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现代化失败之时

十三年的托利党统治——在哈罗德.威尔逊看来是一段荒废的时光——结束后的十五年里,现代英国经历了一场崛起与衰落。“现代”二字并不仅仅意味着这个国家在1964-79年之间所形成的外在事物,这些事物中有很多今天还丝毫未改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高速公路与大规模汽车经济,混凝土建筑,摇滚乐与商业街。这两个字还意味着对规划与管理的信仰。这是实干家的时代,这些人出身语法学校,自信于自己的智力,卷着袖管从不听废话。他们要把陈腐的老一套一扫而空,不管是维多利亚时代遗留下来的庞大铁路网还是爱德华时期白厅的豪华政府办公楼,战史悠久的军团还是联排住宅,戏剧审查制度还是反同性恋与堕胎的法案,旧式硬币还是拗口的乡间地名。一般来说大就是好。与分别接受优等生与劣等生的学院制相比,大型综合学校效率更高。几百家工会将要融合成若干头庞然巨兽,人们只能记住它们名称的首字母。小公司将纷纷萎缩合并,留下的空间将被大型集团公司占据,这些大家伙们作风无情,运用得是最先进的科技与美国的生产线。英国将不再是一个小而独立的贸易国,而是要加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集团——欧共体。这就是当时管理层的自信,这股自信将会在七十年代摔个粉碎,永远无法复原。

这一时期只有7个人曾真正掌控过英国政坛。其中有3位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爱德华.希斯(1)与詹姆斯.卡拉汉(2);还有两位重要工党政客足可以与首相并列,丹尼斯.希利(3)与罗伊.金肯斯;还有两个越发身居管理层之外的批评家,分属左右两翼,艾诺.鲍威尔与安东尼.韦奇伍德.本,也就是托尼.本。这几位之前都曾上场露过脸,但是接下来这十几年才是他们真正发挥影响力的时候。前5位圈内人里面没有哪个出生于富贵人家,其中4个——威尔逊、希斯、金肯斯与希利——是语法学校出身,至于卡拉汉的出身还要艰苦。除了威尔逊是公务员出身以外,剩下几个人都有过参军经历。这几位都是见过大世面的聪明人,浑身洋溢着受训行使权力、而非生来身居高位之人所特有的活力。尽管他们的观点多有出入,但是总体来说他们都认同马克思主义会摧毁自由,日后多遭非议的自由化自由市场则会带来混乱与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开明的政府管理是最后的崇高理想。

这些人的作风更加强硬粗犷,和日后更加如履薄冰的政客们相比,他们对取悦媒体没有这么大的兴趣。他们都是风风火火的人,随时准备动粗,尤其是对彼此动粗。他们的语言在私下里往往过于直接,有时在公开场合也会冒出几句。希斯将要公开谴责“资本主义不可接受的狰狞面目”,而希利则要让最富有的人群“在痛苦中哀嚎”。这些人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英国社会。这是社会流动性大为增加的时代,整个国家都充满了小哈罗德与小泰迪(4),出身中产阶级下层或者工人阶级的男男女女,凭借经商、上大学与搞专业迅速出人头地,他们对这样的领袖充满敬佩。威尔逊谈到要用科学技术改造英国的时候,他的听众包括成千上万名全都穿着统一流水款式粗呢西装与法兰绒裤子的工程师与经理。希利许诺欧洲大陆将为英国工业开启一片新天地时,董事会与办公室里早已挤满了白手起家的人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卡拉汉的工人阶级爱国主义以及保守派本能与上百万工党选民相一致,他们一方面支持工会,另一方面也认同皇室。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人已经过时了。六七十年代的英国正在向一个更加女性化、性感化、逆反化以及消费成瘾的社会转变。政治人物普遍年事已高,跟不上潮流,只能通过自己的子女来勉强与时代保持一点接触。最终他们也许也会扎上一条褐色调的休闲领带(5)或者穿一件大翻领西装,但是他们的言谈举止依然会暴露他们的本质,一群更为传统而保守年代的过来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六十年代早期就是五十年代的延续。英国依然是一个工业国家,明面上也还是世界强国,英国的未来取决于工厂中大量出产并出口的汽车,引擎,洗衣机与其他电器,英国的重要城市都遍布着工业革命留下的遗迹。当权者的代表例如警察,教师,法官以及所有的家长,这些人依然保有从战时流传下来的半军事心态。因此他们也就成为了喜闻乐见的嘲讽对象,频繁出现在阿兰.本奈特的戏剧,《每日快讯》上吉尔斯(6)的漫画,以及约翰.克里斯与大卫.弗罗斯特反映从公交司机到外交官员等各色人物的电视小品里面。这些一脸严肃,留小胡子与的人们正在丧失阵地,但是看上去他们依然大权在握。这个小小岛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改变,移民改变了例如约克郡与伦敦西部这样的纺织业城镇,尽管这对一般人的生活尚未造成什么显著影响。从服装到汽车的设计风格越发明快活泼,人们的审美观开始逃离战后不久的严肃古板风格,年年都有新气象,但是这并非革命,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个国家正在变得越发孩子气,越发尊严扫地。战前欧洲知识分子们发起的高雅而纯粹的现代主义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影响力。T. S. 艾略特的英国天主教式的肃穆以及芭芭拉.赫普沃斯(7)庄严凝重的雕塑风格已经过时了。在电台的驱动下,震耳欲聋的摇滚与流行音乐将古典音乐逼得步步后退。尽管这一说法有点大而化之,但是还是可以比较靠谱地说,更简单且更易于接受、更适合大众市场消费的艺术形式正在取代精英艺术,后者的听众、观众与读者都受过教育且更为集中。在这些年里也还会有人自觉地发起塑造新精英,将大众隔绝在外的运动。这种事从来都有,从奇特而自大的现代艺术理论到法国与美国出口过来的超高难度无调式音乐。但这一切不过是主流中的一点涟漪,只有在大城市与大学里才能得见的小小水涡,而主流则朝着更容易、更明快、更甜蜜的方向前进着。

之前我们提到的这两位叛逆,艾诺.鲍威尔与托尼.本,可是既不容易也不甜蜜。他们与剩下的5位圈内人士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自己也在这一时期的圈子里混过几天。鲍威尔在1968年发表了反移民演讲之后被驱逐出了托利影子内阁,本不断加强的激进主义则使他在七十年代后期成为了傻了吧唧的社会主义大魔王。这两个人都反对围绕在身边不断壮大的消费主义社会,并有着更高的追求。鲍威尔的浪漫梦想是一个更老派,更粗犷,更大鸣大放,独立于欧洲大陆与帝国框架纠缠之外的英国。本则追求一个平等共和的社会主义英联邦,由毫不利己、一心为公、富有科学精神的人们所领导。

这两个愿景都需要以英国的独立与自给自足为前提,这一点完全与当时的大势背道而驰。两个愿景都十分怀旧。鲍威尔倾听得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回声,本则梦想着清教徒革命。两个人都从围绕在自己身边,不见容于主流政治的人群中汲取营养。对于鲍威尔来说这些人是伍尔弗汉普顿无可奈何地看着外国移民在身边落户的选民以及被红头文件与税收淹没的小店主。对于本来说,这些人是克莱德或米德兰工厂里的激进工人代表委员会成员以及他的子女的同龄人们,反对越战游行中的抗议者。从舰队街或者广播电台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人都无关紧要,走得都是死路。但是鲍威尔实际上是日后撒切尔掌权时代的先知,而本所代表的激进左翼主义差一点就彻底控制了工党。

(1) http://baike.baidu.com/view/353052.htm

(2) 外链出处

(3) http://baike.baidu.com/view/5382368.htm

(4) 泰迪是爱德华.希斯的绰号

(5) [URL=]http://www.google.com/search?um=1&hl=en&q=kipper+tie&bav=on.2,or.r_gc.r_pw.&biw=839&bih=565&ie=UTF-8&tbm=isch&source=og&sa=N&tab=wi

[/URL]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l_Giles

(7) http://zixun1.blog.163.com/blog/static/1151610520101022236233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