确保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果把针对苏联的过时恐惧替换成针对中国或印度经济发展的当代恐惧,那么威尔逊的这番说辞,以及其中对于荒废而缺乏教育的劳动力的强调,与21世纪新工党政府的口径惊人地相似。

对于威尔逊来说,问题的答案早在艾德礼政府时期就得到了尝试。国有制与国家统筹可以终结私有制的效率低下。大学将会得到扩建,国家主导下的研发项目将在规模上大为提升,甚至还出现了一家国家扶持的化工财团。他对托利执政时期停停走走的需求管理政策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工党将要对供应端进行改革,包括提升教育质量与增加科研投资。威尔逊在战时加入过煤炭部,被煤炭业设计过一整套合理化方案,40年代末他还是英国商会的主席。这是一位老式公务员的愿景,但是这套设想与工党内部旷日持久的左右之争不乏暗合之处,而且听上去十分现代化。自17世纪晚期以来,“科学”二字总能马到成功。

威尔逊不久即将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成功实现计划经济。尽管他对托利党一贯口诛笔伐,但是托利党在这方面早已进行了自己的尝试。1962年,邓禄普(9)、费伦蒂(10)之类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与工会代表和白厅官僚们坐到的同一张桌子边上,召开了第一届国家经济发展理事会(又被人戏称为“蠢驴会”)。工党很快就会发现,乐观言论与预测本身一点用处也没有。60年代初托利党在工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值得研究学习的经验,例如他们曾试图达成价格与收入方面的自愿协议并失败(?),还为了解决地区性失业问题而对整个行业进行调控。但是对于威尔逊来说,将托利政权嘲讽至死的战术乐趣要比仔细研究唐宁街上的制胜之道更为重要。

威尔逊在工党内部夹缝中左右逢源的身段看来算不上什么英雄事迹,但是他的确因此养成了下手无情的作风。他把这一作风毫无保留地用在了保守党头上,编排了许多不甚公道但十分搞笑的段子来攻击休姆,说他理解不了经济问题,除非用火柴棒摆着看,还说他家是过气的贵族,休姆本人是家里的第十四代侯爵(不过首相大人当场温和地回击道,他认为——要是仔细想想的话——威尔逊先生也是威尔逊家族的第十四代威尔逊)。威尔逊胆大妄为与越发自信的风格被许多人归因于他的秘书玛莎.威廉姆斯(11),日后她的名字会成为派系与丑闻的代名词,但是在威尔逊的团队里她是一位忠诚且才华横溢的手下,尽管有时有点难以捉摸。团队里的另一位成员新闻秘书乔.海因斯(12)认为她拥有“极其优异的政治头脑——同一代妇女中找不到比她在这方面更出色的人。”她经常对威尔逊大吼大叫,好像他只是个淘气的小学生。许多人都相信她与威尔逊有染。“威尔逊这人真逗,”麦克米伦有一次评论道,“居然把二奶养在唐宁街10号里面,我的二奶都安顿在圣乔治森林那边。”还有人说她有一次见到威尔逊的夫人玛丽,并直言不讳地告诉第一夫人自己多年以前和首相大人上过床,“而且我很不尽兴。”她本人一直否认这种说法并且多次聘请反诽谤律师(成功地)起诉重复这些故事的记者。(13)尽管如此,自从威尔逊去世后许多人依然变本加厉,断言俄国人用他与玛莎的婚外情来勒索他提俄国办事。这一点很不可能。米特罗欣档案(14)看来还了他一个清白。可以确信的是,正是玛莎为他鼓舞士气,鞭策他再接再厉,在他欺负人的脾气恶化到无法忍受之前,很可能正是她使威尔逊成为了一个比没有她的情况下更优秀的政客。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Crossman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Ben_Pimlott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ilip_Ziegler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Brown,_Baron_George-Brown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hony_Crosland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HP_sauce

(7) http://www.ilf.cn/Appr/17378_1.html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Hoggart

(9)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128.htm

(10) http://en.wikipedia.org/wiki/Ferranti

(11)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cia_Falkender,_Baroness_Falkender

(12) 外链出处

(13) 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玛莎奶奶起诉BBC并胜诉,获得赔偿金75000英镑。外链出处 此外据说《是,大臣》当中有一集就是根据她的真人真事改编的。(自己猜是哪一集)

(14) http://www.dzs.cc/c14666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