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地震轶事 -- 时光行走

共:💬3 🌺9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地震轶事

看到地震故事,不由想起我的地震轶事,贴过来试试。

从1964年邢台地震开始,渐渐的知道了地震,却从未亲历过地震。离我最近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

1976年我在油田工作,当时身体不好,在北京的家里养病几个月。

逃生百态 之一

7月28日夜,天气闷热。睡梦中我猛然醒来,只听窗户上的玻璃‘哗哗’的响,床也在‘瑟瑟’抖动。四周一片寂静,整个北京都在睡梦之中。当时四周静得奇怪,一丁点声音都没有。回想起来,当时肯定很多人都醒了,都像我一样,在紧张中仔细辨别周围的声音。

一时反应不过来,想了一会,突然反应过来:地震了!整个居民区也在这一瞬间突然醒了过来。

我曾经多次和人们讲过这一瞬间的声音。也许末日来临时会有这样的声音、也许所谓兵荒马乱的日子就是这种声音。原来静静的夜空中突然被各种远处的、近处的不连续声音充斥。“砰、砰”的打开、女人惊慌的呼喊、小孩梦中惊醒的哭叫,还有一些说不清的噪音,让人一下透不过气来,只觉得恐怖。

我“嗖”的一下窜起来,百忙之中不忘穿起外裤夺门而出。

门一开,各种声音一下大了起来,走廊里别人家的门也同时打开了。我家当时住的房子是所谓筒子楼,一条走廊五个住房,加两个厨房,一个厕所,共住了三家人。我家住三楼,进走廊第一家,相对的两个房间,离走廊门也最近。

两步我就跑到走廊门口,刚要开门,突然想起爸妈还在对面屋里。返身回去刚要敲门,爸妈正好开门出来,“你快走”!

我也曾经多次和人们讲过这一瞬间的行为。危险来临你先想到谁?父母先想到我,怕我因身体不好起不来。我先跑到门口再想起父母,回身去叫他们,这就是父母和儿女的差别。

幸亏我还想起、回身,否则我就成“范跑跑”了。

逃生百态之二

整个单元楼梯里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趿、趿、趿”急促的脚步声。无论老人、儿童都以自己能达到的最快频率迈动着脚步奔往楼下。我在前面,爸妈跟在我后面。我的前面是一个高个子女人,不是一般的高,而是相当的高,她是从北京女篮退役下来分配到我爸他们工厂的,住在二楼。国营大厂很重视这方面的人才,有机会就会把各类人才网罗到自己名下。高个子女人虽然高,到底是训练有素,下楼速度相当快。我跟在她后面,只听她边跑边带着哭音轻声叫着:妈呀......

她没有来得及套外裤,只穿着条宽大的平脚短裤,似乎短裤的松紧带有些松,两手还要提着点。仓促跑动中手就有些配合不好,裤子有点下滑,多少有些露......

事后回想起仓促下楼的这一幕,不由得暗自好笑。

写到这想起现在城里的女人又兴起了低腰裤。这低腰的程度比起我当年看到的一幕那肯定是过犹不及。

转贴网上一篇:《在制约男人光膀子上街的同时也管管女人露臀的事》

昨天天气有点闷,我跟老公出去逛王府井,过建国门倒地铁时,那个人山人海的,喘不过气来。

  突然眼前一惊:一个穿低腰牛仔裤的女孩正在我们前面走着,她白白嫩嫩的屁股,居然有40%露在外面。我只能说40%,是因为肯定超过三分之一,但应该不到一半,否则肯定露出肛门了。但我敢断定,只要她一蹲下,肯定能露出来。

  她这身打扮,看得出是连底裤都没穿。每年天热,也确实有一些自信身材、皮肤好的女孩喜欢穿低腰裤,露出部分屁股的,但好歹里面还能看出丁字裤呢。穿着这么大胆的,确实不是很多。

  我们恰好走在她身后,感觉很尴尬,躲又躲不开,周围都是拥挤的人群。那个地下通道还很长,后来我们还是设法躲到她的侧面去了。

  难道我自己老了?其实看年纪,我比她也大不了几岁。但我就是很纳闷,为什么很漂亮的女孩,打扮就是不自重呢?

  老公说也许她自己并没意识到,我说那是胡扯,看她穿戴、化妆那么整齐,不可能注意不到这个,女人出门前都很在乎形象的。

  更何况,走在路上那么多人的异样眼神,难道她就感觉不到么?当时跟在她后面的人,有的红着脸看,有的讪讪的笑,有的甚至带着淫笑,有人故意绕到她身后跟着她走。

  大庭广众之下她和他们竟然如此毫无顾忌,真令人鄙视啊!

  后来她在前面爬台阶的时候,后面跟了一群象苍蝇一样的男人,甚至有年纪很大的老头。我还看到了有人在拍照......

逃生百态之三

北京感受地震不大,也就是一惊,回过魂来,人们都有些逃过一劫的轻松。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又聚在楼下说了起来,最有意思的是张三的妈妈:我爬起来腿都软了,喊了他们一声就往外跑,刚跑到二楼猛的想起来,哎呀!张三还没抱出来呐!又一想,算了…还是先跑吧。下来一看,他爸抱着张三带着老大、老二跟在后面也跑出来啦。

听者哄堂大笑……

张三爸爸是上海人,家里家外一把好手,洗衣做饭带孩子,“所有的困难都一人扛”。充分显示了海派男人的优点,得到全楼女人的交口称赞。张三妈妈人挺漂亮,性格爽朗,让丈夫伺候的心宽体胖,外面常能听见她的笑声。

张三是个4岁的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真名叫张末。家里连他有三个孩子,都是男孩。他妈妈心里想生个女孩,可天不遂愿,一连三个都是男孩。不能再生啦,这就是最后一个!于是起名张末,可大家都喜欢叫他张三。

有人该问啦,这家人怎么一点都不计划生育啊?其实那时也宣传计划生育,但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人上窜下跳的搞革命,有人对那玩意儿不感兴趣,工作不忙,“闲着没事,就生孩子呗”。所以那时的生育率挺高,领导明里搞革命搞的焦头烂额,群众暗里生孩子生的热火朝天。

我那时刚大病一场,在家养病几个月。当时虚弱的五黄六月出门溜达还得穿个薄毛衣,瘦的整个一个衣裳架子。没事干,傍晚见张三从幼儿园回来,我常领他遛马路,后来他一看见我就低着头往我这儿猛跑,让我带他出去玩,特有意思。

话扯远了,还是说张三妈妈, 有人问这亲妈能不管孩子?错。这话后面能琢磨出女人对自己男人的欣赏和充分信任。

逃生百态之四

同学老邵老奸巨滑,没下乡,和政府打起了游击战,终成正果,在四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厂矿、面向农村)的口号中被分配在附近的一个工厂。

地震中老邵没事,有事的是他一个同事。那厂子女工比例不低,三班倒,上夜班的人也不少,地震时正是第二班下班之后。

那同事是维修电工,好活儿,既有技术又轻松,夜班基本上不是泡妞就是睡觉。

地震那夜正赶上睡觉,一阵摇晃从梦中惊醒,之后便是兔子般的窜出门外,正想加速离开这要命之地,眼前一幕让他急速止步。电工班对面恰恰是女浴室,下夜班后洗澡的女工也正白花花的涌出门外。

小子泡妞玩嘴上的可以,来真的不行。脑筋急转弯:向前,自然不行,前面是白花花人体盾牌。退回屋里,不敢,那可是性命攸关。最后作出了唯一可行的选择,“转身面壁”,静待事态发展……

好笑的是,事过之后,转天又有不少女工赶紧表白“那天晚上我没跑出来”……其实,事出突然,逃生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些许尴尬也是常情。

之五 地震棚

地震在半夜突发,人们慌慌张张夺路而出,自然是缺衣少盖。大夏天的冷暖到不用考虑,主要问题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还站着呢,没个依靠。也不能就这么站到天亮啊?更主要的是,谁也不知道这地震啥时还来,天亮了你也不敢回到屋里去啊。

胆大些的先就跑回家里,端出椅子来。看看暂时好像还什么没风吹草动,其他人也壮起胆来,溜回家拿出凳子、薄被等等。

到第二天,溜回家的规模越来越大,干脆把木床也搬出来了,夜里也不能老是坐着啊,看这架势是要和老天打持久战了。

我家楼前有一块空地,单位在这里种了很多杨树,全楼的人几乎都集中在这儿,树下放满了各式各样的躺椅、行军床、折叠床。

第二天天气就热了起来,1976年的夏天特别热。老爸回家拿了块塑料布,借用四周的树干,在我家木床上搭了个凉棚遮阳,记忆中这是我们那片楼中最早的防震棚雏形。午后开始下雨,我家的防震棚形式迅速在全楼得到推广以避雨。

傍晚,邻居“干巴”的爸爸找到我老爸:老王,现在全楼人都在外面避震,思想有些混乱……咱们是否把楼里的党员召集起来开个会,商量一下眼下的问题……

“干巴”是邻居家小男孩的外号,瘦瘦的。双胞胎,另一个是女孩,胖胖的,外号和弟弟相反,“胖子”。一胖一瘦,俩孩子放一块真不像双胞胎。

干巴爸爸也是精瘦的汉子,一身筋肉,不苟言笑,但是脾气很好,我们还是十几岁孩子时到他家玩儿,他对我们也是很和气。这人一看就知道,在工厂一定是那种肯出力、会动脑、有威望的工人。

我那时年轻,对所谓组织还没有更具体的印象。但是干巴爸爸的这句话使我心中的党员形象陡然上升。那时是文革后期,比较混乱,不知党组织是否正常运行?但是像干巴爸爸他们这样的人,混乱中主动担当,尤见人之难得。

渐渐的走上正轨,大批各种各样的防震棚搭了起来,当时北京的防震棚日子持续了几个月。我病好之后回到油田、再回来出差,还是住在防震棚里。

记得后来的防震棚是工厂发些雨布、油毡、木头之类的物资,几家一起搭的。我们还是和干巴等几家一起搭,像个东北的地窨子,半地下式的。

我回来时正好赶上“开挖土方”,帮着挖了一上午,手上居然起泡了。干巴爸爸让我歇着算了。很没面子:老爷我也是下过乡的,手上也是长过茧子的,怎么如今堕落到这种地步了?

关键词(Tags): #地震#逃跑#低腰裤通宝推:方恨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