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试看来日之中国究竟是谁家之天下(一) -- 北大28楼

共:💬304 🌺2455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九十年代以来左派思潮的变迁(再续)

九十年代以来左派思潮的变迁(再续)

九十年代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大概就是王山的《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了,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本书影响极其深远也不为过。《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出版之后,在海外有刘宾雁对其作了“全面”的批判,而在国内,那位“胸怀坦荡”的王蒙老先生看了这本书后大动肝火,气急败坏,不顾风度地亲自操刀上阵。

刘宾雁也好,王蒙也好,虽然对《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批判都是极其“全面”的,然而大量的篇幅却都不约而同地花在了对“洛伊宁格尔”这个名字的质疑上。90年代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洛伊宁格尔”显然是借助了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对外国的神秘感及以及盲从盲信的心理制造出来的噱头。那时候王山尚是默默无闻,而这样一本挂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洛伊宁格尔”名字的伪作却值得刘宾雁或者王老先生这样的人物去大力批判,这本身显然更值得深思。

按照大多数的看法,多认为《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主要是在褒毛贬邓,反对改革开放。王蒙甚至不无嘲讽地称地说“尽管本书作者很作出一种毛泽东的知音的样子”。但如果因此而认为这不过又是一本为体制内保守派张目的书,则是有些偏颇了。

表面看来,这本书是反对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的,以至于若干年后有人认为王山强调的是与“威权主义”并无二致的“秩序主义”。然而尽管看起来都是在强调“威权”,《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却与何新“稳定压倒一切”的“威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而最大的区别就是当时对包括文革在内的历次革命与改革的态度。

从何新的立场来看,显然是趋向革命不如改良的保守态度的,这从《中国当代文化备忘录》当中对历史上的历次革命及改革的负面态度就可见一斑。书中在对北宋王安石的改革进行评价的时候甚至表现出了让人难以接受的、罕有的刻薄,而何新在评价八九的时候更是将其与文革比拟起来,并宣称八九与文革一样为巨大的“灾难”。

但《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与何新的立场实质上却有根本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待文革的看法。尽管同样也是将八九与文革比拟起来,王山的书中更多的是对文革持有的同情态度。而这就是王蒙所指的“尽管本书作者很作出一种毛泽东的知音的样子”。这其实也是刘宾雁或者“胸怀坦荡”的王蒙老先生居然为了一本托名伪作而大动干戈的根本原因:这本书实际上在九十年代揭开了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文革的序幕。

九十年代的思想界是受到很大的压制的,因而何新也好,李泽厚也好,王山也好,都不约而同地讲起了“稳定”,讲起了“秩序”。这倒也是合情合理的---经历了八九之后,对风声鹤呖草木皆兵的政府而言,“稳定压倒一切”是任何人都不允许触碰的、没有一丝一毫讨价还价余地的红线。那么不管是出于政治投机也好,又或是掩藏真实观点也好,给自己附加一个“威权”的包装自然成了不二的选择。而他们的真实的观点之间的差异,其实可以从对包括文革在内的历次革命与改革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李泽厚那里强调的是文革的巨大“灾难”,由此而得出革命不如改良的结论,因而质疑辛亥/五四/四九的革命,最终的目的当然是推动作为革命党的中共于自己的过去决裂。在何新那里强调的也是文革的巨大“灾难”,由此得出稳定压倒一切以及循序渐进的结论,因而质疑八九,然后进一步质疑以及八十年代以来的激进的改革路线,最终的目的是推动已然走在资本主义金光大道上的中国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向。而在王山那里,他对八九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并通过将文革与八九联系起来,引导一些同样对八九态度暧昧的自由主义倾向重新审视文革。虽然《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书名里面的“第三只眼”不无炒作之嫌,但从立场来看,倒也确实可以认为这是与李泽厚或何新不同的“第三种”观点。

通宝推:李根,readerg,kmy1810,大山猫,李寒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