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和罗兄谈谈货币,通胀和通缩的问题 -- forger

共:💬7 🌺34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铁牛1

前文我们讲述了人类之所以要进行交换的根本原因,下面我们说说为什么人类能够进行高效的交换,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生理结构上面,与交换相适应的一些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为人类之间进行交换提供了硬件上的保证。

交换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物质的交换,另一个则是信息的交流,而信息交流最有效的手段,则是语言。人类之所以能进化出语言,同人类具有比其他灵长类更好的发声器官是分不开的,而这个发声器官的来源,在于人类的喉是下沉的。

对于其他动物,比如老鼠来说,气管和食管是两根不太搭界的独立管子,虽然鼻腔也有通往口腔的通路,但基本上,食管负责输送食物,而气管负责输送气体,没有交叉,可以同时独立进行,比如一边喝水一边呼吸,而不用担心呛了。

而人则不同,鼻腔下来和口腔在喉部汇合,然后喉部以下,才分别是食管和气管,两者在喉部交汇,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吃东西和呼吸,只能一次进行一个,这就是所谓下沉的喉部。

因为喉部下沉,为人类带来了更高效的发声器官,同时也带来食物进入气管而窒息的风险,这种风险,从进化论上看,是不适合生存的,毕竟死亡的风险增加了。但“适者生存”的原理是不会错的,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喉部下沉,带来窒息的风险的同时,还能带来更大的好处,这个好处当然不是能够发出更多种多样的声音,而是可以给游泳的人带来极大的便利,可以直接用口大口呼吸,而不是只能通过鼻子呼吸。

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就是把一个人嘴贴上游泳和另一个把鼻子贴上游泳,比较两者的效率,可以看到,可以用口呼吸,会大大的便利游泳的人。而能够这样呼吸,除非喉部下沉,在喉部上方,出现口腔进入气管的通路,否则就无法实现。当然,这个结构也带来鼻腔和食管的通路,如果愿意,这个结构也带了人可以用鼻子吃面条这种搞笑的功能。

对于进行交换,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方便携带用来交换的物资,而人的直立行走,未携带物资带来很大的方便。

一个人,背着,扛着,或者用脑袋顶着一个物体的难度,同只能用嘴叼着的狮子老虎来,是具有大优势的,而直立行走这个重要的特征,也是来自于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把一个人切开,(不建议大家学习Dexter),就可以看到,人的胸腔里面是肺,肺泡当中充满了气体,等于一个气球,而下半身,都是实心的,不是肌肉就是骨头,这样的结果,表明了上半身的比重比较小,而下半身的比重比较大,这么一来,把人扔水里,自然是比重小的部分在上,比重大的部分向下沉,结果呢,就是直立的状态。

对于猴子或者猩猩来说,也是一样的,停留在水中(不是游泳的运动状态),都会出现这种直立的状态。而对于游泳的时候来说,后肢将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而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后肢越发达的,游泳的效率越高,速度越快,从而获得生存上的优势,这样的结果,就是人类的后肢相对比自己的亲戚们来说更加发达,(如果比较人和黑猩猩,人类的特征主要是后肢相对更发达,而不是上肢的萎缩。)

在这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后肢开始发达,破坏了前后肢的平衡到后肢发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完全的直立行走之间,存在着一段时间,原始人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比四条腿跑要来的更加低效,而真正的两条腿跑路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段时间,原始人在陆地上的运动效率是不高的,容易被猎食者消灭的,为什么还能存活下来呢?答案就是原始人当时生活在没有其他猎食者,分散在大海中的珊瑚岛上,岛屿上没有其他的食肉动物,由于主要的觅食行为是在海滩上捡贝壳和下海捞吃的,所以陆地上运动的迟缓,并不对生存构成威胁,相反在水中效率更高,则成为了最有利于生存的因素。当然,随着为了游泳而更加发达的后肢发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真正的两腿跑路建立起来以后,人类在陆地上的运动效率,又重新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足以逃避猎食者的追捕,此时,人类也就可以离开海岛,重新进入陆地。

当然,这一次重新进入内地,是在200万年前左右出现的,进入内地的也不是智人,而是直立人,也就是北京猿人那类的原始人类。

直立人具备了下沉的喉部和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的特征,但是他们并没有像智人那样,大量进行交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们没有碘代谢和尿酸代谢上面的基因缺陷,不需要进行交换,也能维持生存,或者说,没有交换带来的生殖上的优势,也就没有动力去进行交换,因此,他们尽管拥有进行交换的一些必备硬件,但是大规模的交换并没有在直立人中展开,对于一个直立人的生存遗址来说,很少有来自超过20英里以外的物体,而哪怕即使是6万年前的非洲内陆智人遗址,都能找到来自上千公里以外海边出产的贝壳,这就是区别,北京猿人为什么是猿人,而我们为什么是智人,是世界的主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