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两弹一星 Vs 运10 -- iantsai

共:💬155 🌺786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两弹一星 Vs 运10

近期河里关于运10飞机的论争热烈。许多人拿两弹一星来做例子,认为中国在一穷二白的5、60年代就能造出两弹一星,到70年代,都投入那么多了,运10只要再加把劲就能搞出来,结果放弃了,令人扼腕叹息。其实这种思路是完全错误的。

原子弹、氢弹的研发难在理论研究和材料提取的实验环境,要有足够国力和军力,能够抵抗国际上大国的干涉。理论清楚了,材料提纯和加工、试验可以容忍90%以上的废品率,整个项目可以不顾经济效益。原子弹、氢弹,其实也就是那么几种有限的材料,整个核弹能包含几个零部件?没把握的地方,把材料用量加大一倍都可以,反正是一次性使用,只要最后点得着,炸得响。

运载火箭、人造卫星亦然,整个系统设计的重点是可行性而不是经济性,只要能成功实现,就意义重大,研发和生产可以不计成本。这么多年来,世界上搞出核弹、弹道导弹、人造卫星的国家都是大国而不是富国、发达国,就是证据。

但航空工业不行。航空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顶端分支,目标是以最高等级的系统设计、材料、工艺、管理技术,来保证飞行器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技术储备达不到,设计、生产出来的飞机总体性能就达不到,安全性、经济性差,没有竞争力,造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花瓶。

1970年代的中国航空工业在这些方面的技术储备,真的足够吗?飞机是用来载人、载货的,即使是军用飞机,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正如本版几位网友已经找材料、作分析得出的结论,运10在设计、材料、加工工艺上的落后,急剧消耗了整个飞行器的酬载能力和经济性、安全性储备,使整个系统不具可行性——能飞,但是就是个玩具。

在运-10之前,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成功仿制了从歼击机到轰炸机、运输机等多种机型,但那些飞机基本上是建立在全套引进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全套引进,而要成功生产一种飞机,整个工业部门都必须建立完整的体系,也就是说国内必须有能力设计、生产大致相同性能的各种工具、材料、部件、子系统,才有可能。

中国70年代在有能力生产歼7的工业基础上,研发生产了技术含量相当的歼8、歼8-2,但此后下一代的歼9在研发上就出现了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结构超重、气动设计不过关、发动机难产、电子系统落后,最后黯然下马。直到20多年后,在整个工业部门实现现代化之后,才实现重大突破,陆续生产出歼10、歼轰7、歼20等新型战斗机。

1970-80年代初的中国,很明显是不具备设计、生产波音707级别飞机的工业基础的。当时的国际环境,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从外国全套引进技术。即使是采用反向工程,进行测绘仿制,也无法解决材料、加工上的大量难题。所以,1970-80年的运10项目,注定是要夭折的。

关键词(Tags): #运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